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分)
材料一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二 “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有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2分)结合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2分)
(12分)随着历史研究视野的拓展,当今史学界对很多历史问题都提出了新的认识,如下所示:
论题 |
观点一 |
观点二 |
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
1900年 |
1917年 |
中国近代化的起点 |
1840年 |
1860年 |
工业革命的起止时间 |
18世纪后期—19世纪中期 |
18世纪后期—20世纪初期 |
请任选一个论题,分别分析观点一和观点二的理由。(要求:围绕观点,史论结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北宋苏轼提出:“古者以民之多寡为国之贫富……国家承平百年,户口之众有过于隋。然以今之法观之,特便于徭役而已。国之贫富何与焉。非特无益于富,又且以多为患:生之者寡,食之者众,是以公私枵然而百弊并生。”明代冯梦龙曾提出:“不若生一男一女,永无增减,可以长久。若二男二女,每生加一倍,日增不减,何以养之?”清代学者洪亮吉则说“今为农者十倍于前,而田不加增;为商贾者十倍于前,而货不加增;……所入者愈微,所出者愈广,于是士农工贾各减其值以求售,布帛粟米又各昂其价以求出市。此即终岁遑遑,而自好者居然有沟壑之忧,不肖者遂至于生攘夺之患矣。”
——段塔丽《中国古代人口控制思想及其现代意义》等
材料二梁启超曾提出“大地百物之产,可以供生人利乐之用者,其界未有报,其力皆藏于地,待人然后发之。”因此“尽地力者,农、矿、工之事也。”如能采取先进技术,充分利用地力,“虽生齿增数倍,岂忧饥寒哉?”薛福成认为西方国家“善寻天地,天涯海角,无阻不通,无荒不垦。彼以此治民,虽人满,何尝不富也”。因此,他主张与巴西、墨西哥等国签订合同,订立协议,“许其招纳华工”。孙中山则提出,一方面,“沿海沿江烟户稠密省份,麇聚之贫民无所操作”,存在大量失业人口;另一方面,西北和蒙古地区,都是“土旷人稀,急待开发”;还有“中国现时应裁之兵,数过百万,生齿之众需地以养”。所以他提出“以国民需要之原则衡之,则移民实为今日急需中之至大者”。1918年出版的陈长蘅的《中国人口论》,认为“今日之中国不能以民众为可恃,而应当力求国民品质与能力之增高”。
——李永芳《中国近代人口管理思想述论》等
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材料中共同的人口思想,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以后人口问题突显的社会经济背景。
(2)概括材料二中的人口管理思想。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人口思想得以发展的主要原因。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一
秋瑾,出身于官宦之家,深受传统经史教育,酷喜陆游、辛弃疾等人饱含爱国情怀与民族大义的诗篇,非常仰慕岳飞、文天祥等民族英雄和花木兰、梁红玉等著名女杰。曾作诗热情歌颂明末女杰秦良玉、沈云英足以与男儿匹敌的英雄事迹,其中有云:“肉食朝臣尽素餐,精忠报国赖红颜。壮哉奇女谈军事,鼎足当年花木兰。”1896年,经“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秋瑾嫁与富家纨绔子弟王廷钧(子芳)。婆母屈氏,性情暴躁,御下极严,偶有过失,动遭面斥。“知己不逢归俗子,终身长恨咽深闺。”秋瑾终日以泪洗面,对婚姻无限失望。1902年旅居京城期间,秋瑾结识至交吴芝瑛和日本友人服部繁子等人,阅读到《新民丛报》等进步书刊,并参加一些公开的社交活动,扩大了对外部世界的了解,思想日渐开放。1904年,秋瑾毅然东渡日本。
材料二
时论以为:“以国民之权利、民族之思想,牺牲其性命而为民流血者,求之吾中国四千年之女界,秋瑾殆为第一人焉。.……以巾帼而具须眉之精神,以弱质而办伟大之事业,唤起同胞之顽梦,以为国民之先导者,求之吾中国二万万之女界,秋瑾又为第一人焉。”秋瑾案发后,《申报》云:“秋瑾女士曾至日本游学,程度颇高,殊负新学名誉。”《南方报》称:“学界中人以秋女士实为女学界不可多得之人,名誉卓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秋瑾走上革命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秋瑾得到《申报》等媒体高度评价的原因。
(15分)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45年9月22日,美国政府发表《战后初期美国对日政策》一文,提出了战后日本以实物支付战争赔款的原则。1945年12月,苏、美、英三国莫斯科外长会议决定着手制订和实施赔偿计划。1947年6月通过的《远东委员会对投降后日本之基本政策的决议》对战争赔款再次重申:“为惩处日本之侵略行为起见,为公平赔偿各盟国因日本而受之损害起见,为摧毁日本工业中足以引起重整军备之日本战争潜力起见,此次赔款,应由日本以现存资产设备及设施抵付之,或以其现存及将来生产之货物抵付之。”“杜鲁门主义”出笼后,美国军方人士主张将日本作为亚洲的“生产工厂”,要求制订新的赔偿计划。之后,先前被指定为拆迁赔偿的大批工业设施停止拆迁。1949年5月,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通过了由国务院、陆军部共同起草的13/3号文件,取消先前的赔偿分配原则,停止实施拆迁赔偿方案。
——摘编自王哲申晓若《二战后战争赔款与日本反省战争的态度》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二战后美国在日本战争赔款问题上的政策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美国对日本战争赔款政策变化的影响。
近代社会的民主思想与实践
材料
北洋政府时期一些政治家提出的政治制度改革方案,得到地方实力派的广泛响应。梁启超第一次提出“联省自治”的概念,策动者是熊希龄,湖南督军谭延阊第一个响应。1920年7月22日,谭延闿发表“还政于民”“湘人自治”的通电,表示要“顺应民情”,实行民治,“采民选省长制,以维湘局”。而后谭延闾又发表通电,提出联省自治,比一省自治提高了一步。1922年1月《湖南省宪法》公布,先后得到四川、云南、贵州、两广、浙江和奉天等省地方军阀响应。一些知识分子,胡适、章太炎、张东荪等人也支持在联省自治的基础上建立联邦制国家。孙中山反对联省自治,主张中央集权式政治体系,晚年对联省自治乃至于联邦皆抱持敌视的态度。1926年蒋介石发动北伐战争,进入湖南,进而统一中国,联省自治的主张遂不了了之。“联省自治”原本是一些知识分子企图效仿美国联邦制,通过各省先行立宪,进而实现民主共和的一种政治理想然而这一理念被地方军阀作为对抗中央,割地自保的一种口实,军阀根本没有先行立宪进而给予人民民主的意思,最终联省自治归于失败。
——摘编自《民初的地方主义与联省自治》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华民国初期“联省自治”运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联省自治”运动失败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