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小题。
周访字士达,本汝南安城人也。汉末避地江南,至访四世。吴平,因家庐江寻阳焉。访少沉毅,谦而能让,果于断割,周穷振乏,家无余财。为县功曹,时陶侃为散吏①,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 以女妻侃子瞻。访察孝廉,除郎中、上甲令,皆不之官。
及元帝渡江,命参镇东军事。时有与访同姓名者,罪当死,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数十人皆散走,而自归于帝,帝不之罪。寻以为扬烈将军,讨华轶。所统厉武将军丁乾与轶所统武昌太守冯逸交通,访收斩之。逸来攻访,访率众击破之。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轶众溃,遂平江州。
帝以访为振武将军,命访与诸军共征杜弢。弢作桔槔打官军船舰,访作长岐枨以距之,桔槔不得为害。访复以舟师造湘城,军达富口,而弢遣杜弘出海昏②。访步上柴桑,偷渡,与贼战,斩首数百。贼退保庐陵,复围弘于庐陵。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军人竞拾之,弘因阵乱突围而出。访率军追之,获鞍马铠杖不可胜数。弘入南康,太守将率兵逆击,又破之,奔于临贺。帝又进访龙骧将军。
访既在襄阳,务农训卒,勤于采纳。王敦患之,而惮其强,不敢有异。访威风既著,远近悦服,智勇过人,为中兴名将。性谦虚,未尝论功伐。或问访曰:“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 ,而无一言,何也?”访曰:“将士用命,访何功之有!”士以此重之。
访练兵简卒,欲宣力中原,慨然有平河洛之志。善于抚纳士众,皆为致死。闻敦有不臣之心,访恒切齿。敦虽怀逆谋,故终访之世未敢为非。
(选自《晋书•周访传》,有删改)
[注] ①散吏:闲散的官员。②海昏:地名。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穷振乏,家无余财振:振作 |
B.吏误收访,访奋击收者收:收留 |
C.访复以舟师造湘城造:前往 |
D.访威风既著,远近 悦服悦服:愉快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 )
A.因家庐江寻阳焉弘因阵乱突围而出 |
B.时有与访同姓名者与贼战,斩首数百 |
C.轶将周广烧城以应访访作长岐枨以距之 |
D.弘大掷宝物于城外又破之,奔于临贺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 )
A.周访功绩卓著,曾先后被朝廷授予扬烈将军、厉武将军、龙骧将军等职务,成为一代名将。 |
B.周访性格刚强,一旦蒙冤绝不会忍气吞声。为此,他深受皇帝赏识,并得到了奖励提拨。 |
C.在讨伐敌人的战斗中,周访亲临前线指挥。他既英勇果断,又能随机应变,因而屡战屡胜。 |
D.在襄阳时,周访重视生产、军训,勤于收集粮食等军需品,王敦因此很害怕,不敢轻举妄动。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时陶侃为散吏,访荐为主簿,相与结友,以女妻侃子瞻。
②人有小善,鲜不自称。卿功勋如此,初无一言,何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尹师鲁墓志铭
师鲁,河南人,姓尹氏,讳洙。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日师鲁,盖其名重当世。而世之知师鲁者,或推其文学,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至其忠义之节,处穷达,临祸福,无愧于古君子,则天下之称师鲁者未必尽知之。
师鲁为文章,简而有法。博学强记,通知今古,长于《春秋》。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军能过也。遇事无难易,而勇于敢为,其所以见称于世者,亦所以取嫉于人,故其卒穷以死。
师鲁少举进士及第,为绛州正平县主簿、河南府户曹参军、邵武军判官。迁山南东道掌书记、知伊阳县。王文康公荐其才,召试,充馆阁校勘,迁太子中允。天章阁待制范公贬饶州,谏官、御史不肯言。师鲁上书,言仲淹臣之师友,愿得俱贬。贬监郢州酒税,又徙唐州。遭父丧,服除,复得太子中允、知河南县。赵元昊反,陕西用兵,大将葛怀敏奏起为经略判官。其后诸将败于好水,韩公降知秦州,师鲁亦徙通判濠州。久之,韩公奏,得通判秦州。迁知泾州,又知渭州,兼泾原路经略部署。又知潞州,为政有惠爱,潞州人至今思之。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
师鲁当天下无事时独喜论兵,为《叙燕》《息戍》二篇行于世。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为御戎长久之策,皆未及施为。而元昊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然则天下之称师鲁者,于其材能,亦未必尽知之也。
初,师鲁在渭州,将吏有违其节度者,欲按军法斩之而不果。其后吏至京师,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掌部将,贬崇信军节度副使,徙监均州酒税。得疾,无医药,舁至南阳求医。疾革,隐几而坐,顾稚子在前,无甚怜之色,与宾客言,终不及其私。享年四十有六以卒。(节选自《欧阳修集·居士集卷二十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高其议论,或多其材能多:赞美 |
B.累迁官至起居舍人,直龙图阁直:通“执”,掌管 |
C.上书讼师鲁以公使钱贷部将贷:宽恕 |
D.疾革,隐几而坐隐:靠,倚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然天下之士识与不识皆称之日师鲁 尝与人佣耕 |
B.通知今古,长于《春秋》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 |
C.疾革,隐几而坐 图穷而匕首见 |
D.又欲训土兵代戍卒,以减边用 |
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天下的士人认识尹洙的和不认识尹洙的都称呼他为师鲁,可见他的名声被当时人看重。 |
B.师鲁考中进士后为官数年,但仕途并不是很顺利,多次被调动官职、贬官,有时还不得已辞去官职,其原因有他仗义执言、敢作敢为,也有“遭父丧”。 |
C.本文还附带提到了师鲁军事方面的才能,他在著作中表述了作战、守卫成败的要义和抵御外敌的长久之策,可惜都未能施行。 |
D.师鲁在潞州任职,处理政务有仁爱之心,敢于秉公执法,因而被人借事中伤,遭贬官,但是那里的百姓一直都思念他。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与人言,是是非非,务穷尽道理乃已,不为苟止而妄随,而人亦罕能过也。
(2)其为兵制之说,述战守胜败之要,尽当今之利害。
(3)而元吴臣,西兵解严,师鲁亦去而得罪矣。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 。
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
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舍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焉用亡郑以陪邻陪:增加 |
B.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肆:延伸,扩张 |
C.朝济而夕设版焉济:救济 |
D.阙秦以利晋阙:侵损,削减 |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之”字,用法不同于其他三项的是()
夫晋,何厌之有?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邻之厚,君之薄也下列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
A.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B.秦伯说,与郑人盟 |
C.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D.夜缒而出 |
下列叙述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烛之武从秦国的立场上劝说秦伯退兵。 |
B.烛之武在劝说秦伯的过程中指出亡郑只能对晋国有利。 |
C.烛之武虽然有年轻时不得重用的牢骚,但国难当头,深明大义,临危受命。 |
D.“师必退”表现了佚之狐对烛之武的了解与信任,从正面表现了烛之武的才能。 |
请把上面文言文中划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每小题2分,共4分)
① 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译文:
②夫晋,何厌之有?
译文:
阅读下面的材料,简要概括孔子主张的“孝”必须具备的条件。
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请用斜线(/)给下面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天兴元年,哀索走归德。明年春,崔立变。群小附和,请为立建功德碑,翟奕以尚书省命召若虚为文。时奕辈恃势作威,人或少忤,则谗构立见屠灭。若虚自分必死,私谓左右司员外郎元好问曰今召我作碑不从则死作之则名节扫地不若死之为愈虽然我姑以理谕之
(《金史·列传第六十四·王若虚传》)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高思诚咏白堂记
【金】王若虚
有所幕于人者,必有所悦乎其事也。或取其性情德行才能技艺之所长,与夫衣服仪度之如何,以想见其仿佛;甚者,至有易名变姓以自比而同之,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吾友高君思诚,葺其所居之堂以为读书之所,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问,而榜以“咏白”。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
一日,见告曰:“吾平生深慕乐天之为人,而尤爱其诗,故以是云,何如?”
予曰:“人物如乐天,吾复何议?子能于是而存心,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慕焉而不学,学焉而不似,亦何取乎其人耶?盖乐天之为人,冲和静退,达理而任命,不为荣喜,不为穷忧,所谓无入而不自得者。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而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是未可以乐天论也。乐天之诗,坦白平易,直以写胄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而不为奇诡以骇末俗之耳目。子则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是又未可以乐天论也。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子以少年豪迈,如川之方增,而未有涯涘,则其势固有不得不然者,若其加之岁年而博以学,至于心平气定,尽天下之变,而返乎自得之场,则乐天之妙,庶乎其可同矣。始俟他日复为子一观而评之。”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榜以“咏白”榜:题署 |
B.盖将日玩诸其目而讽诵诸其口也讽:背诵,诵读 |
C.今子方皇皇干禄之计干:追求 |
D.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侈:奢侈 |
下列各组语句中,能体现高思诚“学焉不似”的一组是
①择乐天绝句之诗,列之壁间④得丧之念,交战于胸中
②其嗜好趋向,亦岂不佳⑤直以写自然之趣,合乎天造,厌乎人意
③皇皇干禄之计,求进甚急⑥雕镌粉饰,未免有侈心而驰骋乎其外
A.①②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⑤ | D.③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首先举了一个仰慕别人的人的例子:他从品行、技艺所长、服饰仪度上进行模仿,甚至连姓名也更改的和所仰慕的人一样。 |
B.高思诚仰慕白居易的为人,尤其爱他的诗,在书房的墙上悬挂了白居易的诗,把书房题名为“咏白”,并以此向王若虚炫耀。 |
C.作者对高思诚的为人和作诗与白居易的为人和作诗进行了分析比较,认为高思诚当前的心态及写作风格与白居易还相差甚远。 |
D.作者虽然批评了高思诚雕镌粉饰自身的做法,但也认为高思诚年轻豪迈,如果假以时日,广博学问,达到白居易的境界也有一定的可能。 |
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此其嗜好趋向,自有合焉而不夺也。
(2)然慕之者欲其学之,而学之者欲其似之也。
(3)虽然,其所慕在此者,其所归必在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