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朱博字子元,杜陵人也。家贫,少时给事县为亭长,稍迁为功曹,伉侠好交。是时,前将军望之子萧育、御史大夫万年子陈咸以公卿子著材知名,博皆友之矣。陈咸为御史中丞,坐漏泄省中语下狱。博去吏,间步至廷尉中,候伺咸事。咸掠治困笃,博诈得为医入狱,得见咸,具知其所坐罪。博出狱,又变姓名,为咸验治数百,卒免咸死罪。咸得论出,而博以此显名,为郡功曹。
迁冀州刺史。博本武吏,不更文法,及为刺史行部,吏民数百人遮道自言,官寺尽满。从事白请且留此县录见诸自言者,事毕乃发,欲以观试博。博心知之,告外趣驾。既白驾办,博出就车见自言者,使从事明敕告吏民:“欲言县丞尉者,刺史不察黄绶①,各自诣郡。欲言二千石墨绶长吏者,使者行部还,诣治所。其民为吏所冤,及言盗贼辞讼事,各使属其部从事。”博驻车决遣,四五百人皆罢去,如神。吏民大惊,不意博应事变乃至于此。后博徐问,果老从事教民聚会。博杀此吏,州郡畏博威严。迁琅邪太守。
齐郡舒缓养名,博新视事,右曹掾史皆移病②卧。博问其故,对言:“惶恐!故事,二千石新到,辄遣吏存问致意,乃敢起就职。”博奋髯抵几曰:“观齐儿欲以此为俗邪!”乃召见诸曹史书佐及县大吏,选视其可用者,出教置之。皆斥罢诸病吏,白巾走出府门。郡中大惊。文学儒吏时有奏记称说云云,博见谓曰:“如太守汉吏,奉三尺律令以从事耳,亡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且持此道归,尧舜君出,为陈说之。”其折逆人如此。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迁廷尉,职典决疑,当谳平③天下狱。博恐为官属所诬,视事,召见正监典法掾史,谓曰:“廷尉本起于武吏,不通法律,幸有众贤,亦何忧!然廷尉治郡断狱以来且二十年,亦独耳剽日久,三尺律令,人事出其中。掾吏试与正监共撰前世决事吏议难知者数十事,持以问廷尉,得为诸君覆意之。”正监以为博苟强,意未必能然,即共条白焉。博皆召掾吏,并坐而问,为平处其轻重,十中八九。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也。每迁徙易官,所到辄出奇谲如此,以明示下为不可欺者。
(节选自《汉书卷八十三• 薛宣朱博传》)
【注】①黄绶:黄色印绶。按汉制,“凡吏秩……比二百石以上,皆铜印黄绶”,县级官员职卑皆黄绶。下文的“墨绶”,级别就高了,其吏秩为二千石以上,文中的“二千石墨绶”就指郡太守。 ②移病:“移”是旧时公文的一种,移病就是移书言病,犹如今之写病假条。 ③谳(yàn)平:分辨判定。谳,审判定罪;平,辨别。
对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公卿子材知名著:显著
B.漏泄省中语下狱坐:犯罪
C.事毕乃,欲以观试博。发:发生
D.奈生所言圣人道何也!亡:同“无”

下列划线词语不是古今异义的一项是

A.迁为功曹 B.故事,二千石新到
C.视事数年,大改其俗。 D.乃敢起就职

列各组句子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咸得论出,博以此显名有如此之势,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B.奉三尺律令从事耳武始元六年春至京师
C.幸有众贤,亦忧即谋单于,以复加
D.官属咸服博之疏略,材过人汉天子我丈人行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朱博性格开朗,喜爱交友。尽管出身低微,但是他刚直仗义,因此能和一些公卿子弟相识相知;并在关键时刻能以自己的智谋舍身救人。
B.朱博有良好的应变能力。有个狡猾的官员趁他巡视部属时煽动几百人拦道投诉,他斩杀了组织者,然后解散了投诉者,判处如神。
C.朱博打击陋习毫不客气。刚到琅邪太守任上,就免去了一批故意装病作态的官员;对一些迂腐文官所做的空洞文件也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D.朱博处事凌厉。每次改换官职到一个新的岗位,他常常先在下属面前展示自己的才智和威严,给他们来个“下马威”。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   计未定,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②此必及我,见犯乃死,重负国。
③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郑兴字少赣,河南开封人也。少学《公羊春秋》。晚善《左氏传》,通达其旨,同学者皆师之。  
更始立,兴为长史,奉迎迁都。更始诸将皆山东人,咸劝留洛阳。兴说更始曰:“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今议者欲先定赤眉而后入关,是不识其本而争其末。恐国家之守转在函谷,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更始曰:“朕西决矣。”拜兴为谏议大夫。  
会天水有反者,攻杀郡守,兴坐免。时赤眉入关,东道不通,兴乃西归隗嚣。嚣虚心礼请。而兴耻为之屈,称疾不起。嚣矜己自饰,常以为西伯复作,乃与诸将议自立为王。兴闻而谓嚣曰:“《春秋传》云‘口不道忠信之言为嚚②,耳不听五声之和为聋’。间者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乎?昔文王承积德之绪,加之以睿圣,尚服事殷。高祖征伐累年,犹以沛公行师。今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惟将军察之。”嚣竟不称王。   
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兴复止之曰:“夫中郎将、太中大夫、使持节官皆王者之器,非人臣所当制也。孔子曰:‘惟器与名,不可以假人。’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无益于实,有损于名,非尊上之意也。”嚣病之而止。
侍御史杜林荐之曰:“窃见河南郑兴,执义坚固,宜侍帷幄,典职机密。”乃征为太中大夫。兴好古学,尤明《左氏》、《周官》。世言《左氏》者多祖于兴。
(节选自《后汉书·郑范陈贾张列传》)
【注释】①王氏:王莽,这里指王莽暴政。②嚚:yin,奸诈。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攻杀郡守,兴坐免坐:坐视
B.嚣矜己自饰矜:夸耀
C.常以为西伯复作作:发作
D.嚣病之而止病:患病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不相同的一组是()

A.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此非曹孟德之诗乎
B.拜兴为谏议大夫慎勿为妇死
C.嚣后遂广置职位,以自尊高夫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
D.不可以假人者,亦不可以假于人也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属于郑兴劝说隗嚣“不称王”的理由的一项是()
①诸将集会,无乃不道忠信之言②大将军之听,无乃阿而不察
③令德虽明,世无宗周之祚④威略虽振,未有高祖之功
⑤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⑥无益于实,有损于名

A.①②③ B.①⑤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郑兴喜好古文经学,他钻研《公羊春秋》,造诣高深,与他一起学习的人都以他为师。人们说起《左氏传》时,大多采用他的说法。
B.郑兴有政治远见,在众将领都不愿迁都的情况下,指出先平定赤眉然后迁都是本末倒置,并劝说更始帝认清形势,安抚百姓,西进入关,稳定政权。
C.郑兴在赤眉军入关东面的道路不通的情况下,往西归附了隗嚣,隗嚣很虚心,以礼相请,而郑兴却认为屈就于他是耻辱的,就推说有病不起来。
D.郑兴善于引经据典,他巧妙地引用《春秋传》有关言论来指出隗嚣身边将领心怀异志,并引用孔子的话,批评隗嚣大量设置官职来提高自己地位的做法。

断句与翻译。
(1)用“/”给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
陛下起自荆楚权政未施一朝建号而山西雄杰争诛王莽开关郊迎者何也此天下同苦王氏而思高祖之旧德也今久不抚之臣恐百姓离心盗贼复起矣
(2)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虽卧洛阳,庸得安枕乎
②而欲举未可之事,昭速祸患,无乃不可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岐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淮南子•汜论训》)
[注]①少正卯:春秋鲁人,曾聚徒讲学。孔子为鲁司寇,三月而诛少正卯。②邓析:春秋末郑大夫,曾作《竹刑》,办私学,教人诉讼。
下列各句加点词浯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侮:轻慢
B.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数:数说,列举
C.子以奸事我者也事:事情
D.食骏马之肉,而不还饮酒者,伤人还:立刻

下列语句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③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
④伐不义而征无道,遂霸天下
⑤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
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

A.①④⑤ B.③⑤⑥ C.①②⑥ D.②③④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译:
(2)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戚同文,字同文,宋之楚丘人。世为儒。幼孤,祖母携育于外氏,奉养以孝闻。祖母卒,昼夜哀号,不食数日,乡里为之感动。
始,闻邑人杨悫教授生徒,日过其学舍,因授《礼记》,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杨悫者,虞城人。力学勤志,不求闻达。不终岁毕诵《五经》,悫即妻以女弟。自是弥益勤励读书,累年不解带。时晋末丧乱,绝意禄仕,且思见混一,遂以“同文”为名字。悫尝勉之仕,同文曰:“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悫依将军赵直家,遇疾不起,以家事托同文,即为葬三世数丧。直复厚加礼待,为筑室聚徒,请益之人不远千里而至。登第者五六十人,宗度、许骧、陈象舆、高象先、郭成范、王砺、滕涉皆践台阁。
同文纯质尚信义,人有丧者力拯济之,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冬月,多解衣裘与寒者。不积财,不营居室,或勉之,辄曰:“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由是深为乡里推服。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颇有知人鉴,所与游皆一时名士。乐闻人善,未尝言人短。生平不至京师。长子维任随州书记,迎同文就养,卒于汉东,年七十三。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杨徽之尝因使至郡,一见相善,多与酬唱。
二子维、纶。维,建隆二年,以屯田员外郎为曹王府翊善,累官职方郎中,致仕,卒,年八十一。纶自有传。
大中祥符二年,府民曹诚即同文旧居旁造舍百余区,聚书数千卷,延生徒讲习甚盛。诏赐额为本府书院,命纶子奉礼郎舜宾主之,署诚府助教,委本府幕官提举之。(选自《宋史•列传二一六》)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且思见混一混一:统一
B.悫尝勉之仕仕:官职
C.同文纯质尚信义尚:崇尚
D.宗族闾里贫乏者周给之周:救济

下面六句话编为四组,全都体现戚同文“尚信义”的一组是()
①长者不仕,同文亦不仕②即为葬三世数丧
③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④生平不至京师
⑤人生以行义为贵,焉用此为⑥好为诗,有《孟诸集》二十卷

A.①③⑥ B.①④⑤ C.②③⑤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戚同文是宋州楚丘人,家里世代为儒生。他幼年时便成了孤儿,祖母把他带到自己的娘家抚养,同文对待祖母特别讲孝道。祖母去世,他日夜号哭,几天不吃饭,乡里人很受感动。
B.戚同文生活在后晋末年丧乱时代,他无意做官,只希望国家早日统一,于是他便用“同文”来作为自己的名字。他的妻兄曾勉励他出仕,同文拒绝了。
C.戚同文为人正直淳朴,崇尚信义,学识出众,经他指点学问的人有很多考中了功名。他的旧居附近后来建成了本府书院。
D.戚同文喜好作诗,官员杨徽之曾经在京城与同文一见如故,与他多有唱和。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随即成诵,日讽一卷,悫异而留之。
译:
(2)有不循孝悌者,同文必谕以善道。
译: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韦丹字文明,京兆万年人,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顺宗为太子,以殿中侍御史召为舍人。新罗国君死,诏拜司封郎中往吊。故事,使外国,赐州县十官,卖以取赀。丹曰:“使外国,不足于资,宜上请,安有贸官受钱?”即具疏所宜费,帝命有司与之。未行,而新罗立君死,还为容州刺史。教民耕织,止惰游,兴学校,民贫自鬻者,赎归之,禁吏不得掠为隶。始城州,周十三里,屯田二十四所,教种茶、麦,仁化大行。以谏议大夫召,有直名。刘辟反,议者欲释不诛。丹上疏,以为“孝文世,法废人慢,当济以威,今不诛辟,则可使者唯两京耳”。宪宗褒美。拜晋慈隰州观察使,封咸阳郡公。阅岁,自陈所治三州,非要害地,不足张职,为国家费,不如属之河东,帝从之。徙为江南西道观察使。丹计口受俸,委余于官,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始,民不知为瓦屋,草茨竹椽,久燥则戛而焚。丹召工教为陶,聚材于场,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人能为屋者,受材瓦于官,免半赋,徐取其偿;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身往劝督。有吏主仓十年,丹覆其粮,亡三千斛,丹曰:“吏岂自费邪?”籍其家,尽得文记,乃权吏所夺,召诸吏曰:“若恃权取于仓,罪也。与若期一月还之。”皆顿首谢,及期无敢违。有卒违令当死,释不诛,去,上书告丹不法,诏丹解官待辨。会卒,年五十八。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大和中,裴谊观察江西,上言为丹立祠堂。刻石纪功,不报。宣宗读《元和实录》,见丹政事卓然,它日与宰相语:“元和时治民孰第一?”周墀对:“臣尝守江西,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殁四十年,老幼思之不忘。”乃诏上丹功状,命刻功于碑。
(节选自《新唐书·韦丹传》)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早孤,从外祖颜真卿学孤:幼年丧父。
B.始城州,周十三里城:构筑城墙。
C.法废人慢,当济以威济:渡过难关。
D.与若期一月还之期:约定时间。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韦丹“助民安居”的一组是
①民贫自鬻者,赎归之②教种茶、麦,仁化大行③罢八州冗食者,收其财
④度其费为估,不取赢利 ⑤免半赋,徐取其偿⑥韦丹有大功,德被八州

A.①③⑤ B.①④⑥ C.②③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韦丹为人率直,敢于发表不同意见。旧例规定,凡出使外国,朝廷赐下州县官员名额,卖出后充作资费;韦丹认为费用应由朝廷支付,不可卖官求钱。
B.韦丹认为法令废弛就会导致人们对它的轻视,因而主张严惩谋反的刘辟;对所治三州,认为并非要害之地,不必多花费国家钱财,不若划归河东管辖。
C.韦丹对贪污现象仔细核查,责之甚严。仓库主管十年间侵吞粮食三千斛,韦丹抄没其家,查得实据,下令一月之内如数补还,保住国家财产不受损失。
D.韦丹去世之后,裴谊建议为他设立祠堂,刻石记功,当朝宰相也认为他的功德使江西老幼思之不忘,皇上于是下令观察使上报韦丹的功绩并刻碑表彰。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逃未复者,官为为之。贫不能者,畀以财;
(2)验卒所告,皆不实,丹治状愈明。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砚说
[明]许獬
余家有古砚,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受而置之,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已而有识者日:“此五代、宋时物也,古矣,宜谨宝藏之,勿令损毁。”予闻诸言,亦从而宝之,不暇辨其为真五代、宋与否。
虽然,斯物而真五代,宋也,当时人亦仅以当一砚之用耳,岂知其必不毁、必至于今而为古耶?盖至于今,而后知其为五代、宋也,不知其在五代、宋时,所宝为周、秦、汉、魏以上物者,狈此又奚如乎?而又不知其以周、秦、汉、魏以上物,示周、秦、汉、魏以上人,其人自视又奚如?
人见世之熙熙者,沉酣于纷华绮丽之乐,奔走于权贵要津之门,褰裳濡足,被修辱。而不知羞。于是有一人焉,出而矫之,卓然以道自重,以淡泊自守,以古先琴书图画、器物玩好自娱,命之曰好古。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以其非庸俗人之所好,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必穷极其所无,以谄事权贵要津;权贵要津亦时出其所有以夸士。而士之慕为古而不知务者,亦每与世竞逐,必尽效其所有而后快。
噫嘻!是非真能好古也,特与庸俗人同好而已。夫既与庸俗人问好矣,而犹哓哓。然窃好古之名,以求自异于庸俗,不知其名则是,而其意则非。
吾之所谓好古者,学其道,为其文,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故夫古之为好者,非以其物,以其
人也。
予观令世之所好,大率类是。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作古砚说。
【注】①僇(lù)辱:羞辱,侮辱。②哓(xiāo)哓:吵嚷。③手泽:先人或前辈的遗墨、遗物。
下列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往年得之友人所遗者遗:给,赠
B.宜谨宝藏之宝:像宝贝一样
C.于是士之射利求进者射:追逐
D.人见世之熙熙者熙熙:忙忙碌碌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当一砚之用,不知其为古也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
B.褰裳濡足,被俘辱而不知羞溪虽莫利于世,而善鉴万类
C.则庸俗人亦从而效之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
D.不能尽述,述其近似者今者出,未辞也,为之奈何

下列对文中意思理解有误的二项是()

A.作者当得知家里的这方砚是古砚之后,并没有及时去验证它的真伪。
B.在作者看来,砚在当时人手中使用时仅仅是一种工具,并没有特殊意义。
C.文中认为“好古”在兴起之初是一些人逃避世事。寄情书画的产物。
D.文中认为“好古”发展到后来,渐渐变成了一些人表现高雅的方式。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故凡名能好古者,必非庸俗人也。
(2)思其人而不得见,徘徊上下,庶几得其手泽之所存而以玩焉,则恍然如见其人也,是以好之而不厌。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