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A.宝玉生日时,妙玉写帖子给宝玉贺寿,自称“槛内人”;宝玉为回帖而犯难,后来邢岫烟给宝玉出主意:妙玉赞赏诗句“纵有千年铁门槛,终须一个土馒头”,故自称“槛内人”,回帖自称“槛外人”,便合了她的心。(《红楼梦》) |
B.“……一张少女的面庞又在他的眼前现出来。这张美丽的脸上总是带着那样的表情:顺受的,毫不抱怨,毫不诉苦的。……他看见了另一张少女的面庞。这也是一张美丽 的面庞。可是她的表情就不同了:反抗的、热烈的、而且是刚毅的、对一切都不能忍受似的。”这里,觉慧看见的前一张脸是鸣凤的脸,另一张是琴的脸。(《家》) |
| C.《罗密欧与茱丽叶》是雷鸣和林佩瑶的初恋信物,雷鸣一直将它珍藏在身边。从前线回来后雷鸣把这本书送给了已经是吴府少奶奶的林佩瑶。林佩瑶倍加珍惜,吴荪甫对此一直都不知情。(《子夜》) |
| D.“那件事改变了克罗旭和格拉桑派各自的立场。支配这些勾心斗角专家的了不起的理智,使他们认识到有必要暂时结盟,共同对敌。” |
这句话中“那件事”是指欧也妮的堂弟查理的到来。(《欧也妮·葛朗台》)
E.甘果瓦跟随爱斯梅拉达时误入奇迹王朝,按照王朝的规定,如果他没有碰响人体模型身上的铃铛,就可以加入他们的行列,否则要被绞死,除非有人愿意嫁给他。爱斯梅拉达为了解救他,答应与他结为夫妻,最后两人摔罐为证,婚期四年。(《巴黎圣母院》)
《三国演义》有不少广为流传的成语典故,“望梅止渴”就是其中一例。请简述“望梅止渴”的故事。(5分)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
|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
|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
|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 ”,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
答:
简答题。(任选一题)选第()题: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②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
首席陪审员说的“答案”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答:
文化经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
|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
|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
|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
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