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6~19世纪英国城市人口占总人口比例(%)

材料二 人口向城市不断移住,农村因租地集中,耕地牧场化,以及机器等等而不断人口过剩化,农村人口因拆毁小屋而不断被驱逐,这种现象是同时并进的。
——《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论人口问题》
材料三 在此期间,城镇人口由1843年的2070万人,至1893年增至2350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为6.6%。至1949年增至5766万人,从占总人口的5.1%上升至10.6%。……从“五口通商”始,至甲午战争前,全国通商口岸34个。这些口岸一般是被迫开放的……中国各地工厂有外资工厂、官办和官商合办工帮、民族资本主义工厂三大类。
——皮明庥《洋务运动与中国城市化、城市近代化》
材料四  时至今日,农村破产,日益剧烈,农民痛苦,日益深刻,各乡村普遍有一种杌鼻句(wo hou)不安(注:心情焦灼不安)的现象。农民莫不纷纷离村,徙居都市。
——董汝舟《中国农民离村问题之检讨》
(1)据材料一指出近代英国城市代的发展趋势。并据材料一、二分析推动英国城市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对比材料一、三归纳中国近代城市化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四概括中国近代前期城市发展的背景。
(4)近代中英两国的城市化进程,对当今我国城市化的发展有何启示?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冬十月丁未,诏曰:“朕承乾在位,十有五年。每览先王之典,经纶百氏,储畜既积,黎元永安。今富强者并兼山泽,贫弱者望绝一廛,致令地有遗利,民无余财,或因饥馑以弃业,或因灾贫而流亡。仓廪不足,租调难持,而欲天下太平,百姓丰足,安可得哉?
——《魏书·高祖纪上》
(1)材料一反映了孝文帝改革前怎样的社会问题?
材料二冬,十月,丁未,诏遣使者循行州郡,与牧守均给天下之田:诸男夫十五以上受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对实行两年轮耕的)所授之田,率倍之;三易之田,再倍之,……(人多地少的地方)乐还者听逐空荒……卖者坐如律。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北魏孝文帝鼓励农耕的具体措施及其作用。
材料三

图13 北魏文官汉服俑图14 汉人胡食图
(3)从材料三中你能获得什么历史信息?形成这一现象的原因?
材料四北魏孝文帝变法尚文明,魏国以治,此变而得者也。
-----张之洞《劝学篇·变法第七》
(4)张之洞对北魏孝文帝变法持怎样的看法?结合史实说明张之洞的观点

民主政治是人类经过几千年历史发展孕育出来的一种制度文明,是人类的共同财富。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根据图1和图2,完成下列表格。(根据相应序号填在答题卡上)


英国
美国

国家体制
政体形式

联邦共和制
政体特点
议会权力至上,
君主统而不治。

国家元首
产生方式

选举
国家政府
政府首脑
首相

对谁负责
议会
总统

(2).1912年,中国出现了一部重要的法律文件——《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这部法律文件颁布的背景有哪些?有什么意义?

(3).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颁布施行。这部宪法是在什么背景下颁布的?它所规定的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是什么?

为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和巩固国家统一,不同时期、不同民族各有创新。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太宗皇帝真长策,赚得英雄尽白头—— (唐)赵嘏
进士科得之艰难,其有老死于文场者,亦无所恨,故诗云。—— (唐)李肇《国史补》
材料三 1981年9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叶剑英发表谈话,表示国家实现统一后,台湾可作为特别行政区,享有高度自治权。
(1)据材料一的图6、图7及所学知识分别说出中国元朝和罗马帝国管理庞大帝国的方式,并说明各自的影响。(6分)
(2)材料二体现了唐朝的什么制度?你如何认识其在加强中央集权方面的作用? (3分)
(3)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回答,此后为实现国家统一邓小平理论有何创新?写出其成功实践。(3分)

(14分)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至今,世界格局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依据相关史实,回答问题。
(1)在历史研究课上,某同学搜集了以下两幅图片,请你判断他研究的主题是什么?(2分)

图1 1947年杜鲁门在国会发表咨文图2 北约华约对峙图
(2)下列材料反映了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世界格局出现了怎样的趋势? (2分)导致这一趋势出现的因素有哪些? (6分)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格局示意图不结盟运动标志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
(3)当前,国际形势出现了和平与动荡并存的局面,其主要原因是什么? (4分)

材料一 诗歌是鲜活的历史,它向我们讲述了历史的沧桑和社会的变迁。
读下列诗词,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①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四百万人同一哭,去年今日割台湾。
——丘逢甲《春愁》
②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毛泽东《西江月·井冈山》(1928秋)
③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毛泽东《七律·长征》
④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毛泽东《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1)诗①中“四百万人同一哭”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945年台湾在割占50年后回归祖国,主要原因又有哪些?
(2)诗②中“黄洋界上炮声隆”,从而创出了一条中国革命武装斗争的新路,这条新路指的是什么?
(3)导致诗③中这次“远征”发生的原因是什么?
(4)诗④中“百万雄师过大江”指的什么时期的哪次战役?诗中“天翻地覆”主要指的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