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焚驴志
王若虚
岁己未,河朔大旱,远迩焦然无主赖①。镇阳帅自言忧农,督下祈雨甚急。厌禳②小数③靡不为之,竟无验。既久,怪诬之说兴。适民家有产白驴者,或指曰:“此旱之由也。
云方兴,驴辄仰号之,云辄散不留。是物不死,旱胡得止?”一人臆倡,众万以附。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
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曰:“冤哉焚也!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乘负驾驭,惟人所命;驱叱鞭篓,亦惟人所加;劳辱以终,吾分然也。若乃水旱之事,岂其所知,而欲置斯酷欤?孰诬我者,而帅从之,祸有存乎天,有因乎人。人者可以自求,而天者可以委之也。殷之旱也,有桑林之祷④,言出而雨。卫之旱也,为伐邢之役⑤,师兴而雨。汉旱,卜式请烹弘羊;唐旱,李中敏乞斩郑注。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求之不得,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不求诸人,不委诸天,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嘻,其不然!暴巫投魃⑥,既已迂矣,今兹无乃复甚?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如其未也,焉用为是以益恶?滥杀,不仁;轻信,不智;不仁不智,帅胡取焉?吾子,其属也,敢私以诉。”
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人情初不怿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潦溢伤禾,岁卒以空。人无复议驴。
[注]①无主赖:无所依恃。②厌禳:祈祷免除灾祸的巫术。③小数:小法术。④桑林之祷:商汤在桑林以身祈雨。⑤伐邢之役:邢国无道,卫国出兵攻邢以祈雨。⑥魃:传说中引起旱灾的鬼怪
对下列的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帅闻之以为然,命亟取,将焚之亟:赶快
B.杀我而有利于人,吾何爱一死爱:吝惜
C.则存乎天也,委焉而已委:交给
D.某谢而觉,请诸帅,而释之谢:道谢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杀我而有利于人请诸帅,而释之
B.驴见梦于府之属某救旱之术多矣
C.无所归咎,则存乎天也未几而雨,则弥月不解
D.劳辱以终,吾分然也以无稽之言,而谓我之愆

下面对文章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朔地区的旱灾危及百姓的年成,镇阳帅用巫术祈雨,但一点效果都没有。
B.一户人家产了一头白驴,主人认为旱灾是它造成的,很多人也都同意这种说法。
C.镇阳帅听信谣言,下令焚烧白驴,白驴于是托梦给帅府的僚属诉说自己的冤情。
D.白驴认为把它烧了无益于救灾,因为旱灾要么是人造成的要么是天造成的,与它无关。

用“/”给下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
天祸流行民自罹之吾何预焉吾生不幸为异类又不幸堕于畜兽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救旱之术多矣,盍亦求诸是类乎?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将《寡人之于国也》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2)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梁惠王曰:“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移其粟于河内;河东凶亦然。察邻国之政,无如寡人之用心者。邻国之民不加少,寡人之民不加多,何也?”
孟子对曰:“王好战,请以战喻。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以五十步笑百步,则何如?”  
曰:“不可!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曰:“王如知此,则无望民之多于邻国也。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五亩之宅,树之以桑,五十者可以衣帛矣。鸡豚狗彘之畜,无失其时,七十者可以食肉矣。百亩之田,勿夺其时,数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七十者衣帛食肉,黎民不饥不寒,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狗彘食人食而不知检,涂有饿莩而不知发,人死,则曰:‘非我也,岁也。’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王无罪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河内,则移其民于河东   凶:荒年 B.不违农时,谷不可食也   胜:尽
C.鸡豚狗彘之,无失其时   畜:家畜  D.王无岁,斯天下之民至焉。 罪:责怪

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项是()

A.河东凶亦    填鼓之     B.弃甲曳兵走   狗彘食人食不知检
C.王好战,请战喻 斧斤时入山林 D.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直不百步耳,亦走也。

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梁惠王认为自己治国尽心尽力,孟子却认为他做得还远远不够。
B.孟子批评梁惠王作战胆怯,却五十步笑百步,是不能使国家强盛的。
C.孟子所谓的王道是指爱民、教民、富民,而梁惠王更崇尚霸道。
D.孟子运用比喻、对比等论证方法,委婉地批评了梁惠王的过错。

阅读下面文言短文,完成文后题目。
(前秦符融为冀州牧)有老姥逼劫于路,喝贼,路人为逐擒之。①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融见而笑曰:“此易知耳,可二人并走,先出凤阳门者非贼。”既而还入,融正色谓后出者曰:“汝真贼也,何诬人乎?”贼遂服罪。②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晋书·符融传》
翻译文中划线句子。(6分,每小题2分)
(1)贼反诬路人,时已昏黑,莫知其孰是,乃俱送之。

(2)盖以贼若善走,必不被擒,故知不善走者贼也。

(3)是何异于刺人而杀之,曰:“非我也,兵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青霞先生文集》序
[明]茅坤
青霞沈君,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宰执深疾之。方力构其罪,赖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当是时,君之直谏之名满天下。
已而,君累然携妻子,出家塞上。会宣、大数告警,而帅府以下束手闭垒,以寇之出没,不及飞一镞以相抗。甚且及寇之退,则割中土之战没者、野行者之馘以为功。而父哭其子,妻之哭其夫,兄之哭其弟者,往往而是,无所控吁。君既上愤疆埸之日弛,而下痛诸将士日菅刈我人民以蒙国家也,数呜咽欷歔,而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以泄其怀,即集中所载诸什是也。
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上下震恐。始出死力相煽构,而君之祸作矣。
君既没,而中朝之士虽不敢讼其事,而一时阃寄 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又未几,故宰执之仇君者亦报罢。而君之门人给谏俞君,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而其子襄,来请予序之首简。
茅子受读题之曰:若君者,非古之志士之遗乎哉?孔子删《诗》,自《小弁》之怨亲,《巷伯》之刺谗而下,其间忠臣、寡妇、幽人、怼士之什,并列之为“风”,疏之为“雅”,不可胜数。岂皆古之中声也哉?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其志。犹曰“发乎情,止乎礼义”,“言之者无罪,闻之者足以为戒”焉耳。
君既没,而海内之荐绅大夫,至今言及君,无不酸鼻而流涕。呜呼!集中所载《鸣剑》、《筹边》诸什,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他日国家采风者之使出而览观焉,能遗之也乎?予谨识之。至于文词之不工,及当古作者之旨与否,非所以论君之大者也,予故不著。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经历:掌管文牍的小官。②馘:guó,古代战时割取的所杀敌人的耳朵。③阃寄:指边将领。④给谏:掌管谏诤、弹劾之官。⑤裒:póu,聚集。
对下列句子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由锦衣经历上书宰执诋:痛斥 B.以寇之出没恣:任凭
C.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其志矜:夸耀 D.至于文词之不工工:工巧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①而父哭其子②孤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B.①而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②不赂者赂者丧
C.①能遗之也乎②孰能讥之乎
D.①于是裒辑其生平所著若干卷,刻传之 ②茅子受读题之

下列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都能说明沈青霞是“古之志士之遗”的一组是()
天子仁圣,特薄其谴,徙之塞上②数呜咽欷歔,而以其所忧郁发之于诗歌文章
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④君既没,而一时阃寄所相与谗君者,寻且坐罪罢去
⑤然孔子不遽遗之者,特悯其人,矜其志。 ⑥试令后之人读之,其足以寒贼臣之胆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④⑤⑥ D.②③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沈青霞多次以小官身份向皇帝上奏表痛斥宰相严嵩,严嵩恨透了他,最后罗织罪名把他流放到边塞上。
B.沈青霞先生敢于直谏,受人尊重,后因反对严嵩专权误国而被陷害致死,他的讽讥时政的诗文也是他招祸的原因之一。
C.先生逝世后,他的一个姓俞的学生才收集并整理先生一生著作的诗文若干卷,刻印成书,准备流传它。
D.这篇序文,是为沈青霞的文集而作,却是从沈青霞其人写起,作者成功地把握了论文中“知人论世”的原则,因而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故以直谏为重于时,而其所著为诗歌文章,又多所讥刺,稍稍传播。

(2)其足以寒贼臣之胆,而跃塞垣战士之马,而作之忾也固矣!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面的题目。
陶元淳,字子师,江苏常熟人。康熙中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二十七年,成进士,廷对,论西北赋轻而役重,东南役均而赋重,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阅者以其言戆,置二甲。三十三年,授广东昌化知县,到官,首定赋役,均粮于米,均役于粮。裁革杂征,相率以力耕为业。县隶琼州,与黎为界,旧设土舍,制其出入,吏得因缘为奸,元淳立撤去。权量,定法度,黎人便之。城中居人,旧不满百家,至此户口渐蕃。元淳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煦妪如家人。
琼郡处海外,军将多骄横,崖州尤甚。元淳尝署州事,守备黄镇中以非刑杀人,游击余虎纵不问;且贪,索黎人献纳。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总督石琳下琼州总兵会讯,元淳申牍曰:“私揭不应发审,镇臣不应侵官,必挫执法之气,灰任事之心。元淳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贻州县羞也。”初鞫是狱,镇中令甲士百人佩刀入署,元淳据案怒叱曰:“吾奉命治事,守备敢令甲士劫持,是藐国法也。”镇中气慑,疾挥去,卒定谳,罪如律。崖人为语曰:“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而总督卒因元淳倔强,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为言于总督,乃已。
元淳自奉俭约,在官惟日供韭一束。喜接诸生,讲论至夜分不倦。屡乞病未果,竟以劳卒于官。昌化额田四百余顷,半沦于海,赋不及二千,浮粮居三之一,民重困。元淳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无应者。乾隆三年,元淳子正靖官御史,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注:计典,指古代对官吏三年政绩进行考核的大计之典
(选自《清史稿·列传第二百六十三》)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举博学鸿词,以疾不试与:参加
B.权量。定法度一:统一
C.卒定谳,罪如律论:议论
D.不检验失实,会赦免坐:犯了……罪

以下句子中,全都表明陶元淳关心民生疾苦的一组是()
①愿减浮额之粮,罢无益之费②时步行闾里间,周咨疾苦
③当弃官以全政体,不能蒲伏武臣④虽有余虎,不敌陶公一怒
⑤为浮粮考,屡请于上官,乞豁除⑥疏以入告,竟获谕旨免焉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①②⑥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陶元淳爱民如子,关心民生疾苦。初任昌化知县时,厘定赋役,裁减额外的赋税,减轻了百姓负担,使百姓“相率以力耕为业”,发展了当地农业生产,城中人口得以增多。
B.陶元淳为官刚正。不怕得罪上司。在代理崖州事务时,守备黄镇中违法杀人,陶元淳依法审案被诬陷,总督下令让琼州总兵“会讯”。陶元淳得知后上书申辩,总督终因陶元淳的倔强而赦免了他。
C.陶元淳一身正气,不惧威胁。在他初审黄镇中违法杀人的案子时,黄镇中命令披甲操刀的士兵冲入衙门以武力相威逼,陶元淳全无惧色,厉声怒斥,黄镇中“气慑”而退。
D.陶元淳厉行节约,生活俭朴,为官时平日所吃,只是“韭一束”;他喜欢与读书人交往,常常与他们讨论问题到三更半夜也不知疲倦。他多次因病请求辞官而不得允许,终因积劳成疾而病故于任上。

把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元淳廉得其状,列款以上。虎私以金贿之不得。造蜚语揭之。
(2)复欲于计典黜之,巡抚萧永藻初授事,曰:“吾初下车,便劾廉吏,何以率属?”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