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也对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产生深刻影响。
材料:截止2009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已达3.84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28.9%。网络日渐成为公民表达诉求、民主监督的一个重要渠道。一项调查显示,参与的网民中有87.9%的人“非常关注网络监督”,93.3%人表示“会通过网络揭发社会不公”。然而,网络监督是一把双刃剑,既有优势,也有不足。网络监督存在着滥用网络、侵犯隐私权、虚假信息、扭曲夸大问题,需要引起社会的关注。
结合上述材料,运用《政治生活》知识,说明公民为什么关注网络监督?你认为应如何行使网络监督?
在全球变暖的严峻形势下,“低碳经济”这一新概念应运而生。本世纪以来,中国应对气候变化,采取了一系列低碳经济的相应措施。中国将在2020年达到几个目标,包括大力发展可再生能源及核能,提高工业科技水平等等。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产业结构也被置于重要位置,尽可能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
结合《文化生活》知识,谈谈我国应该怎样应对“低碳时代”。
中共中央、国务院1月9日上午在北京隆重举行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习近平首先向获得2014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物理研究院高级科学顾问于敏颁发奖励证书,并同他热情握手,表示祝贺。李克强讲话指出,我国现代化建设正处于关键时期,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保持中高速增长、向中高端水平迈进,必须依靠创新支撑,国家繁荣发展的新动能,就蕴涵于万众创新的伟力之中。
运用文化的有关知识,说明我国推动重视文化发展的原因。
近几年来,美剧,韩剧,在中国越来越受欢迎,尤其是备受年轻人的青睐。而我国国产的电视剧很难在国际市场上分一杯羹,面对西方“强势文化物种”的冲击,我国民族文化必须强筋壮骨,大踏步的“走出去”
⑴ 上述材料反映了什么文化现象?
⑵ 我们应如何应对这一文化现象?
古人云,欲灭一国必先灭其文化。相反,欲兴一国必先振其精神。文化让民族崛起,文化让国家强大,文化让经济腾飞。“我宁愿失去一个印度,也不肯失去一个莎士比亚”。这是英国首相丘吉尔的名言。戏剧家莎士比亚的作品提升了英国的人文精神,科学家牛顿的力学定律开启了工业革命的大门,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为英国提供了一个新经济秩序;同样,在安葬着60多位思想家,作家,艺术家和科学家的法兰西圣地先贤祠的正门上,铭刻着这样一句话:“献给伟人,祖国感谢他们。”尊崇文化先贤,这就是法兰西共和国影响世界的文化根源。
上述材料说明了《文化生活》什么道理?
有人说,文化是随一个人迎面而来的,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树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腰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过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和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人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肩而过?他如何系上自己的鞋带?
辨析:文化是一种素养,这种素养是与生俱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