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国管仲“相地而衰征”和鲁国“初税亩”,实质都是要
A.建立地主阶级政权 | B.发展封建经济 |
C.逐步承认土地私有 | D.消灭奴隶制残余 |
(中国)随着人民公社化的实现,农村食堂、托儿所等组织日渐普及。这表明人民公社
A.组织军事化 | B.行动战斗化 |
C.贸易自由化 | D.生活集体化 |
1912年春,孙中山代表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两个“临时”的提法从本质上体现了
A.革命党人为袁世凯夺权留余地 | B.革命党人追求民主共和的精神 |
C.孙中山不计较个人名利的品质 | D.中华民国政权还缺乏人民支持 |
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曾经把子午线从世界地图中央向西移动170度,使中国正好出现在《坤舆万国全图》的中央。他这样做
A.促进了中国知识分子的觉醒 | B.改变了中国人观察世界的角度 |
C.迎合了统治者“天朝上国”的心理 | D.打破了中国传统的“天圆地方”观念 |
有学者认为,夏商西周确立了封建大一统,那么春秋战国诸侯争霸吞并就是对夏商西周体制的否定。秦统一后,确立新的体制,又是对春秋战国诸侯纷争的否定。这种以一个否定另一个,螺旋式的发展模式,形成了中国古代历史的第一个正—反—合阶段。而隋唐、宋、元又构成了第三个正—反—合阶段。元代的行省制相当于其中的“合”。由此,作者认为行省制
A.实现了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的有机结合 |
B.主要着眼于政治上的统治和军事上的控制 |
C.巩固了元朝的中央统治和国家的统一 |
D.充分借鉴了郡县制的优点,基本摒弃了两宋政治制度的缺点 |
有学者经研究发现,宋代经常出现县官职位空缺,无人愿意履职的现象,即使在江南富庶之地也同样如此。出现这一现象最可能的原因是
A.中央集权过度,地方权力衰弱 | B.理学影响有限,文化教育落后 |
C.商品经济发达,弃官从商普遍 | D.经济重心南移,文人弃北趋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