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史说明,世界并不存在唯一的、普遍使用的和绝对的民主模式。自古以来,各国政治发展史中都出现过典型的各具特色的政治模式。
材料一 唐初每事先由中书省,中书做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只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二 希腊地区没有丰富的自然资源,也找不到肥沃的大河流域和广阔的平原,而具备这些天然条件,并合理开发和利用,是供养如中东、印度和中国所建立的那种复杂的帝国组织所必需的。在希腊和小亚细亚沿海地区,只有连绵不断的山脉,这不仅限制了农业生产率的提高,而且把陆地隔成小块。
材料三 人类千万年的历史,最为珍贵的不是令人炫目的科技,不是浩瀚的大师们的经典著作,不是政客们天花乱坠的演讲,而是实现了对统治者的驯服,实现了把他们关在笼子里的梦想。因为只有驯服了他们,把他们关起来,才不会害人。我现在就是站在笼子里向你们讲话。
——总统乔治·布什国庆日演说
(1)根据材料一,说明唐初三省的具体职能。唐朝统治者如此设置有何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说明希腊的地理特点。与古代中国相比,这种地理特点对希腊的政治体制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3)结合美国政体的基本特点和内容,分析材料三的主要观点。
(4)材料一和材料三呈现的两种政治模式有何共性?古代希腊雅典的民主制与近代美国确立的民主制有着怎样的不同?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古希腊的历史遗产 法国的沦陷 世界经济格局的演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有人说:“理想与现实并存”,我们不仅要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差距,还应该看到理想与现实之间的联系性,对于全球化的研究亦如此。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深,“反全球化”的各种力量也在孳生、汇聚、增强,成为一种蓬勃发展的世界现象。除了以召开社会论坛的形式抨击西方主导的全球化外,除了频频以黑客身份攻击西方主要发达国家的官方网站和大型跨国公司以及各种全球性经济机构组织的网站以发泄自己对当前全球化的不满情绪之外,反全球化运动采取的主要形式应该说是针对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大型跨国公司及其控制的世界经济组织的大规模的游行示威。
——许朝兵《全球化与反全球化》
材料二综观当前的反全球化运动,有人认为,它的意义主要也就在于提出问题而已,因而,它的局限性是非常明显的。且不说各种分散化的反全球化运动组织很难统一起来,……单从反全球化运动人士提出的一些口号,诸如“全球化要具有人性”、“世界应该公平对待每个国家”,我们就不难发现,他们还对西方发达国家的垄断资产阶级心存幻想。
——菲德尔·卡斯特罗《全球化与现代资本主义》
材料三正如现代科技进步催生了全球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一样,现代科技手段,还有各种非政府组织也极大地促进了反全球化运动的兴起。……人类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拥有如此巨大的科技潜力和创造财富与福利的如此非凡的能力,同时,世界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不平等和存在如此严重的不公正。在通讯和距离方面使世界变得更小的那些令人惊叹的技术成就,同贫富之间和发达与不发达之间的巨大和日益悬殊的差距同时存在。这不能不说是人类智慧的一个悲剧。
——雅克·阿克《经济全球化》
材料四理解“反全球化”的视角很多,可以从经济、政治、社会等不同角度去分析,其结果也不尽相同。但无论从哪方面出发,有一点是一致的,就是“反全球化”并不是要反对全球化这种趋势。全球化是历史发展的选择,是任何反对力量都无法逆转的一种趋势,这种趋势是人为反对所阻止不了的。况且从本质上讲,“反全球化”本身也是一种全球化的结果。
——黄晴《危险的失衡》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二,概括反全球化的方式及局限性。
(2)运用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从多个视角,以“全球化的发展与未来”为主题撰写小论文。(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250字左右)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新中国采取了两种建交方式,一是对苏联和东欧国家(除了南斯拉夫)采取承认即是建交的方式,二是对资本主义国家采取先谈判后建交的方式,“你对我好,我也对你好;你对我不好,我也对你不好”。关于对待新兴民族独立国家的态度,1949 年12月,毛泽东针对缅甸要求与新中国建交的问题指出,要先谈判后建交,认为这是“完全必要的,对一切资本主义国家都应如此”。
——任晓伟《新中国建立后毛泽东对国际政治的认识演进和中国外交战略的调整》
材料二朝鲜战争于1953年才刚刚结束,如果不能在1954年阻止印度支那战争升级与扩大的趋势,新中国的财政将会雪上加霜;……一方面是因为美国逐渐加强在亚太地区的军事部署,另一方面是由于周边国家对新中国红色政权的“恐惧”,使得一些周边国家也希望美国扩大在亚洲地区的军事存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使中国在相当程度上改变了上述的不利形势。……它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的一次关键性转变,它标志着新中国外交原则的最终形成和确立。
——孙天旭《浅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对当下中国外交的意义》
材料三 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已经出现一些转型迹象,而且越来越明显。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刘胜湘《中国外交的周期性、波动性和趋势性与外交转型》
材料四 2014年中国外交,从索契冬奥会拉开序幕,又从欧洲开始演出第一幕。3月22日至4月1日,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飞往亚欧大陆桥的那一端。对荷兰、法国、德国、比利时进行国事访问,出席在荷兰召开的核安全峰会,访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部、欧盟总部。11天,84场活动。
——《人民日报:习近平访欧架起中欧友谊之桥》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新中国采取的建交方式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这种特点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概括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原因。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从革命运动外交向国家外交过渡”观点的理解。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外交“转型”的时代背景及外交建树。
(4)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
材料二何谓本?曰:天地人,万物之本也。天生之,地养之,人成之。天生之以孝悌,地养之以衣食,人成之以礼乐,三者相为手足,合以成体,不可一无也。无孝悌则亡其所以生,无衣食则亡其所以养,无礼乐,则亡其所以成也。
——《春秋繁露》
材料三为吾民者,父义,兄友,弟敬,子孝……。以上同保之人今仰互相劝戒,孝顺父母,恭敬长上,和睦宗姻,周恤邻里,各依本分……。保内如有孝子顺孙、义夫节妇,事迹显著,即仰具申,当依条旌赏。萁不率教者,亦仰申举,依法究治。
——《朱熹集》卷一百
材料四或曰:臣不与子并称乎?曰:非也。父子一气,子分父之身以为身。故孝子虽异身,而能日近其气,久之无不通矣。……君臣之名,后天下而有之者也。吾无天下之责,则吾在君为路人。……夫然,谓之臣,其名累变;夫父子固不可变者也。
——《明夷待访录》
请回答:
(1)据材料一,分析孔子“仁”论体系的逻辑结构。
(2)材料二董仲舒从什么层面论证孝存在的正当性?结合所学,指出汉代有利于“孝”发展的条件。
(3)材料三所反映的做法产生怎样的直接效果?朱熹的思想在历史上有什么影响?
(4)概括材料四的主要观点,反映出这一时期的儒家思想呈现怎样的时代特征。

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根据以上图片:
(1)概括新中国成立之初外交的重点是什么?并分别列举其主要成果。
(2)新中国成立之初,除了外交上,其他领域也取得了许多成绩,请补充说明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夏、商、周)三代治理国家的统治者是贵族,与后代那种职业官吏有着很大不同。……从诸侯到士,根据出身的高低贵贱来兼任政府职务,世代为官。
材料二 战国时期,很多诸侯国都实行了军功爵制。其中秦国的二十等爵制度较为完善。规定没有军功的国君亲属不再拥有世袭的爵位。立有军功的平民,按其功劳大小授予官爵。按照爵位的高低,可以享受各种政治、经济特权,爵位高的还可以“税邑三百家”,也可以用爵抵罪或赎罪。
材料三 南朝时有民谚云:“上车不落则著作,‘体中何如’则秘书。”是指士族子弟只要能坐到车上不掉下来就可以当著作郎,只要能写两句书信中问候的话就可以当秘书郎(著作郎、秘书郎是官职名称)。
材料四 《唐摭言》载:唐太宗见新科进士自端门鱼贯而出,高兴地说:“天下英雄入吾彀中矣。”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战国与三代相比,选官依据发生了什么变化?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
(2)汉武帝是怎样发展选官制度的?东汉有了怎样的变化?
(3)结合所学知识和材料三、四信息,指出隋唐与魏晋时期相比,选官依据发生的变化及其变化的阶级基础是什么?从材料四可以看出科举制的哪一方面的历史影响?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