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德……非和平方式崛起模式中最关键的是毫无节制地挑战现存霸权和国际体系,以军事扩张来解决经济资源的短缺,以及在制度和文化因素中的扩张特征。德国……是后起的资本主义强国,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一度成为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并对英国及其他老牌强国构成严重威胁……迅速崛起必然遇到现存霸权国家和整个国际体系的压制,形成不可避免的生死对抗,最终导致其崛起进程的中断和失败。尽管二次大战以后,德……在某些方面实现了再崛起,但是始终不能成为完全的世界大国。
材料二:二战后,世界处于暂时的和平时期,相对安定的国际环境让各国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特别是联邦德国,被认为是“经济发展的优等生”,它在经济发展中取得了被称为“奇迹”的巨大成功。                                                      
(1)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德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崛起的方式是什么?采用这种方式的原因有哪些?给德国带来什么后果?
(2) 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联邦德国崛起的方式是什么?原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中等
知识点: 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苏联是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它的发展探索与剧变过程,说明了其发展模式存在严重缺点。
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列宁和斯大林时期,苏联是如何完成向社会主义过渡的?
2.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经济改革的侧重点各在哪个领域?为什么都以失败而告终?
3.戈尔巴乔夫政治改革的纲领是什么?后来是如何实施的?
4.从苏联改革的措施和结果中,你认为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要注意哪些问题?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斯大林在论述苏联工业化时说:“在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通常是从轻工业开始。由于轻工业与重工业比较起来,需要的投资少,资本周转快,获得利润也更容易,所以在那里,轻工业成为工业化的头一个现象。只有经过一个长时期,轻工业积累了利润并把这些利润集中于银行,这才轮到重工业,积累才开始逐渐转到重工业中去,造成重工业发展的条件。但这是一个需要数十年之久的长期过程……,共产党当然不能走这条道路。党知道战争日益逼近,没有重工业就无法保卫国家,所以必须赶快发展重工业,如果这事做迟了,那就要失败。”
———摘自《斯大林选集》下卷
材料二:30 年代苏联的经济体制“实行工商企业的国有化和集体农庄的准国有化,把其他一切不受国家直接控制的经济成分统统消灭掉。它限制商品货币关系,否定价值规律和市场机制的作用,用行政命令甚至暴力手段管理经济,把一切经济活动置于指令性计划之下。”
———摘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通常工业化应按什么途径进行?为什么要按这种途径进行?
(2)苏联的工业化又是按什么途径进行的?说明采取这种途径的必要性?
(3)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当时苏联所建立的经济体制的模式。
(4)苏联的经济建设为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什么经验教训?

孙中山说:“中国是一个统一的国家,这一点已牢牢地印在我国的历史意识之中。”
阅读以下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统一王朝统治时间简表(表中年数包括统一王朝形成时间)

王朝

汉(含新)
西晋





合计
统治
年数
15
425
51
38
289
97
277
267
1459

(1)材料一为我们研究中国历史上的统一问题,提供了哪些重要信息?有人说“在中国历史的发展中,统一的规模越来越大”请论证此观点。
材料二我国是一个以汉族为主体,由许多少民族结合而成的多民族国家。





(2)从图一到图二,反映出当时中国的政治形势的主要变化是什么?促进这一变化的原因有哪些?
材料三康熙二十一年(1682年)九月,郑氏集团派人到福建(同清廷)议和,请求“照……高丽外国之例,称臣奉贡。”康熙帝表示“台湾不可与……高丽外国比”。拒绝郑氏要求。
——《台湾外记》
(3)材料三中,康熙帝认为台湾不可与高丽相比,因为台湾是中国的领土,为此,康熙帝对台湾采取了哪些措施?采取了这些措施的意义何在?
(4)材料三肯定了统一对历史发展的积极影响,试以隋唐为例,简要加以说明。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的重大历史任务,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现代化建设全局。要贯彻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方针,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推进农村体制改革和制度创新,尽快使广大农村面貌有比较明显的变化。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二乡村危机,实质上是指农民的生存危机,表现为农业生产发展的停滞与农民生活的持久贫困,挣扎于生存边缘。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乡村危机达到一个高潮。原因是多方面的……1929年开始的世界经济危机,波及日益商品化的中国农村。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大量廉价倾销工农业过剩产品,从而严重打击了中国的工农业生产。1934年美国实施《购银法案》,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银价不断上涨,中国物价大幅下跌,从而给工农业生产造成巨大破坏。三十年代几乎连年发生大的水旱灾害,更使农村走向破产。另外国民党新军阀之间的大规模混战及其对工农红军的多次军事围剿,1931年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东北的占领及对华政治、经济、军事各方面侵略的步步加深都给中国农村带来严重灾害。总之,这诸多因素共同作用使得三十年代的中国农村走上极度衰落与崩溃之境。
——张福记《乡村危机与近代百年中国政治格局的嬗变》,原载《史学月刊》
(1)据材料二归纳20世纪30年代中国乡村危机形成的原因。
(2)“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是对我国新的时代背景下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在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致力于乡村建设,请指出抗日根据地围绕“生产发展”和“管理民主”所采取的重大举措。
材料三下面是1949年—1992年中国钢粮产量表。

产品
单位
1949年产量
1952年产量
1976年产量
1992年产量

万吨
15.8
135.0
2046.0
8000.0

亿吨
1.1
1.63
2.86
4.42

参照表格数据,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建国后我国的钢产量增长幅度同粮食增长相比有何特点?原因是什么?
(4)1992年产量比1976年有较大的发展,原因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工业化指的是从传统生产技术占支配地位的农业经济向现代机器生产力为主的工业经济的转化过程。这一过程始于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浪潮掀起后加速进行。到19、20 世纪之交时,欧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均已相继步入工业化社会。在这些国家里,制造业在工业中的比重达到50豫以上,工业制企业主导了工业生产,非农劳动力超过
农业劳动力,工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过半。伴随工业化的完成,现代工业社会的雏形显现出来。
———王斯德主编《世界通史》
请回答:
(1)从材料一中,你可得出哪些有关第一次工业革命和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有效信息?
(2)概括指出材料二中提到的现代工业社会有哪些主要特征?
(3)结合所学知识,你说你从欧洲工业化的过程中得到哪些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