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古代水利工程“旱则引水浸润,雨则杜塞水门”。故记曰: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后来,三国时蜀相诸葛亮“征丁千二百人护之”。据此判断,这项水利工程是( )
A.都江堰 | B.郑国渠 | C.灵渠 | D.芍陂 |
中国近代史是一部不断遭受列强侵略的屈辱史,同时也是一部中国人民的抗争史。近代以来,中国社会各阶层的有识之士为中国的独立、富强而展开了各种抗争和探索,推动了中国社会的进步。据此回答17—20题。鸦片战争后,以林则徐为代表的地主阶级抵抗派和以李鸿章为代表的洋务派都主张“师夷长技”,两者的相同点是:
A.都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经济、政治制度 |
B.都得到清朝最高统治者的支持 |
C.都主张对内镇压农民起义,对外抵御外国侵略 |
D.都主张维护清朝统治 |
有人说洋务运动是“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这里的“柳”是指:
A.增强封建统治的力量 | B.抑制外国经济势力的扩张 |
C.出现新的积极因素和阶级力量 | D.引进近代![]() |
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有:
①斗争对象是清政府
②在运动中表现出了其阶级局限性
③都受到了中外反动势力的联合剿杀
④都是当时亚洲民族解放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
A.①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③④ | D.①②③ |
戊戌变法和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民族资产阶级领导的 | B.以发展资本主义为目的 |
C.没有改变中国政体 | D.都倡导民主和自由精神 |
赋税制度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制度,是国家宏观管理的重要手段。据此回答14—16题。诗人白居易曾在一首诗中写道“私家无钱炉,平地无铜山。胡为秋夏税,岁岁输铜钱。钱力日已重,农力日已殚。”:
A.租庸调制 | B.两税法 | C.青苗法 | D.方田均税法 |
在我国慢长的封建社会的历史长河中,不少封建统治者深谙治国之道在于养民,采取一些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的赋税制度,以下赋税制度相对减轻农民负担或者有利于保证农时的是:①编户齐民 ②租庸调制③一条鞭法④摊丁入亩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 | D.③④ |
纵观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史,可知其演变的基本趋势有:①赋税制度随土地制度的变革而演变②赋税种类由繁多到逐渐减少③征税标准由人丁为主向田亩为主过渡④赋税形式由实物形式逐渐向货币形式演变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
D.①②④ |
春秋战国至宋元时期是我国封建社会的形成、发展时期。据此回答12——13题。春秋战国至秦汉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有学者对各种思想主流进行整理,并将它们分别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专制君主的参谋集团”、“劳苦大众的行动帮会”、“拥有无限同情心与向上心的文化人的学派”。请按顺
序指出他们分别代表哪一流派。
A.儒、道、墨、法 | B.墨、儒、法、道 |
C.法、儒、墨、道 | D.道、法、墨、儒 |
下列思想最顺应时代潮流的是:
A.“兼相爱”“交相利”![]() |
B.“无为” |
C.“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 D.“仁者爱人” |
传统史学的研究对象主要侧重于帝王将相、才子佳人等,但现行的历史教育,把百姓的衣食住行等内容纳入了研究的范畴。这一视角的转换体现了()
A.文明史观 | B.社会史观 | C.全球史观 | D.近代化史观 |
有学者说20世纪“在相当大程度上为各种分裂所主宰,导致‘热战,、‘冷战,不断,但20世纪同时也是一体化的起源”;全球化开始“主导人们的生活、想像和恐惧”,人们不得不“从全球的角度去思考,以回应这一日益全球化的现实”。这里强调的是20世纪()
A.世界联系日益密切 | B.国家、地区之间对抗日益激烈 |
C.全球剧变引起世人忧虑 | D.区域化和全球化趋势开始形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