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教育事业逐步形成比较完整的国民教育体系是在( )
A.过渡时期 | B.十年探索时期 |
C.“文革”十年时期 | D.改革开放时期 |
图是《俄国(苏联)实力发展曲线图》。图中1935-1975年,苏联实力持续增长的主要原因是()
A.原有的工业基础和能源储备都比较雄厚 |
B.历次经济体制改革都取得了明显的成效 |
C.加强了对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控制 |
D.建立了计划经济体制和新型工业化模式 |
罗马于公元前242年增设了一名外事行政长官专门负责涉外案件的审理工作。因为外事案件案情复杂,涉及面广,而且其所遇事件又常常是公民法中所没有规定的,因此,行政长官在断案时只得斟酌实情,便宜行事。有时甚至干脆直接引用各地早已实行的法律惯例。这一做法()
A.扩大了法律惯例的适用范围 | B.克服了公民法主体狭小的弊端 |
C.强化了外事行政长官的自主权 | D.保护了所有罗马人的法律权益 |
建国后到2005年,除了1949-1952年的国民经济恢复时期和1963-1965年的调整时期外,中国政府共编制了十个“五年计划”。其中1958-1962年的二五计划被称为“夭折的计划”。导致二五计划“夭折”的直接原因是()
A.“大跃进”运动的发动 | B.社会主义总路线的提出 |
C.经济困难局面的出现 | D.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兴起 |
有学者认为:基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华盛顿似乎准备接受中国内战共产党取得胜利的事实。1950年1月,杜鲁门总统重申了开罗和波茨坦宣言,即台湾被看作是中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并宣称他无意向已经失势的国民党当局继续提供军事援助。由此可知,当时美国()
A.准备推行孤立新中国的外交政策 | B.接受了中共取得胜利的既定事实 |
C.利用外交辞令掩盖其争霸的本质 | D.不会阻止大陆政权解决台湾问题 |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学者对1946-1949年国共之间的战争定性为“人民解放战争”或“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不过,近些年来也有学者开始以“内战”一词来概括这场战争。对这一变化的认识正确前是()
A.前者强调了战争的性质,后者强调了战争的结果 |
B.前者受革命史观的影响,后者受社会史观的影响 |
C.前者是对历史的价值评价,后者是对历史的客观评价 |
D.前者只强调了战争的一方,后者则强调了战争的双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