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阅读阅读下列语段,完成文后各题。
甘罗者,甘茂孙也。茂既死后,甘罗年十二,事秦相文信侯吕不韦。秦始皇帝使刚成君蔡泽于燕,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秦使张唐往相燕,欲与燕共伐赵,以广河间之地,张唐谓文信侯曰:“臣尝为文信侯伐赵,赵怨臣,曰:‘得唐者,与百里地’。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
甘罗曰:“君侯何不快之甚也?”文信侯曰:“吾令刚成君蔡泽事燕三年,燕太子丹已入质矣。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甘罗曰:“臣请行之。”文信侯叱曰:“去,吾自身请之而不肯,汝焉能行之?”甘罗曰:“项橐生七岁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君其试臣,何遽叱臣乎?”于是甘罗见张卿曰:“卿之功孰与武安君?”卿曰:“武安君南挫强楚,北威燕赵,战胜攻取,破城堕邑,不知其数,臣之功不如也。”甘罗曰:“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张卿曰:“应侯不如文信侯专。”甘罗曰:“卿明知其不如文信侯专欤?”曰:“知之。”甘罗曰:“应侯欲攻赵,武安君难之,去咸阳七里而立死于杜邮,今文信侯自请卿相燕而不肯行,臣不知卿所死处矣。”张唐曰:“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行有日,甘罗请文信侯曰:“借臣车五乘,请为张唐先报赵。”文信侯乃入,言之于始皇,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赵襄王郊迎甘罗,甘罗说赵王曰:“王闻燕太子丹入质秦欤?”曰:“闻之。”曰:“闻张唐相燕欤?”曰:“闻之。”“燕太子丹入秦者,燕不欺秦也。张唐相燕者,秦不欺燕也,燕秦不相欺者,伐赵,危也。燕秦不相欺无异故,欲攻赵而广河间。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甘罗还报秦,乃封甘罗以为上卿。复以始甘茂田宅赐之。(节选自《史记·甘茂列传》)对下列句子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秦归燕太子,赵攻燕归还 |
B.文信侯不快,未有以强也勉强 |
C.今之燕,必经赵,臣不可以行到……去 |
D.应侯不如文信侯专专擅大权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卿之功孰与武安君秦之遇将军,可谓深矣 |
B.乃封甘罗以为上卿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C.吾自请张卿相秦而不肯行于是荆轲就车而去 |
D.应侯之用于秦也,孰与文信侯专三年而燕王喜使太子丹入质于秦 |
下面六句编为四组,全都说明秦国“封甘罗为上卿”原因的一组是
(1)臣请行之君其试臣(2)始皇召见使甘罗于赵
(3)赵攻燕,得上谷三十城,令秦有十一(4)请因孺子行令装治行
(5)臣不知卿所死处矣(6)赵王立自割五城以广河间
A.(1)(3)(4) | B.(2)(5)(6) | C.(2)(3)(6) | D.(2)(4)(5)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组是
A.当时,秦国派蔡泽出使燕国,燕国派太子到秦国做人质,秦国又准备派张唐去燕国做丞相,这样,秦燕两国和好,使赵国处于燕秦两国夹攻的危险之中。 |
B.要张唐去燕国做丞相,张唐不肯出发,是因为他害怕对他有怨恨的赵国不会放过他,就连吕不韦亲自劝说也不肯答应,张唐处在十分危险的境地。 |
C.甘罗劝说张唐,引导张唐将历史教训与现实情况进行比较,使张唐惊醒过来。为了秦燕联盟,他立即同意出使燕国,甘罗帮助张唐摆脱险境,显示了甘罗是一个智谋出众的人才。 |
D.甘罗出使赵国,游说赵王,三言两语就说服赵国割地给秦国,拆散了秦燕联盟,并唆使赵国去攻打燕国,让秦国从中渔利,甘罗帮赵国脱离了秦燕夹攻的危险,进一步显示了甘罗纵横游说,善于谋划的才干。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君侯何不快之甚也?
2王不如赍臣五城以广河间,请归燕太子,与强赵攻弱燕
岘山亭记
欧阳修
岘山临汉上,望之隐然①,盖诸山之小者。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岂非以其人哉。其谓谁?羊祜叔子、杜预元凯②是已。方晋与吴以兵争,常倚荆州③以为重,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平吴而成晋业,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至今人犹思之,而于思叔子也尤深。盖元凯以其功,而叔子以其仁,二子所为虽不同,然皆足以垂于不朽。余颇疑其反自汲汲于后世之名者,何哉?
传言叔子尝登兹山,慨然语其属,以谓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然独不知兹山待己而名著也。元凯铭功于二石,一置兹山之上,一投汉水之渊。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岂皆自喜其名之甚而过为无穷之虑欤?将自待者厚而所思者远欤?
山故有亭,世传以为叔子之所游止也。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熙宁元年,余友人史君中辉以光禄卿来守襄阳。明年,因亭之旧,广而新之,既周以回廊之壮,又大其后轩,使与亭相称。君知名当世,所至有声,襄人安其政而乐从其游也。因以君之官,名其后轩为光禄堂;又欲纪其事于石,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君皆不能止也,乃来以记属于余。
余谓君如慕叔子之风,而袭其遗迹,则其为人与其志之所存者,可知矣。襄人爱君而安乐之如此,则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此襄人之所敬书也。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与夫草木云烟之杳霭,出没于空旷有无之间,而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宜其览考自得之。至于亭屡废兴,或自有记,或不必究其详者,皆不复道。
熙宁三年十月二十有二日,六一居士欧阳修记。
注释:①隐然:高大突出的样子。②羊祜、杜预,人名,均为西晋名臣。③荆州、地名,治所在襄阳。
6.下列句中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其功烈已盖于当世矣盖:大概
B.然皆足以垂于不朽垂:流传
C.既周以回廊之壮周:四周环绕
D.若其左右山川之胜势胜:美好
7.下列各组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项是()
A.①岂非以其人哉②宜其览者自得之
B.①因亭之旧,广而新之②君之为政于襄者,又可知矣
C.①乃来以记属于余②以与叔子、元凯之名并传于久远
D.①而其名特著于荆州者②元凯铭功于二石
8.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不相同的一项是()
A.至于风流余韵,蔼然被于江汉之间者
B.是知陵谷有变而不知石有时而磨灭也
C.而二子相继于此,遂以乎吴而成晋业
D.可以备诗人之登高,写《离骚》之极目者
9.下列四组句子中,全都是说明其人“好名”的一组是()
①遂以平吴而成晋业②此山常在,而前世之士皆已湮灭于无闻,因自顾而悲伤
③元凯铭功于二石④因亭之旧,广而新之
⑤名其后轩为光禄堂⑥故其屡废而复兴者,由后世慕其名而思其人者多也
A.①②⑥B.②③⑤C.①④⑤D.③④⑥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是作者为岘山亭写一的篇碑记,但文章几乎未写岘山自然风景,而着重抒发由
这一名胜所引起的感想。
B.本文写了羊祜、杜预先后带兵从荆州出发与东吴军交战,最终“平吴而成晋业”,都
立下了赫赫战功。
C.本文既肯定了羊枯、杜预“垂于不朽”的功业,也指出了他们“汲汲于后世之名”
的过于看重名声的心理。
D.本文围绕“名”字层层铺叙,谈古论今,把山、亭、堂及三个人物巧妙地钩连在一起,形成浑然整体。
11.用“/”线给下面未断句处断句,并将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世 皆 称 盖 君 能 得 士 士 以 故 归 之 而 卒 赖 其 力 以 脱 于 虎 豹 之 秦
嗟 乎 孟 尝 君 特 鸡 鸣 狗 盗 之 雄 耳 岂 足 以 言 得 士 ?不然,擅齐之强,得一
士焉,宜可以南面而制秦,尚取难鸣狗盗之力哉?鸡鸣狗盗之出其门,此士之所以不之也。
——《读孟尝君转》(王安石)
①断句在原文上进行
②翻译画线的句子
译文:
霍去病,大将军青姊少儿子也。以皇后姊子,年十八为侍中。善骑射,再从大将军。大将军予壮士,为剽姚校尉。与轻勇骑八百,直弃大军数百里赴利,斩捕首虏过当。上曰:“剽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封冠军侯。”
去病侯三岁,为骠骑将军。其夏,去病与公孙敖俱出北地,异道。张骞、李广俱出右北平,异道。广将四千骑先至,骞将万骑后。匈奴左贤王将数万骑围广,广与战二日,死者过半,所杀亦过当。骞至,匈奴引兵去。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而去病深入北地,捕首虏甚多。敖失道。上以不与会,当斩,赎为庶人。诸宿将所将士马不如去病。去病所将常选,然亦敢深入,常与壮骑先其大军。军亦有天幸,未尝困绝也。然诸宿将常留落不耦①。由此去病日以亲贵,比大将军。
明年春,上令大将军青、骠骑将军去病各将五万骑度漠击单于,敢力战深入之士皆属去病,李广、赵食其等属大将军。青之与单于激会也,广、食其军别从东道,或失道。大将军逐单于不得,引还,乃逢。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广自杀。食其赎为庶人。
其时,去病出代、右北平二千余里,所斩捕功多于青。乃令二人皆大司马。自是,青日衰而去病日贵。青故人门下多去事去病,辄得官爵,唯独任安不肯去。
去病为人少言不泄,有气敢任。上尝欲教之吴孙兵法,对曰:“顾方略何如耳,不至学古兵法。”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由此上益重爱之。然少而侍中,贵,不省士。其从军,上为遣太官赍②数十乘,既还,重车余弃粱肉,而士有饥者。其在塞外,卒乏粮,或不能自振,而去病尚穿域蹋鞠③也。事多此类。青仁,喜士,以和柔自媚于上,然于天下未有称也。
去病薨。上悼之,发玄甲,陈自长安至茂陵。谥之,并“武”与“广地”曰"景桓侯"。
赞曰:苏建尝说责:“大将军至尊重,而天下之贤士大夫无称焉,愿将军观古名将所招选者,勉之哉!”青谢曰:“武安④之厚宾客,天子常切齿。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人臣奉法遵职而已,何与招士!”骠骑亦方此意。为将如此。
(节选自《汉书·卫青霍去病列传第二十五》)
【注释】①留落不耦:留,滞留,延迟;耦,合,适应;谓际遇不好,难取功名。②赍jī:赠送食物。③穿域蹋鞠:开辟场地踢球。④魏其、武安:汉武帝时的魏其侯窦婴、武安侯田蚡。
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的意义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剽姚校尉去病再冠军冠军:第一。
B、骞坐行留,当斩,赎为庶人坐:与"行"相对,即停止。
C、青欲使使归报,令长史簿责广簿:军队文书,列有军令惩罚之法。
D、骠骑亦方此意方:同“仿”,仿照,跟随。
9、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无误的一项是()
A、霍去病初为剽姚校尉便显示出惊人勇气,仅靠大将军卫青予以的八百轻骑,便敢远离大部队几百里之远去夺取战功,捕杀敌人极多,因而被武帝嘉奖封为冠军侯。
B、当时汉武帝想歼击匈奴并不容易,敌人顽强,环境恶劣。李广曾遭围攻而激战两日,死者过半,就是因为张骞率大部队迷路,未能及时支援;公孙敖遭受罪罚,也是因为迷路;甚至李广最终自杀,仍和迷路贻误战机有一定关系。
C、西汉当时众多老将并非才能不及,而是霍去病带军,常有机会选拔补充精壮士卒,且赖老天庇佑,部队从没遭遇绝境。所以霍去病才军功显赫,日益受宠显贵。
D、汉武帝曾想教霍去病学习古代兵法,他却以应更关注实战谋略之由而一口回绝。可见他有勇气,敢做敢当。这使武帝更加重视宠爱他。故他逝世时武帝很悲伤,穿玄黑铠甲的士兵,从长安一直列队到茂陵,并为他定下两个谥号。
10、下列句,不能解释众人不太喜欢卫青霍去病二人的原因是()
A、二人都为大司马后,卫青日益权微而霍去病日益显贵。卫青的旧友和门下宾客凡转投霍去病的,则得官爵。霍此举有落井下石、不念卫青旧日提携恩情之嫌。
B、霍去病恃宠奢靡,率军出征,武帝则赠数十辆满载食物的膳车,但剩余的精米肥肉统统丢弃,全然不体恤忍饥挨饿的士兵。塞外作战,士卒乏粮,他却自顾玩乐。
C、霍去病少年得志,年方十八岁便官运亨通,甚至与舅舅卫青平起平坐。这是因为他是卫皇后姐姐之子的裙带关系,甚得汉武帝欢心。
D、虽卫青较霍去病爱护士兵,但二人不愿荐士的为将之道一样不被称许。这一方面确是反映君主之专制,大臣只求守法尽职;另一方面,也可知他们是为保全个人功名,怕有夺功于主之嫌而牵累受祸。
11.把第I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上以不与会,当斩。
译文:
(2)上为治第,令视之,对曰:“匈奴不灭,无以家为也!”
译文:
(3)彼亲待士大夫、招贤黜不肖者,人主之柄也。
译文:
徽之字子猷。性旧荦不羁,为大司马桓温参军,蓬首散带,不综府事。又为车骑桓冲骑兵参军,冲问:“卿署何曹?”对曰:“似是马曹。”又问:“管几马?”曰:“不知马,何由知数!”又问:“马比死多少?”曰:“不知生,焉知死!”尝从冲行,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谓曰:“公岂得独擅一车!”冲尝谓徽之曰:“卿在府日久,比当相料理。”徽之初不酬答,直高视,以手版柱颊云:“西山朝来致有爽气耳。”
时吴中一士大夫家有好竹,欲观之,便出坐舆造竹下,讽肃良久。主人洒扫请坐,徽之不顾。将出,主人乃闭门,徽之便以此赏之,尽欢而去。尝寄居空宅中,便令种竹。或问其故,徽之但啸咏,指竹曰:“何可一日无此君邪!”尝君山阴,夜雪初霁,月色清朗,四望皓然,独酌酒咏左思《招隐诗》,忽忆戴逵。逵时在剡,便夜乘小船诣之,经宿方至,造门不前而反。人问其故,徽之曰:“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安道邪!”雅性放诞,好声色,尝夜与弟献之共读《高士传赞》,献之赏井丹高洁,徽之曰:“未若长卿慢世也。”其傲达若此。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后为黄门侍郎,弃官东归,与献之俱病笃,时有术人云:“人命应终,而有生人乐代者,则死者可生。”徽之谓曰:“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术者曰:“代死者,以己年有余,得以足亡者耳。今君与弟算俱尽,何代也!”未几,献之卒,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取献之琴弹之,久而不调,叹曰:“呜呼子敬,人琴俱亡!”因顿绝。先有背疾,遂溃裂,月余亦卒。子桢之。
(《晋书·王徽之传》)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冲问:“卿署何曹?” 署:衙门
B.公岂得独擅一车 擅:占有
C.雅性放诞,好声色雅:平素
D.与献之俱病笃笃:病重
9.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明王徽之“卓荦不羁”的一组是()
①蓬首散带,不综府事
②值暴雨,徽之因下马排入车中
③雅性放诞,好声色
④时人皆钦其才而秽其行
⑤吾才位不如弟,请以余年代之
⑥徽之奔丧不哭,直上灵床坐
A.①③⑤ B.②④⑥ C.①③⑥D.②④⑤
|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身为骑兵参军的徽之和车骑将军桓冲关于“马”的对话,表现徽之不理事务的名壬哥气,骑曹不记马”这一成语就典出此处。。王珪,字叔玠。高祖入关,李纲荐署世子府谘议参军事。建成为皇太子,授中舍人,迁中允,礼遇良厚。太子与秦王有隙,帝责珪不能辅导,流巂州。太子已诛,太宗召为谏议大夫。帝尝曰:“正主御邪臣,不可以致治;正臣事邪主,亦不可以致治。唯君臣同德,则海内安。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珪进曰:“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谏不用,则相继以死。今陛下开圣德,收采刍言,臣愿竭狂瞽,佐万分一。”帝可,乃诏谏官随中书、门下及三品官入阁。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帝使太常少卿祖孝孙以乐律授宫中音家,伎不进,数被让。珪与温彦博同进曰:“孝孙,修谨士,陛下使教女乐,又责谯之,天下其以士为轻乎!”帝怒曰:“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为人游说邪?”彦博惧,谢罪,珪不谢,曰:“臣本事前宫,罪当死,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今疑臣以私,是陛下负臣,臣不负陛下。”帝默然惭,遂罢。明日,语房玄龄曰:“昔武王不用夷、齐,宣王杀杜伯,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朕夙夜庶几于前圣,昨责珪等,痛自悔,公等勿惩是不进谏也!”
进封郡公。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帝念名臣,俄召拜礼部尚书兼魏王泰师。王见之,为先拜,珪亦以师自居。王问珪何以为忠孝,珪曰:“陛下,王之君,事思尽忠;陛下,王之父,事思尽孝。忠孝可以立身,可以成名。”王曰:“忠孝既闻命矣,愿闻所习。”珪曰:“汉东平王苍称‘为善最乐’,愿王志之。”帝闻,喜曰:“儿可以无过矣!”
十三年,病。帝遣公主就第省视,复遣民部尚书唐俭增损药膳。卒,年六十九。
节选自《新唐书·王珪传》
5、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子与秦王有隙隙:隔阂
B、古者,天子有争臣七人争:同“诤”,规劝
C、自古帝王纳谏固难矣固:本来
D、坐漏禁近语,左除同州刺史坐:因为
6、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天下其以士为轻乎 路曼曼其修远兮
B、卿皆我腹心,乃附下罔上今其智乃反不能及
C、朕夙夜庶几于前圣 从径道亡,归璧于赵
D、王问珪何以为忠孝 徐公何能及君也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王珪曾经是皇太子李建成的属官,因为不能化解李建成与李世民的矛盾,被李世民流放到巂州。李世民即位后,仍然起用王珪为谏议大夫。王珪很得李世民的信任。
B、太常少卿祖孝孙因为教宫女音乐不力,多次被皇帝责备。温彦博、王珪就同时向皇帝进谏,认为这是看轻士人。皇帝大怒,责备两人。温彦博就惶恐谢罪,而王珪拒绝谢罪。
C、对王珪等人的谴责,皇帝第二天也很后悔,他告诉房玄龄,自古帝王纳谏就困难,你们不要因为我谴责了王珪等人,就引起警戒不进谏了。
D、王珪贬官后不久就被任命为礼部尚书,同时兼任魏王李泰的老师。他希望李泰记住汉代东平王刘苍“为善最乐”这句话,做一个忠孝兼备的人。
8、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朕虽不明,幸诸公数相谏正,庶致天下于平。
译文:
(2)珪推诚纳善,每存规益,帝益任之。
译文:
(3)陛下矜其性命,引置枢密,责以忠效。
译文:
铁铉,邓人。洪武中,由国子生授礼科给事中,调都督府断事。尝谳疑狱,立白。太祖喜,字之曰“鼎石”。建文初,为山东参政。李景隆之北伐也,铉督饷无乏。景隆兵败白沟河,单骑走德州,城戍皆望风溃。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燕兵攻德州,景隆走依铉。德州陷,燕兵收其储蓄百余万,势益张。遂攻济南,景隆复大败,南奔。铉与庸等乘城守御。燕兵堤水灌城,筑长围,昼夜攻击。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别设伏、断桥。既而失约,王未入城板骤下。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愤甚,百计进攻。凡三阅月,卒固守不能下。当是时,平安统兵二十万,将复德州,以绝燕饷道。燕王惧,解围北归。
燕王自起兵以来,攻真定二日不下,即舍去。独以得济南,断南北道,即画疆守,金陵不难图。故乘大破景隆之锐,尽力以攻,期于必拔,而竟为铉等所挫。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铉入谢,赐宴。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以盛庸代景隆为平燕将军,命铉参其军务。是年冬,庸大败燕王于东昌,斩其大将张玉。燕王奔还北平。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自是燕兵南下由徐、沛,不敢复道山东。
比燕兵渐逼,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绝燕后。文师至直沽,为燕将宋贵等所败,无一至济南者。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铉与诸将时有斩获。连战至灵璧,平安等师溃被擒。既而庸亦败绩。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
燕王即皇帝位,执之至。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年三十七。
(节选自《明史·列传第三十》)
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尝谳疑狱,立白狱:案件
B.帝命辽东总兵官杨文将所部十万与铉合 部:统率,指挥
C.四年四月,燕军南缀王师于小河缀:聚集,汇合
D.燕兵渡江,铉屯淮上,兵亦溃屯:驻扎
9.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能够直接表现铁铉“多智善战”和“忠义”特点的一组是( )
A.自燕兵犯顺,南北日寻干戈,而王师克捷,未有如东昌者
铉与参军高巍感奋涕泣,自临邑趋济南,偕盛庸、宋参军等誓以死守
B.铉伏壮士城上,候王入,下铁板击之
凡所建白皆采纳。擢山东布政使。寻进兵部尚书。
C.又遣千人出城诈降,燕王大喜,军中皆欢呼
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D.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帝闻大悦,遣官慰劳,赐金币,封其三世
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由于铁铉机智灵敏善决疑狱,太祖朱元璋赐字“鼎石”,又封他为山东参政,足以看出朱元璋对他的器重。
B.大将军李景隆率军北伐时,铁铉负责督运粮饷从无匮乏。李景隆兵败后,各城守军皆望风而溃,只有铁铉固守城池坚持作战。
C.燕王朱棣连续三月攻打济南,主要是企图攻占济南后,即可割断南北,占有整个中原地区,进而图谋金陵,但是没料到被铁铉挫败,只好兵退北平。
D.朱棣攻济南时,筑堤挡水,引河水灌城。铁铉决定以诈降之计,诱杀朱棣,但可惜计划失败,引发了燕军更加疯狂的攻势。
11.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铉以计焚其攻具,间出兵奋击。
译文:
(2)王惊走,伏发,桥仓卒不可断,王鞭马驰去。
译文:
(3)反背坐廷中嫚骂,令其一回顾,终不可,遂磔于市。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