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华商历史的郭德利指出:“在史籍中并不乏有关从商致富的记载,但……(在)引发人们营商致富的动机中,实已包含了否定或摧毁商业企业发展的因素。”以下能够为这一论断提供依据的是
A.商人经商积累的财富主要用来买田置地 | B.政府实行闭关锁国和重农抑商政策 |
C.农民极端贫困,无力从市场上购买商品 | D.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19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不少民族企业在国内创办却在香港注册,造成这种情况出现主要原因是
A.香港的政策自由宽松 | B.民族工业实力较弱 |
C.外国资本主义的压迫 | D.本国封建势力的压迫 |
1853年定都天京后,杨秀清发布《待百姓条例》,其中规定“铺店照常买卖,但本利皆归天王,不许百姓使用。”这一政策
A.促进了农工商业的发展 |
B.调动了农民参加太平天国的积极性 |
C.为《资政新篇》的产生提供了理论依据 |
D.违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 |
美国公使田贝说:“事实上,外国公使成为中国政府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从此可以“任意斥责一切对待外国人不称职的中国官吏”。这种状况应出现在下列哪个条约签订后
A.《南京条约》 | B.《天津条约》 |
C.《马关条约》 | D.《辛丑条约》 |
中国近代史中经常提到“近代化”一词。“近代化”从生产力角度来说,是指采用机器生产从政治方面来说,是要求民主政治;从思想文化方面来说,是主张天赋人权,要求民主权利。下列哪一项历史运动没有推动中国的“近代化”
A.洋务运动 | B.义和团运动 |
C.新文化运动 | D.辛亥革命 |
1845年《上海土地章程》的产生是中国近代史上一个特有的现象,其影响重大,被视为租界设立之根本依据。根据这个文件所建立的应该是
A.英租界 | B.美租界 | C.法租界 | D.日租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