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甲: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乙: 司马光,宋哲宗时宰相,尝主编《资治通鉴》,为一时之名臣。其幼时患①记忆不若人,众兄弟既成诵而游息矣,独闭门不出,俟②能讽诵③乃已。自言:“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及长,遍览古籍,博闻强志④,曰:“书不可不成诵。或马上,或中夜不寝时,咏其文,思其义,所得多矣。”
[注]①患:担心 ②俟sì:等待。 ③讽诵:出声诵读,抑扬顿挫地诵读。④ 博闻强志:形容见闻广博,知识丰富,记忆力强。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意思。
(1) 稍稍宾客其父     (           )              (2)泯然众人矣 (            )
(3)尝主编《资治通鉴》(           )            (4)俟能讽诵乃已(            )
下列各句中的“之”与“为一时之名臣”中的“之”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邑人奇之 B.不能称前时之闻
C.或以钱币乞之 D.卒之为众人

.翻译下列句子。
用力多者收功远,乃终身不忘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画出下面句子的两处停顿。
余 闻 之 也 久
.试比较仲永与司马光两人的不同经历,并谈谈你从中获得的启示。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古文《幼时记趣》
沈复
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
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于土墙凹凸处,花台小草丛杂处,常蹲其身,使与台齐,定目细视。以丛草为林,以虫蚁为兽,以土砾凸者为邱,凹者为壑,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一日,见二虫斗草间,观之正浓,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余年幼,方出神,不觉呀然惊恐;神定,捉蛤蟆,鞭数十,驱之别院。
解释下列文言句子中加线字的意思。
①必细察其理()② 项为之()
怡然称快 ()④数十 ()
翻译下面的句子。
①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

②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盖一癞蛤蟆也。


上文作者围绕“记趣”叙写了自己幼时的哪几件趣事?

文中所叙“物外之趣”反映了作者什么样的童心、童趣?。

文言文阅读,完成小题。
元丰六年十月十二日夜,解衣欲睡,月色入户,欣然起行。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寻张怀民。怀民亦未寝,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线词的意思。
相与步于中庭相与:
庭下如积水空明空明: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念无与为乐者。
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文中最后“闲人”一词,沧桑凝重,它隐含了作者当时怎样复杂的心境?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先生职临钱塘日,有陈诉负绫绢钱二万不偿者。公呼至询之,云:“ 某家以制扇为业,适父死,而又自今春已来,连雨天寒,所制不售,非故负之也。”公熟视久之,曰:“姑取汝所制扇来,吾当为汝发市也。”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即以付之曰:“出外速偿所负也。”其人抱扇泣谢而出。始逾府门,而好事者争以千钱取一扇,所持立尽,后至而不得者,至懊悔不胜而去。遂尽偿所逋,一郡称嗟,至有泣下者。(出自宋 何远《春渚纪文》
【注释】:①先生职临钱塘日:苏东坡到杭州任职时。 ②陈诉:状告。
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公视久之(2)非故之也
给文中划线句子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标出来。
须臾扇至公取白团夹绢二十扇就判笔作行书草圣及枯木竹石顷刻而尽。
从本文看,制扇者欠债的原因是什么?
苏东坡是怎样帮助制扇者的?从中可以看出苏东坡是个怎样的人?

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小题。
公输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子墨子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
王曰:“善哉!虽然,公输盘为我为云梯,必取宋。”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诎,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臣之弟子禽滑厘等三百人,已持臣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臣,不能绝也。”
楚王曰:“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公输子之/略无慕艳
B.吾知所以距子矣/此殆天所以资将军者也
C.其锦绣/鱼而取熊掌者也
D.虽杀臣,不能也/群响毕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荆国有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用原文填空。
本文用公输班的“□□”,墨子的“□□”表现了模拟战斗的激烈。用一个字“□”点明了公输班已经技穷。
下列对选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一段交代了事情的起因,“造云梯之械”,表明一场大战即将爆发,宋国形势危急;从“行十日十夜”中可以看出时间非常紧迫,也表现了墨子不辞辛劳的精神。
B.墨子见到公输盘,就提出“愿借子杀之”,而且进一步说“请献十金”,其真正的意图是激怒公输盘,诱使他进入自己设计的圈套。
C.墨子最终能说服楚王放弃攻打宋国的原因在于:墨子锋利巧妙的言辞;模拟攻守,击败公输盘。
D.墨子用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深入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子非攻(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

阅读下面文言文语段,完成小题。
子奇治阿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②以赈③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兵,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注:①阿:指阿县。②廪:粮仓。③赈:救济。
解释加横线的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1)追者曰反()
(2)库无,仓无粟兵()
文中划线句子没有标点符号,请在需要加标点的地方用“/”线标出来。
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也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必能治阿矣
从全文看,“阿县大治”是因为子奇采取了哪些得力的措施?用自己的话回答。
阿县“败魏师”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