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有A、B、C、D四种短周期元素,其中A、D同主族;又已知B和A可形成组成为BA的化合物,其中A的化合价为-1,B和C可形成组成为B2C2的化合物,A、B、C形成的单核离子的核外电子总数相同。
(1)元素A在周期表中的位置是 。
(2)B、C、D可形成组成为BDC的化合物,该化合物水溶液中通入过量CO2发生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 。
(3)B2C2在酸性条件下可形成具有二元弱酸性质的物质,该弱酸性物质和B的最高价氧化物对应水化物反应时可生成一种酸式盐,该酸式盐的电子式为 。
II.长期以来一直认为氟的含氧酸不存在。但是自1971年斯图杰尔和阿佩里曼(美)成功地合成了次氟酸后,这种论点被剧烈地动摇了。他们是在0℃以下将氟化物从细冰末的上面通过,得到毫克量的次氟酸。已知次氟酸的分子构成与次氯酸相仿。
⑴次氟酸中氧元素的化合价为 。
⑵下面给出了几个分子和基团化学键的键能(E):
|
H2 |
O2 |
F2 |
O-H |
O-F |
H-F |
E/(kJ/mol) |
432 |
494 |
155 |
424 |
220 |
566 |
请计算反应:2HFO=2HF+O2的反应热(△H)的近似值为 kJ/mol。
⑶次氟酸刹那间能被热水所分解,生成一种常见的物质H2O2,写出次氟酸与热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
(4)1986年,化学家Karl Christe首次用2K2MnF6 + 4SbF5 ="==" 4KSbF6 + 2MnF3 + F2↑化学方法制得了F2。该反应中被还原的元素化合价从 价变为 价,若反应中生成标准状况下11.2 L的F2,则有 mol电子发生转移。
有机物A的结构简式为:
(1)A的分子式为_______________。
(2)A在NaOH水溶液中加热,经酸化得到有机物B和D,D是芳香族化合物。当有1 mol A发生反应时,最多消耗____________________mol NaOH。
(3)B在一定条件下发生酯化反应可生成某五元环酯,该五元环酯的结构简式为_______。
(4)写出苯环上只有一个取代基且属于酯类的D的所有同分异构体。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某市中学化学兴趣小组利用下图所示原电池装置进行实验,请回答下列问题:
(1)实验中,同学们发现两装置电流计的指针偏转方向不同,因此有人提出以下观点,其中正确的是____________。(双选题,漏选得2分,多选错选得0分)
A.金属活动性铝比镁强 |
B.金属活动性镁比铝强,两装置中镁均为负极 |
C.仅根据金属活动性顺序不能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
D.原电池中的正负极受电解质溶液的酸碱性、强氧化性等因素的影响 |
(2)要准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除了可用电流计等仪表测量外,还可以通过观察现象来判断,请写出乙图中的电极材料及反应现象。(设镁铝均为纯净金属)
正极:负极:。
(3)写出甲图中的电极反应式:
①负极: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正极: ___________________。
(4)乙图中铝片与NaOH溶液反应的离子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某同学测得乙图中实验前铝片的质量是5g,实验后的质量是2.3g,则在实验过程中产生氢气的体积为_______(标况),转移电子的物质的量为________。
在某一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A、B、C、D四种气体物质的量(n)随时间(t)的变化曲线如图所示:
回答下列问题:
(1)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反应开始到2 min,用D的浓度变化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________;
(3)在2 min时,图象发生改变的原因可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字母表示)
A. 升高温度 B.加入稀有气体,增大压强
C.减少A的物质的量 D.加入催化剂
(4)下列叙述能说明上述反应达到平衡状态的是
A.混合气体的总质量不再变化 B.混合气体压强不再变化
C.v正(B)︰v逆(C)=5︰6D.消耗1mol A的同时生成1mol D
分别完全燃烧①1molCH4、②1molC2H4、③1molC6H6,生成的水相等的是; 需要的氧气最多的是。(填序号)
化学式为C8Hn的烷烃,m值等于;CnH22的烷烃,n值等于;相对分子质量为212的烷烃的分子式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