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韩非子在《有度》篇中说:“威不两错,制不二门。”这是韩非子借用《管子•明法篇》中的话,即“威势独在于主,则群臣畏惧;威势分于臣,则令不行。故明主之治天下也,威势独在于主,而不与群臣共。”故曰“威不两错。”又曰:“法政独出于主,则天下服德;法政出于臣,则民不听。故明主之治天下也,法政独制于主,而不从臣出。”故曰“制不二门。”
材料二 董仲舒说:“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统一,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认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材料三 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说:“凡天下无地而得安宁者,为君也。是以未得之也……荼毒天下之肝脑,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博我一人之产业,曾不惨然,曰:我固为子孙创业也。其既得之也,敲剥天下之骨髓,离散天下之子女,以奉我一人之淫乐,视为然,曰:此我产业之花息也。然则,为天下之害者,君而已矣。”
回答:
(1)概括材料一、二、三的核心思想。
(2)从韩非子到董仲舒生活的时代,儒家思想的地位经历了怎样的变化过程?
(3)分析材料三中核心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春秋战国时期各国的改革 汉武帝确立儒学独尊地位的措施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结合史实概括说明20世纪70—80年代中国社会在政治、经济、思想等领域的变化,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862年1月太平天国答英国海军照会:照会敬悉意,不胜诧异。须知贵国敬奉耶稣,我天朝崇奉上帝。贵我两国既以崇拜耶稣为宗教之本源,自当世代交好,犹如一家。……自当各守天数,权衡双方之缓急,而不可损人以利己。
—一伶俐《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
材料二 孙中山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若夫革命主义,为吾侪所倡言,万国所同喻,前次虽屡起屡踬,外人无不鉴其用心。八月以来,义旗飙发,诸友邦之抱平和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孙中山选集》上卷
材料三 吾国现势,非致力对外之时,故宜维持列国对我素持之主义,使之相承不变,而得专心一意于内政之整理。
——《宋教仁集》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太平天国对外愿望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2)据材料二指出孙中山相信列强“中立”的思想根源是什么?
(3)材料一与材料二所反映的共同点是什么?没有看到什么实质问题?
(4)材料三宋教仁主张的对外政策的实质是什么?

有人认为:辛亥革命是当时“激进主义思潮情绪化”的结果,打断了当时通过改良走上近代化的进程,结果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
请回答:
(1)1911年10月10日,资产阶级革命派在 ______ 省______ 发动了起义。
起义胜利后成立了_______。
(2)结合史实分析评论这一观点。
(3)辛亥革命后,出现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这体现了什么哲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大清皇帝统治大清帝国万世一系,承永尊戴。
君上神圣尊严不可侵犯。
法律虽经议院议决而未奉诏令批准不能见诸实行。
用人之权操之君上,而大臣辅弼之,议院不得干涉。
——《钦定宪法大纲》
材料二 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
中华民国以参议院,临时大总统,国务员,法定行使其统治权。
中华民国之立法权,以参议院行之。
国务员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本约法施行后,限十个月内由临时大总统召集国会。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请回答:
(1)材料一所述的统治权力依据什么思想?
(2)材料二“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体现了什么原则?统治权力的分工体现了什么思想?
(3)材料一与材料二相比,本质和目的有何不同?
(4)材料二中哪些内容旨在限制袁世凯的权力?
(5)材料二“中华民国人民一律平等,无种族、阶级、宗教之区别”的规定有何进步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武昌起义时,孙中山在美国分析美国政府对于中国则取门户开放、机会均等、领土保全;而对于革命则尚无成见,而美国舆论则大同情于我。法国则政府、民间之对于革命皆有好意。英国则民间多表同情,而政府之对中国政策,则唯日本马首是瞻。
——《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二 武昌起义后第三天,湖北革命军政府向各国驻汉口领事发出外交照会,内容如下:
一、所有清国前此与各缔结之条约,皆继续有效;
二、赔款外债照1日担任,仍由各省按期如数摊还;
三、居留军政府占领地域内之各国人民财产,均一律保护;
四、所有各国之既得权利,亦一体保护;
五、清政府与各国所立条约,所许之权利,所供之国债,其事件成立于此次照会之后者,军政府概不承认;
六、各国如有助清政府以妨碍军政府者,概以敌人视之;
七、各国如有接济清政府以可为战事用之物品者,搜获一概没收。
——《辛亥革命资料》
材料三 (武昌起义后,英国在华《字林西报》宣称)清政府虽然公认不好,但他至少还算统一了这一个大帝国。他的敌人却仅仅靠着共同的仇恨结合在一起,这只会产生更深的仇恨,而肯定不能作为一个健全国家的基础。
——《辛亥革命时期帝国主义列强的侵华政策》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与材料二的思想有何相同点?
(2)据材料二,概括归纳照会内容中包含的基本精神。
(3)据材料三,指出英国对华政策的依据是什么?其对华态度说明了什么问题?
(4)从以上分析中看出,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是什么?从中你得到什么启示?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