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工业时代,人类经历了以蒸汽机和电力及电磁学为代表的两次产业革命。对下列工业时代的物质和精神成果,判断对错。正确的有 ①机械化的大生产方式 ,使得社会生产力空前提高。②计算机使人类能够智能化地系统处理生产所需要的知识。③电话和电报等便捷的通讯方式促进了各地区之间的交流。④工业生产和管理对生产者知识和技能的要求,推动了近代教育制度的建立。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③④ | D.②③④ |
语汇出现频率的高低可以反映国家政治经济主题的变化。据统计,以下为1900~1936年各报刊社论出现的高频率语汇。其中属于1931年的是()
A.北京、东三省、“田中奏折”、赔款、“新政” |
B.新三民主义、中华苏维埃、上海、毛泽东、反“围剿” |
C.“剿匪”、瑞金、沈阳、攘外必先安内、义勇军 |
D.不抵抗、土地革命、中国共产党、![]() |
下列观点能正确反映出国民革命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是教育()
A.“目前,中国民族革命运动的发展,重点是土地革命” 教育博客 |
B.“此后我们的人力务全用在民众方面,万勿参加政府工作” |
C.“共产党员加入国民党而兼跨固有的党籍,是想对国民革命和国民党有所贡献”教育 |
D.“在半殖民地![]() |
孙中山说:"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综观其顺应时代潮流的做法有()
①建立同盟会②提出三民主义
③接受共产国际帮助④推动国共第一次合作
A.①②③④ | B.②③④ | C.①②④ | D.①②③ |
某学者认为:“五四运动的内涵,无论是政治方面的,还是思想方面的,都充满着多元性与矛盾性。这里的“多元性”指五四运动是一场()
①反帝爱国运动 ②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③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④无产阶级社会主义革命
A.①②③ | B.①②④ | C.②③④ | D.①②③④ |
《西方文明对中国的冲击及中国文明的嬗变》一文中说:“如果我们将中国传统文化比喻成一棵大树……辛亥革命相当于将这棵大树砍断了。但是树断了,树墩还在,一般的树只要树墩还在,还是可以萌发的。”关于上述材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A.“将这棵大树砍断”指推翻了中国封建制度 |
B.“树墩还在”指封建思想根深蒂固 |
C.袁世凯称帝是“萌发”的重要表现 |
D.辛亥革命推动了中国近代文明的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