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甲)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
(乙)晋平公与群臣饮。饮酣,乃喟然叹曰:“莫乐为人君,惟其言而莫之违。”师旷①侍坐于前,援琴撞之。公被衽②而避,琴坏于壁。公曰:“太师③谁撞?”师旷曰:“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故撞之。”公曰:“寡人也。”师旷曰:“哑!是非君人者之言也。”左右请除之,公曰:“释之,以为寡人戒。”     ①师旷:盲人乐师。 ②衽:长袍。 ③太师:师旷。(选自《韩非子》)
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1)臣之妻私臣     (2)援琴撞之     (3)面刺寡人之过      (4)是非君人者之言
下列句子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

A.今者/有小人言/于侧者 B.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C.是/非君人者之言 D.王/之蔽甚矣

请选出下列加点的字的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A   师旷侍坐于前                          B  王之蔽甚矣 
皆以美于徐公                             惟其言而莫之违    
C   莫不私王                              D  公被衽而避       
莫乐为人君                               人不知而不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2)公被衽而避,琴坏于壁。
上面两段文字中的四个主要人物:邹忌、齐威王、师旷、晋平公,你最欣赏谁?简要说说理由。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面文言文,回答问题。
先生王斗
《战国策•齐策》
先生王斗造门而欲见齐宣王,宣王使仆者延入。王斗曰:“斗趋 见王为好势,王趋见斗为好士,于王何如?”使者复还报。王曰:“先生徐之,寡人请从。”宣王因趋而迎之于门,与入,曰:“寡人奉先君之宗庙,守社稷,闻先生直言正谏不讳。”王斗对曰:“王闻之过。斗生于乱世,事乱君,焉敢直言正谏。”宣王忿然作色,不说。
有间,王斗曰:“昔先君桓公所好者五,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今王有四焉。”宣王说,曰:“寡人愚陋,守齐国,惟恐失之,焉能有四焉?”王斗曰:“否。先君好马,王亦好马。先君好狗,王亦好狗。先君好酒,王亦好酒。先君好色,王亦好色。先君好士,是王不好士。”宣王曰:“当今之世无士,寡人何好?”王斗曰:“王亦不好士也,何患无士?”王曰:“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王斗曰:“王之忧国爱民,不若王爱尺也。”王曰:“何谓也?”王斗曰:“王使人为冠,不使左右而使工者,何也?为能之也。今王治齐,非左右无使也,臣故曰不如爱尺也。”
宣王谢曰:“寡人有罪国家。”于是举士五人任官,齐国大治。
【注释】①趋:主动前去。②好势:趋炎附势。③从:是跟从,这里指迎接。④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天子受籍,立为大伯:意思是齐桓公打败各诸侯,安定周朝王室内乱,所以周天子赐给封地,承认他为诸侯领袖,成为春秋五霸之首。⑤尺:一尺绉纱,这里指做帽子的布料。⑥不使左右而使工:不用身边的人而另外去请能工巧匠。⑦非左右无使:(指宣王不问才德)非亲不用。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1)忿然作色,不( )(2)士五人( )
(3)何无士( )(4)宣王曰()
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不使左右使工挟天子令诸侯
B.固愿得士治之先帝简拔遗陛下
C.宣王因趋而迎于门王忧国爱民
D.王使人冠贤能之用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寡人忧国爱民,固愿得士以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依据选文内容,完成下面题目。
(1)王斗见宣王后无论是正面直说,还是设喻作比,都体现了他___________的性格特点;而齐宣王由忿然到结局的转变也体现出他________________的品质(两空均用文中词句填空)。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A.王斗见宣王后直接说宣王“乱君”,使宣王勃然大怒,营造了紧张的氛围,这是设置悬念,引人入胜。
B.王斗为了避免矛盾激化,列举先王桓公事迹,主动迎合宣王,指出宣王具有先君的四好优点,使宣王十分高兴。为下文作铺垫。
C.齐王虽然渴望得到人才辅佐,但他却不懂得发现与使用人才。致使齐国贤才未及早得到重用。
D.王斗敢触龙颜,斗胆劝谏,可钦可佩;而齐宣王面对不留情面的揭短,则表现出他的开明,这样的君王也很难得。

(共6分,每小题2分)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后面小题。
【甲】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
公与之乘,战于长勺。公将鼓之。刿曰:“未可。”齐人三鼓。刿曰:“可矣。”齐师败绩。公将驰之。刿曰:“未可。”下视其辙,登轼而望之,曰:“可矣。”遂逐齐师。
既克,公问其故。对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吾视其辙乱,望其旗靡,故逐之。”
【乙】十三年春,楚屈瑕伐罗,斗伯比送之。还,谓其御曰:“莫敖 必败。举趾高,心不固矣。”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楚子辞焉。入告夫人邓曼。邓曼曰:“大夫其非众之谓。莫敖狃于蒲骚之役,将自用也,必小罗。君若不镇抚,其不设备乎!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楚子使人追之,不及。
莫敖使徇于师曰:“谏者有刑。”及鄢,乱次以济,遂无次。且不设备。及罗,罗与卢戎两军之,大败之。莫敖缢于荒谷。群帅囚于冶父而听刑。楚子曰:“孤之罪也。”皆免之。
(选自《左传》,有删改)
【注释】①莫敖:即屈瑕。②举趾:抬脚。③狃(niǔ):习以为常而不加重视。蒲骚:地名。④徇(xùn):对众宣示。⑤鄢(yān):水名,汉水支流。
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肉食者鄙,未能远谋鄙:目光短浅
B.忠之属也,可以一战可以:可以凭借
C.遂见楚子,曰:“必济师”济:救济
D.罗与卢戎两军之军:进攻,夹击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组是()

A.其乡人曰还,谓其御曰
B.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乱次以济,遂无次
C.战于长勺莫敖使徇于师曰
D.公将鼓之斗伯比送之

下列对两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甲文写曹刿作为平民入朝见鲁庄公献计献策,说明曹刿是一个热爱国家、关心国事、深谋远虑、充满自信的人。
B.甲文中曹刿认为战争要想取得胜利,一是在政治上要取信于民,二是在战术上要准确及时地把握好战机。
C.乙文中斗伯比预知战争的结局,提出了“必济师”的建议,目的是希望楚王能对屈瑕进行镇抚,并使他加强防备。
D.乙文中楚王用人不当,不听大臣的意见。楚军败后,他虽能承担责任,但无原则地赦免众将,这体现了楚王治军无方、不善治政的特点。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
(2)不然,夫岂不知楚师之尽行也?
甲乙两文中曹刿和屈瑕在作战指挥方面表现出的特点有什么不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小题。
【甲】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则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冶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诸葛亮《诫子书》)
【乙】告俨、俟、份、佚、佟:天地赋命,生必有死。自古贤圣,谁能独免?吾年过五十,少而穷苦,每以家弊,东西游走。性刚才拙,与物多忤。黾勉⑴辞世⑵,使汝等幼而饥寒……良独内愧。
少学琴书,偶爱闲静,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见树木交荫,时鸟变声,亦复欢然有喜。常言:五六月中,北窗下卧,遇凉风暂至,自谓是羲皇上人。意浅识罕,谓斯言可保。日月遂往,机巧好疏,缅求⑶在昔,眇然如何!疾患以来,渐就衰损,亲旧不遗,每以药石见救,自恐大分⑷将有限也。
汝辈稚小家贫,每役柴水之劳,何时可免?念之在心,若何可言。然汝等虽不同生,当思四海皆兄弟之义。鲍叔、管仲,分财无猜;归生、伍举,班荆道旧。遂能以败为成,因丧立功。他人尚尔,况同父之人哉!颍川韩元长,汉末名士,身处卿佐,八十而终。兄弟同居,至于没齿。济北汜稚春,晋时操行人也,七世同财,家人无怨色。《诗》曰:“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尔,至心尚之。汝其慎哉!吾复何言。(陶渊明《与子俨等疏》节选)
【注】⑴黾勉:勉力⑵辞世:指弃官隐居⑶缅求:远求⑷大分:自然的分限,指寿命。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⑴夫君子之。()
⑵年与时,意与日去。()
⑶每以家。()
⑷至心之。()
下列句中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静修身,俭以养德。患病来,渐就衰损。
B.不能尔。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C.汝慎哉。下视辙,登轼而望之。
D.当思四海皆兄弟义。故时有物外趣。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⑴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
⑵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乙文画曲线的句子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家书,是亲人传递信息,交流情感的重要载体。同为家书,甲乙两文分别对孩子寄寓哪些深情厚望?

阅读《醉翁亭记》,按要求完成后面小题
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暝,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下列各句中加点词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

A.望之蔚然而深秀者蔚然:茂盛的样子
B.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觥筹:喝酒用的酒杯
C.佳木秀而繁阴佳木:好的树木
D.醉能同其乐,醒能以文者,太守也述:记述

下列加点词的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烨若神人
B.山水之乐,得之心寓之酒也足肤皲裂不知
C.太守与客来饮此然侍卫之臣不懈
D.山间四时也将军岂愿见

下列有关对文意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采用视觉描写与听觉描写相结合,由远到近的写作方式,介绍了琅琊山、酿泉、醉翁亭
B.第二段通过朝暮、四时之景的无穷变化,来抒发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的快乐心情。
C.第三段通过滁人游、太守宴、众宾欢的场面描写,体现了作者寄情山水与民同乐的思想。
D.太守醉能述以文的原因:一是爱好文学,闲来无事而作;二是借助文章表达对自己处境的无奈和对现实的不满。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
(2)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1)世 (2)未识书具
(3)自是指物作诗立就(4)不能前时之闻
翻译以下句子。
(1)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课文内容理解填空。
本文借事说理,以方仲永天资非凡却“ ”,最终“泯然众人”的实例,说明
在课后“‘仲永泯然众人’谁之过”的讨论中,大家一致认为“‘仲永泯然众人’父之过”,请你结合文意,谈谈“父之过”的理由。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