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南人祖传,秦汉前有洞主吴氏,土人呼为吴洞,取两妻,一妻卒,有女名叶限,少惠,善淘金,父爱之,末岁父卒,为后母所苦,常令樵险汲深。
时尝得一鳞,二寸余,赪①髻金目,遂潜养于盆水,日日长,易数器,大不能受,乃投于后池中,女所得余食,辄沉以食之。女至池,鱼必露首枕岸;他人至,不复出。其母知之,每伺之,鱼未常见也。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襦。”乃易其弊衣。后令汲于他泉,千里数百也。母徐衣其女衣,抽利刃行向池呼鱼,鱼即出首,因斫杀之。鱼已长丈余,膳其肉,味倍常鱼,藏其骨于郁栖2之下。
逾日,女至向池,不复见鱼矣,乃哭于野,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慰女曰:“尔无哭,尔母杀尔鱼矣!骨在粪下,尔归,可取鱼骨藏于室,所须第祈之,当随尔也。”女用其言,金玑衣食随欲而具。
及洞节,母往,令女守庭果,女伺母行远,亦往,衣翠纺上衣,蹑金履,母所生女认之,谓母曰:“此其似姊也。”母亦疑之,女觉遽反,遂遗一只履,为洞人所得。母归,但见女抱庭树眠,亦不之虑。
其洞邻海岛,岛中有国名陀汗,兵强,王数十岛,水界千里。洞人遂货其履于陀汗国,国主得之,命其左右履之,足小者履减一寸,乃令一国妇人履之,竟无一称者。其轻如毛,履石无声。陀汗王意其洞人以非道得之,遂禁锢而拷掠之,竟不知所从来。乃以是履弃之于道旁,既遍历人家捕之,若有女履者,捕之以告。得叶限,令履之而信。叶限因衣翠纺衣,蹑履而进,色若天人也。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其母及女即为飞石击死。洞人哀之,埋于石坑,命曰“懊女冢”。
陀汗王至国,以叶限为上妇。一年,王贪求,祈于鱼骨,宝石无限,逾年,不复应。王乃葬鱼骨于海岸。用珠百斛藏之,以金为际。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一夕,为海潮所沦。
——选自唐段成式《酉阳杂俎》续集卷一《支诺皋上》。略有删节
注①:红色②:粪土堆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是
A.乃易其弊衣弊:破旧 |
B.女角遽反遽:急忙 |
C.始具事于王,载鱼骨与叶限俱还国具事:陈述事实 |
D.至征卒叛时,将发以赡军发:发放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诈女曰:“尔无劳乎,吾为尔新其儒”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
B.忽有人被发粗衣,自天而降吾常跂而![]() |
C.以叶限为上妇老臣以媪为长安君计短也。 |
D.一夕,为海潮所沦朝歌夜弦,为秦宫人 |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叶限的好运表面看来是鱼给的,实际上是她的善良带来的。 |
B.叶限暗中去参加洞节,是对后母的无声的反抗,也侧面反映出洞节的吸引力。 |
C.叶限的后母、妹妹被飞石击死,洞人为她们建懊女冢,以示追悔。 |
D.这个故事借助神力的不可抗拒,警示人们要远离邪恶,不要贪得无厌。 |
将下面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乌鸟私情,愿乞终养。《陈情表》
答:
2孰谓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乎?《祭十二郎文》
答:
3今是溪独见辱于愚,何哉?《愚溪诗序》
答: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小题。
李士谦,字子约,赵郡平棘人也。髫龀丧父,事母以孝闻。年十二,魏广平王赞辟开府参军事。后丁母忧,居丧骨立。赵郡王睿举德行,称疾不就。和士开亦重其名,将讽朝廷,擢为国子祭酒。士谦知而固辞,得免。
李氏宗党豪盛,每至春秋二社,必高会极欢,无不沉醉喧乱。尝集士谦所,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谓群从曰:“孔子称黍为五谷之长,荀卿亦云食先黍稷,古人所尚,容可违乎?”少长肃然,退而相谓曰:“既见君子,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每以振施为务。州里有丧事不办者,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有兄弟分财不均,至相阋讼,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令与多者相埒。兄弟愧惧,更相推让,卒为善士。有牛犯其田者,士谦牵置凉处饲之,过于本主。望见盗刈其禾黍者,默而避之。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其后出粟数千石,以贷乡人,值年谷不登,债家无以偿,皆来致谢。士谦曰:“吾家余粟,本图振赡,岂求利哉!”于是悉召债家,为设酒食,对之燔契,曰:“债了矣,幸勿为念也。”各令罢去。明年大熟,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一无所受。他年又大饥,多有死者,士谦罄竭家资,为之糜粥,赖以全活者将万计。收埋骸骨,所见无遗。至春,又出粮种,分给贫乏。赵郡农民德之,抚其子孙曰:“此乃李参军遗惠也。”或谓士谦曰:“子多阴德。”士谦曰:“所谓阴德者何?犹耳鸣,己独闻之,人无知者。今吾所作,吾子皆知,何阴德之有!”
开皇八年,终于家,时年六十六。赵郡士女闻之,莫不流涕曰:“我曹不死,而令李参军死乎!”会葬者万余人。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选自《隋书•隐逸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讽朝廷讽:劝说。 |
B.方觉吾徒之不德也德:道德高尚。 |
C.士谦罄竭家资罄:尽 |
D.会葬者万余人会:恰好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士谦乐善好施的一组是()
①盛馔盈前,而先为设黍②士谦家富于财,躬处节俭
③士谦辄奔走赴之,随乏供济④士谦闻而出财,补其少者
⑤吾家余粟,本图振赡⑥债家争来偿谦,谦拒之
A.①②③ | B.①⑤⑥ | C.③④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士谦侍奉母亲以孝闻名,后来母亲去世,服丧时消瘦得只剩下一副骨架。(后来)赵郡王睿以德行举荐他,他借口有病而不接受。 |
B.李士谦遵循孔子、荀子重黍稷的习俗,每逢社日先摆上黍米饭。前来聚会的亲朋从士谦身上看到了君子的德行,自愧不如。 |
C.李士谦虽家境殷实,但厉行节俭,在乡里扶危救困,甚至对待有过失的人他也极尽体恤之心。 |
D.李士谦为人处世多积阴德。他把阴德比作耳鸣,意思是阴德只能心知,不足为外人道也,这反映了他高尚的道德风范。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⑴其家僮尝执盗粟者,士谦慰谕之曰:“穷困所致,义无相责。”遽令放之。
译文:
⑵乡人条其行状,诣尚书省请先生之谥,事寝不行,遂相与树碑于墓。
译文:
阅读下面两段文言文,完成小题。
(甲)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二客从予,过黄泥之坂。霜露既降,木叶尽脱,人影在地,仰见明月。顾而乐之,行歌相答。
已而叹曰:“有客无酒,有酒无肴,月白风清,如此良夜何!”客曰:“今者薄暮,举网得鱼,巨口细鳞,状如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子不时之需。”
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曾日月之几何,而江山不可复识矣。予乃摄衣而上,履巉岩,披蒙茸,踞虎豹,登虬龙,攀栖鹘之危巢,俯冯夷之幽宫。盖二客不能从焉。划然长啸,草木震动,山鸣谷应,风起水涌。予亦悄然而悲,肃然而恐,凛乎其不可留也。反而登舟,放乎中流,听其所止而休焉。时夜将半,四顾寂寥。适有孤鹤,横江东来。翅如车轮,玄裳缟衣,戛然长鸣,掠予舟而西也。
须臾客去,予亦就睡。梦一道士,羽衣蹁跹,过临皋之下,揖予而言曰:“赤壁之游乐乎?”问其姓名,俯而不答。“呜呼!噫嘻!我知之矣。畴昔之夜,飞鸣而过我者,非子也邪?”道士顾笑,予亦惊寤。开户视之,不见其处。
苏轼《后赤壁赋》对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A.今者薄暮薄:迫近 |
B.而江山不可复识矣识:认识 |
C.攀栖鹘之危巢危:危险 |
D.反而登舟,放乎中流放:不拘束,任意行动 |
下列加点字与“掠予舟而西也”一句中的“西”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箕畚运于渤海之尾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 |
C.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D.适有孤鹤,横江东来。 |
(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h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张岱《湖心亭看雪》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①是日更定矣 ②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
B.①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②反而登舟,放乎中流 |
C.①选贤与能 ②天与云与山与水 |
D.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②神明自得,圣心备焉 |
下列各句中与例句文言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例句: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客有吹洞箫者
B.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C.此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D.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 下列对两篇文章的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A.《后赤壁赋》写月夜之游,集中描绘了断岸、高山、明月、巉岩、草木,景色由清幽转为峭拔。《湖心亭看雪》重在写雪后西湖奇景和游湖巧遇,毫无雕琢之感,给人以清新淡雅的感觉。 |
B.《后赤壁赋》最后描述诗人梦中看见道士化鹤的场景,显现文章奇想联翩、妙趣横生的艺术特色。《湖心亭看雪》中的“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等数量词运用,很能表现出作家另一种简练、写实的艺术风格。 |
C.《湖心亭看雪》通过对湖心亭赏雪巧遇一事的描写,表现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怀。《后赤壁赋》则借助于惊险迷离的景物描写,很大程度反映了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担当、积极为国为民的高尚品德。 |
D.《湖心亭看雪》记述作者以小舟独往湖心亭的所见所闻,是在大雪三日后的某个清晨(也有一说,是在傍晚八点多钟),而《后赤壁赋》所写清幽峭拔的赤壁之景,则肯定在秋末冬初的某个明月之夜。 |
给下列句子断句(用“/”断开,每处0.5分,共2分)
拉 余 同 饮 余 强 饮 三 大 白 而 别 问 其 姓 氏 是 金 陵 人 客 此。 将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是岁十月之望,步自雪堂,将归于临皋。
②顾安所得酒乎?
③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平阳侯曹参者,沛人也。秦时为沛狱掾。参始微时,与萧何善;及为将相,有郤。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参代何为汉相国,举事无所变更,一遵萧何约束。择郡国吏木诎于文辞,重厚长者,即召除为丞相史。吏之言文刻深①,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日夜饮醇酒。卿大夫已下吏及宾客见参不事事,来者皆欲有言,至者参辄饮以醇酒,间之,欲有所言,复饮之,醉而后去,终莫得开说,以为常。 参子窋为中大夫,惠帝怪相国不治事,以为“岂少朕与”?乃谓窋曰:“若归,试私从容问而父曰:‘高帝新弃群臣,帝富于春秋,君为相,日饮,无所请事,何以忧天下乎?’然无言吾告若也。”窋既洗沐②归。闲侍,自从其所谏参。参怒,而笞窋二百,曰:“趣入侍,天下事非若所当言也。”至朝时,惠帝让参曰:“与窋何治乎?乃者我使谏君也 。”参免冠谢曰:“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上曰:“朕乃安敢望先帝乎!”曰:“陛下观臣能孰与萧何贤?”上曰:“君似不及也。”参曰:“陛下言之是也;且高帝与萧何定天下,法令既明,今陛下垂拱,参等守职,遵而勿失,不亦可乎?”惠帝曰:“善。君休矣!”
太史公曰:参为汉相国,清静极言合道。然百姓离秦之酷后,参与休息无为,故天下俱称其美矣。
(《史记 曹相国世家》)
注:①言文刻深:言语文字苛求细微末节。
②洗沐:沐浴,借指假日,又叫“休沐”。汉时规定,官员每五日一休息,用于沐浴等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参微时,与萧何善微:地位低 |
B.及为将相,有郤郤:隔阂,嫌怨 |
C.一遵萧何约束约束:束缚,限制 |
D.陛下言之是也是:正确 |
在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A.陛下自察圣武孰与高帝孰与君少长 |
B.参免冠谢曰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
C.至朝时,惠帝让参曰大礼不辞小让 |
D.至何且死,所推贤唯参若属皆且为所虏 |
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曹参当官后,曾与萧何不和,但萧何却不计前嫌,推荐曹参接自己的接班丞相:事实证明,曹参当政后的一系列举措,顺应时代要求,很受后人称道。 |
B.曹参任丞相后,不仅自己无所事事,日夜喝酒,而且在下属来办事时也叫人喝酒,使人开不了口,办不成事。 |
C.曹参的行为引起了惠帝的担心,私下要曹参的儿子加以劝谏。不料其儿子却被曹参严厉教训了一番。 |
D.曹参与惠帝的一席对话打消了惠帝的疑虑,认可了曹参的做法:但曹参最终还是被惠帝体面地罢了官。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吏之言文刻深,欲务声名者,辄斥去之。
(2)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3)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淮阴侯韩信者,淮阴人也。始为布衣时,贫无行,不得推择为吏,又不能治生商贾。常从人寄食炊,人多厌之者。尝数从其下乡南昌亭长寄食,数月,亭长妻患之,乃晨炊蓐食。食时,信往,不为具食。信亦知其意,怒,竟绝去。
信钓于城下,诸母漂,有一母见信饥,饭信,竟漂数十日。信喜,谓漂母曰:“吾必有以重报母。”母怒曰:“大丈夫不能自食,吾哀王孙而进食,岂望报乎?”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胯下。”于是信孰视之,俯出胯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
及项梁渡淮,信仗剑从之,居麾下,无所知名。项梁败,又属项羽,以为郎中。数以策干项羽,羽不用。汉王之入蜀,信亡楚归汉。坐法当斩,其辈十三人皆已斩,次至信,信乃仰视,适见滕公,曰:“上不欲就天下乎?何为斩壮士!”滕公奇其言,壮其貌,释而不斩。与语,大悦之。言于上,上拜以为治粟都尉,上未之奇也。
信数与萧何语,何奇之。至南郑,诸将行道亡者数十人,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何闻信亡,不及以闻,自追之。人有言于上曰:“丞相何亡。”上大怒。居一二日,何来谒上。上且怒且喜,骂何曰:“若亡,何也?”何曰:“臣不敢亡也,臣追亡者。”上曰:“若所追者谁?”何曰:“韩信也。”上复骂曰:“诸将亡者以十数,公无所追。追信,诈也。”何曰:“诸将易得耳,至如信者,国士无双。王必欲长王汉中,无所事信;必欲争天下,非信无所与计事者。”王曰:“吾亦欲东耳,安能郁郁久居此乎!”何曰:“王计必欲东,能用信,信即留;不能用,信终亡耳。”王曰:“吾为公以为将。”何曰:“虽为将,信必不留。”王曰:“以为大将。”何曰:“幸甚!”于是王欲召信拜之。何曰:“王素慢无礼,今拜大将如呼小儿耳,此乃信所以去也。王必欲拜之,择良日,斋戒,设坛场,具礼,乃可耳。”王许之。诸将皆喜,人人各自以为得大将。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 (节选自《史记•淮阴侯列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始为布衣时,贫无行行:品行 |
B.信往,不为具食具:准备 |
C.若虽长大,好带刀剑若:如果 |
D.于是信孰视之孰:通“熟”,仔细 |
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A.人多厌之者 |
B.上未之奇也 |
C.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烛之武退秦师》) |
D.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鸿门宴》)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因家里贫穷,吃不上饭。在亭长家寄食几个月后,亭长的妻子不给他饭吃,而一位漂母不仅给韩信饭吃,还说不图韩信的报答。 |
B.韩信身材高大,并带有刀剑,面对别人的侮辱,没有奋起反抗,因为他想到要报答漂母和成就大业,因而毫不犹豫地接受了胯下之辱。 |
C.韩信在犯法当斩时,滕公见他出语不凡,相貌堂堂,没有斩他。滕公同他交谈后,更是高兴,就向汉王推荐,汉王让他做了治粟都尉。 |
D.萧何劝说汉王一定要重用韩信,不然他就会走掉。汉王开头说看在萧何的情面上让韩信做将领,萧何坚持让韩信做大将,汉王最终同意。 |
翻译句子(8分,每小题4分)
(1)信度何等已数言上,上不我用,即亡。
(2)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晏平仲婴者,莱之夷维人也。事齐灵公、庄公、景公,以节俭力行重于齐。既相齐,食不重肉,妾不衣帛。其在朝,君语及之,即危言;语不及之,即危行。国有道,即顺命;无道,即衡命。以此三世显名于诸侯。
越石父贤,在缧绁中。晏子出,遭之涂,解左骖赎之,载归。弗谢,入闺。久之,越石父请绝。晏子戄然,摄衣冠谢曰:“婴虽不仁,免子于厄,何子求绝之速也?”石父曰:“不然。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方吾在缧绁中,彼不知我也。夫子既已感寤而赎我,是知己;知己而无礼,固不如在缧绁之中。”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
晏子为齐相,出,其御之妻从门间而窥其夫。其夫为相御,拥大盖,策驷马,意气扬扬,甚自得也。既而归,其妻请去。夫问其故。妻曰:“晏子长不满六尺,身相齐国,名显诸侯。今者妾观其出,志念深矣,常有以自下者。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其后夫自抑损。晏子怪而问之,御以实对。晏子荐以为大夫。
太史公曰:吾读《晏子春秋》,详哉其言之也。既见其著书,欲观其行事,故次其传。至其书,世多有之,是以不论,论其轶事。方晏子伏庄公尸哭之,成礼然后去,岂所谓“见义不为无勇”者邪?至其谏说,犯君之颜,此所谓“进思尽忠,退思补过”者哉!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节选自《史记·管晏列传》,有删改)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妾不衣帛衣:穿。 |
B.吾闻君子诎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者诎:通“屈”,受委屈。 |
C.其妻请去去:离去。 |
D.余虽为之执鞭虽:虽然。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以节俭力行重于齐苟全性命于乱世 |
B.解左骖赎之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
C.知己而无礼秦王还柱而走 |
D.晏子于是延入为上客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下列对文章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抓住车夫妻子从门缝里窥视的细节,来揭示一个女子的内心隐秘。她的神色、姿态、心理活灵活现,闪耀着个性的光芒。 |
B.作者写石父、御妻、御者,是为了写晏子。这种借宾写主的手法,使晏子的形象更加丰满。 |
C.司马迁赞美晏子,慨叹自己未遇解骖赎罪的知己,所以在赞语中说:“假令晏子而在,余虽为之执鞭,所忻慕焉。” |
D.一个身为囚犯的石父,晏子却解救他;一个地位卑贱的车夫,晏子却提拔他。其目的主要是为了显示晏子的国相风度。 |
把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晏子出,遭之涂。(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2)今子长八尺,乃为人仆御,然子之意自以为足,妾是以求去也。(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
(3)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4)臣左手把其袖,而右手揕其胸,然则将军之仇报,而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