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现代化和经济现代化是一个国家现代化必须具有的两翼,政治民主化又是政治现代化的核心,回顾我国一百多年来政治现代化的历程,认识有误的是
| A.太平天国颁布《资政新篇》,进行了政治现代化的初步尝试 |
| B.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我国政治民主化做出了里程碑意义的贡献 |
| C.20世纪50年代,我国政治民主化有了宪法保障 |
| D.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的政治民主化进一步发展完善 |
清人黄遵宪在《蚕客篇》中写道:“国初海禁严,立意比驱鳄。借端累无辜,此事实大错。” 此诗提到的“国初”之政策的根源是
| A.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 | B.抵御西方资本主义侵略者的骚扰 |
| C.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 | D.重农抑商政策在特定时期特定领域的体现 |
《明太祖实录》载:“夫元氏之有天下,固有世祖之雄武,而其亡也由委任权臣,上下蒙蔽故也。今礼所言不得隔城中书奏事,此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览庶政,故大臣得以专权自恣。”上述材料反映出明太祖朱元璋想要
| A.削弱地方割据势力 | B.抑制权臣,加强皇权 |
| C.设厂卫,加强监督 | D.改革官制,增设内阁 |
宋人称“柳郎中词只好十七八女郎按执红牙拍,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汉执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与“学士词”词风一致的代表人物是
| A.李煜 | B.李清照 | C.陆游 | D.辛弃疾 |
据《辽史•刑法志》载:契丹族原来只有习惯法,随着其控制区域的扩大,契丹立国之初,耶律阿保机“诏大臣定制契丹及诸夷之法,汉人则断以律令”。这反映了契丹统治者
| A.保持契丹的民族风格 | B.实行蕃汉分治政策 |
| C.接受汉族的成文法令 | D.实行民族分化政策 |
《剑桥中国史》中写道:“在唐代,科举考试不过产生一批官僚精英分子而已。其数量可能略多于全部官僚集团的10%。总之,其中大部分人出身于名门望族,都来自书香门第。在唐朝灭亡以前,这种情况没有改变。”材料反映了
| A.九品中正制依然存在 | B.科举制度在唐代没有执行 |
| C.唐代官员都是科举出身 | D.科举考试有利于人才选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