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22分) 2010年5月1日上海世博会将正式举办。主题:“城市,让生活更美好”。
材料一:1851年英国举办了第一届世博会。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英国馆主题:“传承经典,铸就未来”。下图是其造型亮点:主体建筑“种子圣殿”,下面还有一张“礼品包装纸”,整个建筑犹如一个展开的礼品盒。参观者进入“种子圣殿”里,展览将从过去、现在和将来的角度描绘自然在英国城市中的角色。

(1)英国给世界发展的礼品之一是播撒了工业文明的种子。英国工业革命开始的前提是什么?使英国工业革命有了雷霆万钧的力量和排山倒海的气势的是哪项技术发明?期间,英国政府可能为与会代表提供哪些先进的交通工具?
材料二: 1876年,美国费城的世界博览会,是美国第一次举办的世博会。这一年,适逢美国建国百年。美国展品占据了大部分的展览面积。主厅:美国展品占据了一半,有精巧的打字机、自来水笔、手表、幻灯放映机、刚刚问世的电灯等;机械宫:美国展品占据了3/4,展出了抽水机、挖泥船、缝纫机、织布机等工业品;农业宫:美国展品占据了2/3;园艺宫:基本全是美国展品;在博览会的总展览厅中,中国设立了自己的展室。正面一大牌楼,上书“大清国” 三字,横额日“物华天宝”,两侧有对联“集十八省大观,天工可夺;庆一百年盛会,友谊斯敦”。两旁有东西辕门,上插黄地青龙旗,很像官府衙门,形式非常严肃。里面陈列了许多古色古香的橱柜,放置绸缎、象牙雕刻、银器、景泰蓝、漆器、镜屏、瓷器、字画等。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美两国在费城世博会上展品的差异,并结合当时的时代
背景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
材料三  1910年,上海小说家陆士谔在他的幻想小说《新中国》里虚构了在一百年后的上海浦东举办世界博览会的具体情形。他在游历上海时惊讶地发现,租界的治外法权已经收回,昔日趾高气扬的洋人见了中国人毕恭毕敬,而街头的新生事物则更多,以往经常碰撞行人的电车也改为地下行驶。“把地中掘空,筑成了隧道,安放了铁轨,日夜点着电灯,电车就在里头飞行不绝。?“一座很大的铁桥,跨着黄浦,直筑到对岸浦东。”2010年百年梦想终成现实,上海世博会将如期举办。             --摘编自《世博岁月》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幻想百年后中国上海发生了哪些变化?(不得照抄材料)
并简要分析中国“百年梦想终成现实”的原因。
材料四:2010年世博会举办城市上海的历史就是近代以来中国历史的缩影。
(4)上海是近代中国国门洞开的历史见证。出现这种状况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5)改革开放以来上海是如何“与世界接轨”的。
材料五:  2010年,上海将举办世博会,这将是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更加全面融入经济全球化的一项实质性措施,也是继申办奥运会成功以后再次向世人展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发展成果的崭新机会。
(6)结合材料五,你认为举办上海世博会将对中国的发展产生哪些积极的影响?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知识点: 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在继承与创新中不断演进。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特尔高级院士GeneMeieran认为,创新有三种类型突破性创新,其特征是打破陈规,改变传统和大步跃进;渐进式创新,特征是采取下一逻辑步骤,让事物越来越美好;再运用式创断,特征是采用横向思维,以全新的方式应用原有事物。《维基百科》
(1)据材料一,指出“突破性创新“和“渐进式创新”在隋唐政治制度方面各有什么表现?分别对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材料二 宋承唐制,抑又甚焉。三师、三公不常置,宰相不专任三省长官,尚书、门下并列于外,又别置中书门下,是为政事堂,与枢密对掌大政。天下财赋,内庭诸司,中外管库,悉隶三司。中书省但掌册文、覆奏、考帐;门下省主乘舆八宝,朝会板位,流外考较,诸司附奏挟名而已。台、省、寺、监,官无定员,无专职,悉皆出入分莅庶务。故三省、六曹、二十四司,类以他官主判,虽有正官,非别敕不治本司事。事之所寄,十亡二三。[元]脱脱等《宋史》卷一六二《职官志》
(2)据材料二,概括宋代政治制度发生的变化。
材料三 倘使我们说,中国传统政治是专制的,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这一说法用来讲明清两代是可以的。黄仁宇《中国大历史》
(3)结合明清的相关史实,说明材料三中“政府由一个皇帝来独裁”的观点。
(4)材料二、三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什么趋势?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的世界纪录》收录的中国古代科技成果统计

类别
数学
天文历法气象
地学
化学
农学
机械
水利
轻工
兵器
项数
22
25
25
9
25
7
7
8
8

材料二中国古代几项重大发明:火药、罗盘针和印刷术等对处于封建社会末期的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从15世纪到今天,欧洲(美)科技巨匠辈出,从哥白尼、伽利略到牛顿、瓦特,到卡尔·本茨、爱迪生再到爱因斯坦、比尔·盖茨……而推动世界经济发展的先驱动力正掌握在他们手中。
——《面向21世纪的科技》
材料三中国古代天文学的主要成就

《尚书》中的日食记录;《竹书纪年》中记载的流星雨;《淮南子》中记载的太阳黑子。
《春秋》中的哈雷彗星记录;《汉书》中的新星记录;僧一行对子午线的测量。

材料四“中国古代在经验技术的发展水平上远远超过西方,但为什么近代科学却首先在西方诞生,而中国反而远远落在西方后面呢?”这是英国学者李约瑟对中国科学技术发展史研究中重点探讨的问题,在史学界被称为“李约瑟难题”。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回答,中国古代领先世界的科学技术主要分布在哪些领域?为什么会有这一特点?
(2)概述材料二提到的中国三大发明对资本主义发展所起的重大作用。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中国古代天文学研究与西欧文艺复兴时期天文学革命相比有何差异?
(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前期科学技术产生中西差异的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6世纪时人们都相信,存在着一千年的精神黑暗。相继而来的将不会是新生,而是真理的重新恢复。
——拉伯雷《巨人传》
材料二 启蒙思想家曾说过,“要用理性的阳光驱散现实的黑暗”。
材料三 为此,提出一条原则,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用权力来约束权力,形成一种能联合各种权力的政体,其中各种权力既调节配合,又相互制约,即权力要分开掌握和使用。
——孟德斯鸠《罗马盛衰原因论》
材料四 人们应自由订立社会契约,组成国家。……社会契约就是共同意志的体现,代表所有人的权利与自由。这是至高无上的人民主权,不可侵犯。人民应当推翻暴君,重建符合人民利益的契约,国家的最高权力属于人民。
——卢梭《社会契约论》
请回答:
(1) 材料一中“一千年的精神黑暗”是指什么?材料二中“现实的黑暗”又是指什么?什么是“理性的阳光?”(6分)
(2)以材料三中提出的“原则”为基础,孟德斯鸠提出了什么学说?其历史影响是什么? (4分)
(3)根据材料四可以看出卢梭主张建立的是何种政体?(2分)
(4)材料三和材料四对人文主义思想发展的主要表现是什么?(4分)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皇权不下县,县下是宗族,宗族皆自治,自治出于伦理”,几千年来都是如此。广大农民“交了粮,自由王”,强制他们的力量也并不多。相反,小农们对封建国家有很强的约束力,直接决定着社会的治乱、经济的衰荣,是影响统治者效用函数最重要的变量。
——李成贵《国家、利益集团与三农困境》
材料二由于生产技术和社会组织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而使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关系及相关的文化价值体系发生了根本性变化,即为文明转型。例如一万年前,在人口和资源的压力下,人类从渔猎采集文明向游牧、农耕文明转型,标志性的技术突破是青铜器和铁器的出现。……两千多年前,中国经过春秋战国五百多年的混乱,完成了第一次文明转型。即“铁制农具+小农经济+君主官僚体制+儒道法意识形态”的中国传统文明终于成型。……几百年前,欧洲农耕文明的发展也面临着人口与资源的激烈矛盾。后来,西方文明出现新的转型,开始了文艺复兴,发明了蒸汽机,展开了一场人类对自然更大的征服运动……经过几百年的内外战争,逐步建立起了以自由企业为中心的自由民主政体……
材料三为获取资源与市场,工业文明的先导国家以枪炮打开了地球上一切民族和国家的大门,迫使一切后进民族走向工业化之路。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血流成河。
材料四当前,全人类正共同面临着一场新的文明转型,如果没有新技术的革命性突破,如果没有新的全球资源配置体系的革新,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将会迅速激化,人类就有可能越不过这次文明转型的门槛。
——以上均摘自潘岳《可持续发展与文明转型》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的内容,分析决定“中国农村原本是一个自治的社会”的经济根源是什么?材料中作者认为中国古代农民“交了粮,自由王”,你赞同这一观点吗?简要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简述人类由低级文明向高级文明的演进过程? 分析影响文明转型的因素最主要有哪些?
(3)19世纪中期至19世纪末,“心满意足的中国人”由“注视过去”到“开眼看世界”。试从经济、政治、思想文化等角度,分析这一时期,近代西方文明对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影响包括哪些方面?
(4)进入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类文明在政治、经济方面出现了什么新趋势?谈一谈今天我们应该怎样应对“新的文明转型”。(5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总而言之,国共合作主导下的国民革命,是一场更富有现代意义上的社会革命性质的大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这场革命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的变迁更加密切相关,革命的社会动员程度和民众参与积极性更加高涨,是在对政治共同体作出新的解说(新三民主义)的前提下,由一个新的政治上层来取得政权,建立起更强有力的政治体制。它反映的历史主流,是在中国建立起对外自主独立的、对内具备有效权力和权威体系的统一的现代民族国家。
材料二但无论如何,中国都能与两者(苏联人民战线与英美民主联盟)很好地协调起来。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同时,它能被英美民主联盟接受为一名,不妨说,光荣的成员。
(1)依据材料一,分析国民革命与辛亥革命相比呈现出怎样的新特点?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是一个合格的反法西斯主义国家”。
(3)国共前两次合作以破裂而结束,各带来什么严重后果?(4分)从国共分合的史实中,你得到什么认识?(2分)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