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辛亥革命后,社会生活发生重大变化。“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爱国帽兴,瓜皮帽灭;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 ” 。
请用《文化生活》知识简析材料。
针对未成年人中存在的不知礼仪、不用礼仪、不讲礼仪等突出问题,今年2月13日,《江苏省未成年人基本文明礼仪规范(试行)》正式出炉。从今年春学期开始,在全省1700万未成年人中开展文明礼仪养成教育,全面推行“八礼四仪”,推动全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与江苏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协调、与“两个率先”进程相适应,引导广大未成年人崇德向善、崇尚文明,在爱学习、爱劳动、爱祖国的浓厚氛围中健康成长。
注:所谓“八礼”主要包括仪表之礼、餐饮之礼、言谈之礼、待人之礼、行走之礼、观赏之礼、游览之礼和仪式之礼。“四仪”则以7岁、10岁、14岁、18岁为重要节点,分别组织举行寓意深刻、庄重简朴的入学仪式、成长仪式、青春仪式和成人仪式。
运用所学知识,分析材料中蕴含的辩证唯物论道理。
1982年4月份,在美国从事铝合金研究的谢赫特曼发现了准晶体,而按照当时的理论,这种晶体的原子排列方式是根本不可能存在的。因此,谢赫特曼的观点在当时遭到许多物理学家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的怀疑和反对,以致被迫离开当时的研究小组。近30年后,勇敢质疑“常识”的谢赫特曼终于获得全世界最权威的科学认可。在谢赫特曼发现的基础上,科研人员陆续在实验室中制造出其他种类的准晶体,并在自然界中发现了天然准晶体的存在。目前,准晶体的相关研究成果已被应用到材料、生物等多个领域。
上述材料是如何体现实践是认识的基础的?
材料一:跨省河流一直存在着省域之间怎样共同预防和治理污染以保持共同发展的难题。本着对历史和未来负责的态度,浙江、安徽两省围绕新安江的生态补偿问题进行了多年酝酿,但“游戏规则”的形成过程一波三折。2012年2月,新安江流域生态补偿机制正式进入试点实施阶段,为全国跨省流域的生态环境保护起到良好的示范作用。
材料二 浙江、安徽两省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根据新安江现状和两省的实际需求签订了水源保护协议,确定了双方需要达到的水源标准,如果安徽省做到了,浙江省就给予奖励,反之亦然。“新安江模式”坚持“利益共享、责任共担”的原则,在妥协中谋求共赢,为浙江、安徽两省科学发展、造福后代奠定了基础。
(1)简要分析材料一蕴含的唯物辩证法道理。
(2)运用辩证唯物论的观点,分析“新安江模式”给我国生态治理带来的启示。
材料一:2014年3月16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一2020年)》。要求各地区各部门要科学规划实施,坚持因地制宜,推进试点示范,努力走出一条以人为本、四化同步、优化布局、生态文明、文化传承的中国特色新型城镇化道路。
材料二:2014年2月2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时指出: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功夫。“细”就是要细化,要直入头脑,要沉淀心中,只有发自内心接受,才能真正自觉行动;“小”就是要从小事做起,从个人做起,坚持不懈抓养成,积小善为大善,积小德为大德;“实”就是要行动,就是不能玩虚的,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l)运用矛盾的有关知识,分别谈谈“坚持因地制宜”和“推进试点示范”做法的哲学依据。
(2)分析说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在“落细、落小、落实”上下工夫体现的哲学道理。
材料一:从1992年启动载人航天工程以来,中国航天不断取得新突破。
发展阶段 |
第一步载人飞船阶段 |
第二步空间实验室阶段 |
第三步建成中国空间站 |
阶段成果 |
2003年10月15日,“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升空 |
2011年11月3日,“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与“神舟八号”成功实现首次交会对接 |
正在探索中,预计2020年之前完成 |
技术攻关 |
掌握航天员空间出仓活动关键技术 |
突破载人飞船和空间飞行器的交会对接技术 |
解决较大规模的、长期有人照料的空间应用问题,尚未解决 |
材料二:从1999年的“神舟一号”到2012年的“神舟九号”,在这13年间,中国的载人航天工程按照既定的步伐阔步向前。中国载人航天计划分三步骤,第一步是发射无人和载人飞船。第二步是继续突破载人航天的基本技术:多人多天飞行、航天员出舱在太空行走、完成飞船与空间舱的交会对接。第三步是建立永久性的空间实验室,建成中国的空间工程系统,进行规模比较大的空间科学实验。目前中国已经实现了第二步骤,并向第三步努力。由于各方面协调一致,整个工程进行得有条不紊。
(1)结合材料一,运用认识论的有关知识,分析中国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历程。
(2)联系材料二,运用唯物辩证法的有关知识,分析说明我国的航天工程为什么要分步骤、协调一致、有条不紊地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