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悲壮的超越
卞毓方
凡人不幸陷于末世,注定了要上演悲剧;一个大有作为的人不幸陷于末世,同时也是他那个时代的悲剧。郑成功,无疑是晚明的一位军事天才兼政治天才:取名 “成功”,就径直道出了他经邦济国、扶助乾坤的赫赫大志,又字“大木”,寄寓的同样是独木柱长天的煌煌抱负。倘若他与刘邦并世,当不失为登台拜将的韩信;倘若他替李唐定鼎,将不亚于凌烟阁上的秦琼;且看他的云水角襟:“只有天在上,而无山占齐;举头红日近,回首白云低。”但他不幸生活在朱明王朝的薄暮,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
郑成功真是生不逢时。早在17年前,在他还只有20岁的时候,朱明王朝就在李自成农民大军的炮火中降下了帷幕;随着吴三桂投降爱新觉罗氏,满人进关,入主中原,仓促的南明弘光政权,以及随后并起的鲁王、唐王政权,也都旋起旋灭;如今,抗守西南一隅的桂王朝廷亦是幕燕鼎鱼,倾覆在即。而他,既然生为大明遗民,有幸为唐王朱聿键亲赐国姓,自是矢志廓清山河,不惜和清军血战到底的了。这是一段艰辛曲折、可歌可泣的历程。想当初,他焚去儒服,披上战袍,高擎反清复明大旗,统率有志之士,连袂云,挥汗雨,雄视江东,是何等壮怀激烈!比方说最近四年多来,他就以厦门、金门两岛为根据地,三次誓师北伐;其中,以第三次声势最为浩大,大兵一路进入长江,连克瓜洲、镇江,直捣金陵。“缟素临江誓灭胡,雄师十万气吞吴。试教天堑投鞭渡,不信中原不信朱。”至今想起,犹令人仰天长啸,血沸神飞。可惜呀,可惜!由于他被空前的大捷冲昏了头脑,误中了金陵城守军的缓兵计,末了,反落得损军折将,惨败而归。
天未厌乱,国步多艰,方今之时,伪满朝廷的气焰正炽,山河纷纷沦于敌手,形势对义军极为不利。如何才能扭转时局呢?谈判,——在这之前不是没尝试过,说到底,那只是敌人诱降的翻版,他又岂甘自毁节操;开仗,这是早晚免不了的,不过,将不再是他们主动北伐,而是清军大兵压境,四面围剿。以区区两岛目前的实力,要和胡运当空的清军抗衡,显然凶多吉少,只怕扬州、江阴的惨烈局面又会在眼前重演。史可法公的《复多尔衮书》固然写得辞采飞扬,“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也不 失昂愤激烈,结果,不过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至多是增加几缕悲壮的尾音而已;恨血千年土中碧。老天啊,老天!以四海之广,八荒之大,难 道就没有我义军更好的出路吗?
突然,海上狂风大作,洪波如山涌起,俄而,就像神话中仙人骑辟水兽从龙宫跃出,远近的海水唰地分开一条大路——该是冥冥中有神的力量启示,郑成功在刹那间完成了生命的突围:他决计战略转移,先行跨海东征,收复眼下荷兰人强占的台湾……
以后的故事,就是大家熟知的了。他本人没有来得及吟唱的,山河已经替他镌刻了;时人没有来得及升华的,历史已经替他弘扬了。山不转水转,他以悲壮的战略转移超越了悲壮。这是大义之上的大义,战场之外的战场。它超越了单一民族的狭隘视野,是个体生命在错综复杂的国家、民族矛盾面前所爆发出的最强度的璀璨。伟业不一定在顺境。伟业不一定在全过程。尽管,郑成功在之后的第二年,便不幸日落中天,遽然病逝。但他奇迹般地从绝境中把握住了未来。他是以大智大勇、大忠大义去撞击时代,从而在华夏民族大一统的版图上,留下了倚天仗剑的永久性造型。下列对这篇传记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的语言典雅而不矫揉。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使作品更增添了审美情趣,由此激发了渎者情感上的共鸣。 |
B.郑成功诗词的点染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第①段中的“只有天在上”诗。再现了郑成功被浓重的悲剧雾霭重重包围的现实。 |
C.文章运用了夹叙夹议的手法,用饱含激情的笔调回顾了郑成功充满着浓郁的悲壮色彩的命运。给读者以现实感、真实感 |
D.作者在解读郑成功的同时,实际上也是在观史、读史。“城存我存。城亡我亡”的誓语固然不失昂愤激烈,但事实只能是“使淋漓的鲜血更加淋漓”。 |
下列对第④段的景物在文中所起的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3分)
A.烘托郑成功激烈的思想斗争。 |
B.渲染郑成功突围的壮烈气氛。 |
C.引出下文郑成功收复台湾的壮举。 |
D.突出郑成功的生不逢时。 |
第①段中说:“自打踏上政治舞台,浓重的悲剧雾霭就把他重重包裹。”“浓重的悲剧雾霭”具体指哪些内容?请结合原文分点简要回答。(6分)
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
骆非翔
他作为教育局的年轻职工,被安排去川西的贫困地区考察。他坐了一天一夜的车,从大巴转到小巴,再从小巴转到马车,又走了两个多小时的山路,终于来到了一座大山的山口,这个山口通往的地方就是他要去的村子。
村长已经带人在那里等他了。见到他,村长连忙上去和他半拥着握手,说:“陈老师,欢迎您来到我们半托村!”
村长引他上了一条去村子的山路,道路上铺着平平整整的石板。村长指着这路说:“这路是同学们为了欢迎您的到来,特意翻修的。”“为了欢迎我,把路都重修了?”他惊讶了。村长憨实地说:“是啊!我们村子三年没有来过老师了。”
他,只不过是一个来考察的老师,孩子们却为他翻修了整整一条山路。
在那条路上走了很久,他们终于走到了学校。
他进了破陋的校门,在那几乎废弃的操场上,他看到孩子们已经排好了队迎接他,他一进来,孩子们全都敬起了礼。他随着村长来到孩子们面前,村长大声说道:“同学们,让我们以最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新来的陈老师,从明天开始,你们又可以上学了!”
孩子们热烈的掌声猛地响了起来,只有他,呆呆地看着村长,他拉着村长的手轻声说:“村长,我不是来教书的,是来考察的。”
村长愣了,问:“您不是上级派来支教的吗?”他掏出介绍信递给村长说:“我是来考察的,不是来支教的!”村长看着信,脸色顿时凝重起来,由于消息传达失误,乡里把他说成了来支教的老师,村里的老老小小都要空欢喜一场了,村长沉默了一会儿,对他说:“陈老师,既然您来了,我还是想请您利用考察的这几天时间,给孩子们上几课吧,可以吗?”他欣然答应了。
第二天,他就在破陋的教室里为孩子们上课,从早晨上到下午,再到晚上,没有一个学生离开。孩子们的饭菜都是家长们送来的,他们不想让孩子们错过任何一个可以学到知识的机会。
三天过去了,因为要赶车,在那个寒冷的凌晨,他开始打点行囊。村里的大人拉着小孩都来送他,有一个叫格吉的孩子用幼小而有力的肩膀扛起了他的行李。他走在那新修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村长带着孩子们一直把他送到山口,他从小格吉的手中接过包,低声对村长说:“我只教了三天书,这样的盛情实在受之有愧啊!”
村长还是那样憨实,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孩子们送你就是送自己的父亲!”
他的眼睛湿润了,他独自打着手电走了,再也不敢回头。走了很长很长的路时,猛然听到后面传来脚步声,他用手电照去,不由得一惊,居然是小格吉,他问:“格吉,你怎么跟来了?”格吉轻声地说:“我只是想送送您。”他挥手说:“别送了,你回去吧!”格吉又说:“我还是送送老师吧,路上有狼,上次要来的老师就是走到这条路上,遇到了狼,被吓回去了。”他心中猛地一抽,他知道,很多因为吃不了苦从支教前线退却下来的老师,总是编出许多虚伪而又幼稚的理由来搪塞,然而单纯的孩子们居然都相信了。他搂住小格吉说:“你送完老师,不就要一个人回去了吗?你就不怕狼吗?”格吉愣了一下,半天才吞吞吐吐说:“怕……可是,我们更怕老师不回来了。”
他也愣了。
就在那一刻,他的眼眶再一次湿润了。.面对这个纯真的孩子,他突然决定改变主意。他一把搂住小格吉说:“既然你怕,那老师就陪你回去吧!”
格吉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老师,您不走了吗?”
他含泪微笑着,坚定地说:“不走了!”
就这样,他重新踏上了那条为他重修的石板路,在那片荒凉的土地上留了下来,支教整整三年。
20.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内容。
21.文章开头语段的内容介绍有何作用?
22.“他走在那新修的石板路上,心里满是愧疚和忧伤。”请你谈谈他愧疚和忧伤的是什么?
23.“石板路上踏过的青春”是什么样的青春?
24.文中的“小格吉”是怎样的一个孩子?
25.从文章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教育现象?对此你有什么想法?
阅读下面《沉重的漂流》一文,完成9~13题。(共12分)
①在离虎跳峡不远的地方,我意外看见了一个朴素的纪念馆——-长江漂流纪念馆。
②我屏着气踏进门,又屏着气看完所有的展品。
③人们熟悉那种一般意义上的漂流:青山倒映,绿水长流,渔歌欢唱,竹排扁舟……这种漂流,很多人都经历过,很多人都喜欢;这种漂流,是轻松的漂流,闲适的漂流,女性化的漂流。
④而我此刻看到的漂流,却是险恶的漂流,沉重的漂流,完全属于男子汉的漂流。这种漂流的分量,你只有到虎跳峡旁边去才能掂量出来。那落差几十米的长江之水,挟着一股寒气,奔腾而来;它含着天的威势,山的力度,以冲决一切的勇气,滚滚东去,激流飞溅,白浪滔天,雾满峡谷,声震九霄……在这个地方漂流,轰轰烈烈,大起大落,大喜大悲。有人说,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漂流。
⑤然而,这又是必须付出代价的漂流。男人们高起坚硬的头颅,向着急流和险滩挺进。有人在天与地的缝隙中,重新呼吸到了生命的空气;也有人在水和石的冲击下,永远沉入了另一个世界。生还的是英雄,而人们更愿意记取的,是那些死去的硬汉姓名:尧茂书、孔志毅、杨洪林……
⑥我用凝滞的目光抚摩漂流者的照片。关于他们的漂流,一直是一个沉重的话题,一种声音说,这是盲目的冲撞,是无谓的牺牲,是狭隘的英雄主义;另一种声音说,任何时代都需要冒险精神,没有冒险精神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民族。在这两种声音面前,我忘却了思索。我不知道哪一种声音是对的。我只觉得有关于此的全部呐喊,都是带血的。
⑦不论世界怎样评判,此刻面对尧茂书他们的眼睛,我内心决不敢轻薄。我扪心自度,我哪里有他们那样的勇气!不要说长江漂流、黄河漂流,就是在家乡的黄浦江上,我也未见得敢划一只小船,去与风浪搏斗。也许白天敢,黑夜就不敢;人多敢,独身就不敢。我想,世界上的人,本来就分英雄与敬仰英雄的两类,而我,虽然身为男人,却只能属于敬仰英雄的那一类。
⑧长江与黄河的漂流,在殉难者的名字刻下一排后,终于悲壮地沉寂下来。这些年,在浙江,在福建,在江西,在云南……我看到的漂流,都只是那种充满了诗情画意的清波荡舟。男的女的,穿的花花绿绿的,赤着脚,玩着水,还唱着情歌,喀嚓喀嚓按着照相机,坐在小竹椅上,催船工把竹排划得快些再快些。稍微有点浪涌过来,打湿了裙子和裤子,他们就尖声叫起来,把笑声洒得一江都是。
⑨然而,要论诗,只有尧茂书他们的漂流,才称得上是一首诗。那是一首英雄的诗,悲壮的诗,生与死搏斗的诗,人与天争锋的诗。在那首诗里,男人嘶哑的喉咙,呼喊的诗征服自然的雄心;他们的一腔热血,染红了太过平淡的历史。纪念碑不会为轻歌曼舞红男绿女而立,纪念碑只属于那些把生死置之度外的战士。
⑩长江水呼啸东去,纪念馆默默肃立。没有四波的轻,掂不出大山的重。在这里,打漂流的牺牲者口眼不闭。因而,只要站在江边侧耳谛听,你就会听到有一首无字的歌,震响天际,缭绕不息……
9.第①段中“朴素”一词在文中的意思是(2分)
10.从第④段看,长江漂流的“险恶”体现在哪里(用自己的话概括回答)
11.第⑧段描绘清波荡舟图景的目的是什么?
12.你对本文的标题“沉重的漂流”是如何理解的?
13.文中第⑥段提到了对长江漂流的两种不同的看法,你同意其中哪一种看法?说出你的理由。
燕子的爸爸会跳舞
文/梅寒
女孩被送到医院的时候,整个右肢已血肉模糊。由于失血过多,她一直昏迷了三天才醒过来。她醒来时,那条被无情的车轮碾过的腿已基本是一堆废物,却时时威胁着她的生命安全。为了她的生命安全,医院不得不决定截掉她的右肢。这对一个十二三岁的小姑娘,是一件极其残忍的事。
果真,我们小心地把这个意思传达给她的时候,病床上的她一下子激动起来,她剧烈地喘息着,眼泪倾盆而下:不!我要回家!
女孩在医院呆了整整三天三夜,没有见到她的一个亲属前来。守在她面前的只有我和明子。我们是在开车外出旅游的路上遇上被抛弃到路边的她的,当时来不及多想就把躺在血泊中的她抱上车驶进医院。此后就一直没敢离开。她一直处于昏迷状态,除却她身边散落一地的中药,在当时的事发现场,我们找不到任何有关能证明她的身份的东西。从那一包药,我们倒是能猜出一点什么,也许女孩是在去抓药的路上被车撞倒的。事实证明,我们的猜测是正确的。女孩醒来,流着眼泪告诉我们,她叫燕子,家在很远的大山里面,家里只有她和父亲了,可父亲也得了很严重的病。那一次,她是进城给父亲抓药的。说到药,燕子的呼吸忽然急迫起来,她挣扎着要起来,说父亲还在家里等她的药。
燕子的述说,让我们的心越发沉重起来。这个不幸的女孩子背后到底还有多少更沉重的苦痛是我们所不知道的。我们一边试图努力挽救燕子的腿,一边试着联系上她的家人。医生却把那个沉重的消息再次抛到我们面前,燕子的腿已引发大面积的感染,如不及时截肢,就会直接威胁到她的生命了。而且他们说手术是越快越好。我们只好先放弃去找她家人的打算,让燕子自己做主。燕子不等听完,就失控地大哭,她只重复几个字:不要,我要回家看爸爸!那撕心裂肺的哭声,让我和明子一次又一次扭过头去。燕子的手术不得不再次被搁置。
是明子想起那个主意的,他说我们可以到燕子家里,拍一段燕子爸爸的录像,拿回来让燕子看看,她知道父亲很好也许就能安心做手术。以后的事实证明,我们当初草草做出这个决定实在是有些愚蠢,我们当时并不清楚燕子父亲的病到底有多重。当我们几经周折打听到燕子所住的小山村,又在那个小村最不起眼的一个小角落里找到燕子的家时,我们被眼前所看到的一幕深深地震住了。那时怎么样一个家啊,两间低矮的小屋,周围连半截围墙都没有,院子周围长满了蒿草,更让那个小院显得孤单凄凉。听见我们的声音,屋子里传来一阵剧烈的咳嗽,那正是燕子的父亲。我们只知道燕子的父亲有病,却没有想到过那么严重的。他已骨瘦如柴,小小的身躯蜷缩在花被子底下,脸色白得吓人。见我们进屋,他挣扎着想坐起来,却终是没能够。当听说我们是为燕子的事来的时候,他苍白的脸色忽然一下子有了点血色,他急切地问:燕子呢?她去给我抓药,一直没回来,这孩子她到底去了哪啊。她不在,正好,我也不用再受罪了……他喃喃低语着,似是说给我们听,又似说给屋子里的空气听。
听完我们为他讲的整个事情的来笼去脉,他的泪已在深陷的眼窝边打着转,他却努力克制着没让它们掉下来:赶快录像吧,拿回去救燕子的命。他已没有时间悲伤。我们担心他的身体,看他说两句话都很困难的样子,如何在镜头前自如地走两步,轻轻松松地对燕子说些什么啊?他接下来的举动却出乎我们的意料,他的脸上竟然慢慢出现两片红晕,挣扎着从床上坐起来,又在我们的搀扶下,下了地。他让我们松手,说那样子燕子才会相信他是好的。打了两个趔趄,他差一点摔倒在地,最后还是努力站住了。他冲着镜头,努力地笑:燕子,你好好在那里安心治病,爸爸在家里很好,你放心!说完这些,我们已明显得看到他的额上渗出了细细的汗珠。我把镜头挪开,告诉他,可以了。然后要扶他上床休息,他却固执地推开了我的手,他说,再来一段,我走路给燕子看。天!他还要走给燕子看!
再一次把镜头对准他,我的眼泪再也忍不住,镜头里,是一副我平生都不曾见过的场景,一位瘦骨嶙峋的中年男子,在阳光下的小院里滑稽地舞动着手和脚,边舞边拼尽全身的力气对着镜头说:看,燕子,爸爸还能给你跳舞!
拍完那一段,我们再扶他到屋里时,他已没有半丝力气,但喘息片刻他还是挣扎着对我们讲了那个“燕子的爸爸会跳舞”的故事:燕子是他在路边捡回的孩子,从小到大,只要她一哭一不高兴,他就跳那样的舞给她看。她看了,就会笑!
看到那盘录像带,燕子含泪答应了截肢的请求,她的手术终于得以顺利进行,只是,我们却再也无法让她看到那个为她跳舞的人。几天后,他就溘然长世了。可我们每一个人都会相信,阳光下,一位父亲用生命献给女儿的最后一段舞蹈,会温暖陪伴着燕子走过长长的一生。
20. “不!我要回家!”“不要,我要回家看爸爸!”这些话表现出燕子怎样的感情?
21.“ 他喃喃低语着,似是说给我们听,又似说给屋子里的空气听。”你对这句话怎样理解?
22.文章描写了燕子的家,它对表现人物有什么作用?
23.从哪些语句可以看出“父亲”病情的严重?
加布林鲨鱼的悲情母爱
约翰逊
那是4月一个晴朗的星期三,我们一行12人进入了一艘性能优异的潜水艇,开始了我们的大西洋海底之旅,带队的人是50岁的弗吉尼亚大学的生物教授戴蒙先生。
就在这时,我忽然发现窗口右侧的鱼群忽然四散逃去,一瞬间那些小鱼就都不见了踪影。接着一大一小两个阴影游了过来。那鱼灰色的闪着金属光泽的鱼皮,长相非常丑陋凶狠,鼻吻比凶猛残忍著称的虎鲨还要长还要尖,那锐利的牙齿,就像一把把直立的三角刮刀,寒光闪烁,样子十分狰狞可怕,让人不寒而栗。
戴蒙先生激动地说,“这就是加布林鲨鱼,非常珍贵的,我们从来都没有过完整标本的加布林鲨鱼,太难得了,这次居然被我们遇到了。”
加布林鲨鱼是一种凶猛的噬人鲨,只在深海活动,凶猛异常,人们都习惯地叫它“魔鬼鲨”。它同时也是极为特殊的一种鲨鱼。当它被围入鱼网几经挣扎不得脱身时,会通过自身类似鱼鳔的肌体压强变化,而膨胀起来,最后自行爆炸成大大小小的碎块,宁肯粉身碎骨也不愿被人活捉,很有点宁死不屈的骨气。
戴蒙先生说:“我们将跟着这对鲨鱼,看是否有机会捉住它们,但大家不要抱太大的希望,许多年来,还没有一条加布林鲨鱼能完整地保存下来。”
我们的潜水艇慢慢接近了小加布林鲨鱼。戴蒙先生把镜头对准小鲨鱼的时候大喊了一声“放!”,只听见闷闷的“咚”地一声,一张大网铺天盖地地向两条鲨鱼扑来,小鲨鱼没有母鲨反应迅速,它被罩进了网中。
母鲨有段时间消失了,我们高兴极了,拖着小鲨鱼慢慢上升。
忽然潜水艇剧烈地摇晃起来,很多人脸色顿时变得煞白。那条母鲨冲了回来,它正在拼命地撕咬着鱼网,小鲨鱼见到妈妈,更是拼命地在里面挣扎,它们的嘴都已经被渔网上的倒剌划破,鲜血一缕一缕地飘地水里,染红一片。
在撕扯渔网没有成功的情况下,母鲨终于发现眼前的这个庞然大物来者不善,它愤怒地向潜水艇发起了攻击。先是猛力撞击着潜水艇的头部,企图阻止它继续向上升,接着又疯狂地四处乱撞,它锋利无比的牙齿一次又一次从窗外闪过、那张大嘴好像在咒骂着什么,又像是绝望地企求着什么。
我们继续上升。母鲨的进攻也因此变得更加凶猛。
那条母鲨见营救无望,扭头去看它的孩子,它亦步亦趋地跟随着我们,眼睁睁地看着孩子在网中费力地挣扎,很显然,这条没出生没几天的小家伙已经没有力气了,动作迟缓了许多。忽然母鲨张开了血盆大口,恶狠狠地咬向了它的孩子……
我们谁也没能想到母鲨会做出这样的事情,大家挤在狭小的窗口,眼睁睁地看着这个疯狂的母亲凶狠地隔着渔网撕咬着它的孩子。
小鲨鱼被渔网裹得紧紧的,几乎无法动弹,只能任由母亲把自己咬烂。鲜血汹涌地喷了出来,一片红色的海水过去,我们看见一片片碎肉从渔网中撒出。小鲨鱼很快就一动不动了,但它的妈妈却还没有放弃撕咬,它张着大嘴,牙齿上沾满鲜血,不停地咬着渔网里的尸体。那具刚才还快乐地在水里流动的身体,现在已是千疮百孔惨不忍睹。
我们都目瞪口呆,大家已经忘记船身的剧烈摇晃,两眼直直地看着那头母鲨,看着它把自己的孩子无情地撕碎。
周围的景物已经越来越清晰。母鲨的行动越来越吃力。这个生活在深海里的鱼是无法忍受浅水环境的,我想它很快就要放弃跟着我们,回到它自己的领地去了。
可这时才发现,那倔强的母鲨依然跟随着潜水艇,在幼鲨尸体边游着,只是,它的身体好像膨胀了起来,变得很肥大,那双凶狠的小眼睛也有些向外突起,看起来非常恐怖。
只看到窗外“轰”的一声,潜水艇受到了激烈的震荡,等到我们回过神能够再向外看的时候,四周的海水已经全被血染红了,到处都是一块一块的碎肉块。
那条母鲨自杀了!它把自己爆炸成了无数个碎片,散在这片海洋里。
船舱里安静极了,一直到上岸,没有一个人说话。
15.文章中除正面对母鲨的行为进行了描写,还进行了侧面描写。找出来说一下它有什么表达作用?
16.选文的第四段中对加布林鲨鱼的介绍有何作用?
17.文章哪些语句中表现出加布林鲨鱼的凶猛,刚烈?
18. “船舱里安静极了,一直到上岸,没有一个人说话。”试说一下为什么没有人说话?
(一) 木棉花开
①坐在办公桌前,不经意的向窗外望去,眼前的情景顿时令我惊呆了———窗外的枝丫上何时挂满了红花,那花开得轰轰烈烈,红红火火,而我竟浑然不觉。
② 搬到政府大楼上班已经半年多了,原以为每日与我隔窗相望的是一棵枯老的树:虽然挺拔,却仅有一般粗细的躯干;叶子稀稀拉拉,枝干也不繁茂;终年不见开花、结果,对此,我总觉得有些沮丧。院子里还有许多常青植物,虽然欣欣向荣,却总觉得没有些许的变化,似乎有些呆板。看着灰白色的枝干笔直地冲向云霄,我在认知里仔细搜寻:我曾把它当作是作家茅盾笔下的白杨树———笔直的干,笔直的枝… … 哪怕只有碗来粗细罢,它却努力向上发展;我也曾把它当作是鲁迅《 秋夜》 里枣树———默默地铁似的直刺着奇怪而高的天空。它虽光秃秃的一叶不挂,但骨子里却透着精气。然而,冬去春来,这毫不起眼的枯树,竟喷出了“火焰”,硕大的花朵像一团团火苗在枝头跳跃着,燃起了新的生命。这突如其来的绽放,似那腾空而起的火树银花定格在咫尺之间,好美!
③ 这棵毫不起眼的枯树就是木棉树,直到今天我才真正认识了它。春天时,一树橙红;夏天绿叶成荫;秋天枝叶萧瑟;冬天秃枝寒树。早春二、三月,木棉萧瑟的枯枝上先是绽故了满树火红,接着新芽才萌发。木棉树花落后长出长椭圆形的葫果,成熟后果英开裂,果中的棉絮随风飘落。朵朵棉絮飘浮空中,如下六月雪一般,有一番特别的情趣。
④ 木棉树因其属于速生、强阳性树种,树冠总是高出附近周围的树群,以争取阳光雨露,这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及鲜明似火的大红花,被人誉之为英雄树、英雄花。有记载最早的“英雄花”见于清人陈恭尹,他在《 木棉花歌》 中形容木棉花“浓须大面好英雄,壮气高冠何落落”。
⑤ 正当我陷入沉思,“啪”的一声,一朵碗大的木棉花猛然地跌落,掷地有声、干脆利落。拾起木棉花,我突然觉得有些惋惜,那还是开的正盛的花朵,娇艳欲滴的花瓣里饱含着充足的水分,通体透红的花朵仍完好无损。在这一年的大部分时间里,它是安静的,默默无闻地积蓄着力量,而后这一树的灿烂,迸发了参天的无限辉煌。一年的精华沉淀,一年的淡定从容,直到此时此刻 , 满树的红花见证了它的存在,满堂的喝彩彰显了它的内力。
⑥ 我手捧落花,泪流满面———木棉花落在了树下的草坪上,还是很美。花开花落之间,你已向世人展现了最华美的乐章,用心、用情精心谱写。这,就已足够了!古往今来,有多少人,穷其一生,就是为了成就一项人生事业名垂青史;“养兵千日,用在一时”,保家卫国的士兵们在平时,同样是普普通通的匹夫,而在某一场战役中,因着心中爱祖国爱人民的无限赤子情怀,他们将毕生追求化作祖国锦绣河山。其实各行各业的人们也一样,他们都是国家建设的基石,都是人民生活稳定的护卫者,他们同样用自己平凡的人生在平凡的岗位上做出不平凡的业绩,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
⑦ 而你———火红的木棉花,一年一次在天地灰蒙蒙的四月展现自己,你的高冠艳花将一切漠视甚至耻笑你的狂徒温柔的扫荡。何须追求永世的绚烂呢?一步一个脚印,脚踏实地,生活所给予每一个生命的尊重都是一样的,所得所失何苦斤斤计较。不追求个性张扬,却愿如你默默无闻,始终透着那般无视权贵又不谐峰蝶的傲然正气,最后给人一种惊喜,生命也同样精彩。
(选自《 闽南日报》 2008年4 月28 日,有删改)
8.阅读第①段,你觉得作者为什么会“惊呆”? (请用原文回答)(2分)
9.请根据② 一④ 段的内容,概括出木棉的特点。(答出4 个即可)
10、文章行文流畅,语言出彩。请从文中找出你最喜欢的一句子加以赏析。
11、结合文章的内容,说说你对生命和人生价值的理解。
12.阅读下面链接的材料,按要习回答问题。
材料一:湖南遭遇了50 年一遇的冰冻天气,交通、电力等行业涌现了一大批杭击雪灾的勇士。电力员工罗文海、罗长明、周景华在高压线路上人工除冰时,因线路覆冰太厚,铁塔不堪重负而坍塌,3 人不幸殉职。
材料二:汶川地震时,谭千秋老师张开双臂,用身体死死地护着四个学生,让四个学生得以生还。他用自己51岁的宝贵生命诠释了爱与责任的师德灵魂。
请你在网上发帖悼念,注意给自己起个富有个性的昵称,不要用真名。
帖子一:网友昵称 [ 小桥流水 ]
悼词:冰雪消融,春意盎然,而烈士们却永远地去了。他们的灵魂依然还留在抗击雪灾的第一线,永驻在灾区人民的心田。致可敬可爱的人。
帖子二:网友昵称【】
悼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