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国条约》《五国条约》《九国条约》的共同点之一是
A.维护了美国的利益,抑制日本的势力 |
B.日本在受限制的同时也保持局部特权或优势 |
C.华盛顿会议参与各国平等协商的结果 |
D.帝国主义列强共同宰割中国 |
《元史》卷91《百官志》记载:“中统、至元间,始分立行中书省,因事设官,官不必备,皆以省官出领其事。……凡钱粮、兵甲、屯种、漕运、军国重事,无不领之。”由此反映了元代政治的特点是( )
A.中央直接控制地方行政 | B.地方分权,各机构相互牵制 |
C.中央对地方实施多层次管理 | D.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 |
1864年12月,在狄更斯主编的周刊《一年到头》上,谈到“科举……是唯一没有被动摇过基础的制度,是在权威一再崩溃和颠覆中唯一能维持全面而广泛的影响的制度,当其他帝国统治的代表一次又一次被推翻并被践踏为尘土时,它在全民族的眼中却是神圣的唯一避难所。”作者主要强调了科举制()
A.发展的稳定性 | B.功能的综合性 |
C.影响的持久性 | D.地位的神圣性 |
唐太宗贞观八年(634年),左仆射李靖因病辞去宰相职务,太宗不同意,要求他“疾小瘳,三两日一至中书门下平章事”。唐高宗永淳元年(682年),始以某官(黄门侍郎郭待举、兵部侍郎岑长倩)带“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衔者为宰相。这说明( )
A.唐朝重视对宰相权力的限制 | B.唐太宗在位时重用人才 |
C.唐朝更改宰相的名称和职责 | D.唐太宗废除了宰相官职 |
《史记》载:“始皇……起诸侯,并天下,意得欲从,以为自古莫及己。专任狱吏,狱吏得亲幸。博士虽七十人,特备员弗用。丞相诸大臣皆受成事,倚辨于上……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这表明( )
A.秦始皇帝,才能非凡 | B.皇权至上,大权独揽 |
C.政权系统,尚不完备 | D.君相矛盾,尚不突出 |
公元前218年秦始皇至琅邪山时立有《琅邪台刻石》,上书“普天之下,传心揖志。器械一量,同书文字。日月所照,舟舆所载,皆终其命,莫不得意。”对于“同书文字”的认识,正确的是()
A.该石刻文字由大篆、隶书统一为小篆 |
B.后来发展为楷书,再发展为行书和草书 |
C.石刻文字夸大了秦始皇的功绩和作用 |
D.有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