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殷墟甲骨文有“(王)大令众人曰‘协田’”的卜辞。 “协”字在甲骨文中象三耒共耕。《诗经》中有对西周前期劳动场面的生动描写,“载芟载柞,其耕泽泽,千耦其耘”。
材料二 白居易的诗篇《朱陈村》,描写了唐代的农村生活景象:“徐州古丰县,有村曰朱陈。去县百余里,桑麻青氛氲。机梭声札札,牛驴走纭纭。女汲涧中水,男采山上薪。县远官事少,山深人俗淳。有财不行商,有丁不入军。家家守村业,头白不出门。……”
材料三 西汉晁错在《论贵粟疏》中写道:“春耕夏耘,秋获冬藏,伐薪樵,治官府,给徭役。春不得避风尘,夏不得避暑热,秋不得避阴雨,冬不得避寒冻。四时之间。亡日休息,又私自送往迎来,吊死问疾,养孤长幼在其中。勤苦如此,尚复被水旱之灾,急政暴赋,赋敛不时,朝令而暮当具。有者半贾而卖,亡者取倍称之息。于是有卖田宅,鬻子孙以偿责者。”
请回答:
(1)以上三则材料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有何不同?
(2)材料二所反映的农业生产方式相对材料一的生产方式有何进步之处?它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3)材料三所反映的这种生产方式的不足之处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江南地域辽阔而人烟稀少;稻米和鱼是主要食物,人们还可以从山中采集植物果实和贝类为食;放火烧荒,耕种水田;不需要商人贩卖货物,没有非常富裕的人。
──西汉《史记》
材料二: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南朝 《宋书》
(1)分析比较以上两则材料,说明江南地区从西汉到南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试列举两点原因。这种变化对我国经济发展产生了怎样深远的影响?
(3)从江南经济变化的原因中,你认为对当地经济发展有何借鉴之处?
请仔细观察以下历史图画和历史地图,结合所学识回答:
(1)图1反映的是汉武帝时期什么重大历史事件?
(2)图2所示的东西方商路指的是什么?这条商路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该历史事件促使西汉政府于公元前60年设置了什么官职?它的设置标志着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①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②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③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④苛政猛于虎也。
请回答:
(1)这些材料是谁的名言?他生活在哪个时期?他创立了什么学派?
(2)战国时孟子的主张和他一样,孟子提出什么观点?后人把他们合称为什么?
根据“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有关的知识,回答以下问题:
(1)指出在“商鞅变法”的六条主要措施中,最不受当时特权阶级奴隶主旧贵族欢迎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2)指出在“北魏孝文帝改革”的措施中,给你留下最深印象的是哪一条措施,并说明理由。
(3)商鞅变法由于触犯了旧贵族的利益,最后惨遭旧贵族的车裂之刑而死,但变法却使秦国富强起来,国力大增,为兼并六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北魏孝文帝改革时也受到了守旧势力的种种阻拦,但孝文帝不顾一切进行改革,有力地促进了北方的民族融合,推动了社会的进步。从这两个事例中,你可以得出哪些启示?
读下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
(1)图中箭头所指的路线是古代哪条交通要道?汉代哪一位人物为此道路的开辟作出了杰出贡献?
(2)根据图示,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条交通线在当时起到了什么作用。
(3)如果你是一位被派往欧洲访问“大秦”的汉朝使臣,根据图示,请你把这条路线用文字描述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