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治十三年,李鸿章奏:“轮船电报之速,瞬息千里;军器机事之精,功力百倍,炮弹所到,无坚不摧,水陆关隘,不足限制,又为数千年来未有之强敌。”为了应对强敌,他采取的措施是
| A.采取出卖国家方式求得和平 | B.开展洋务运动实现富国强兵 |
| C.通过改革政治制度以图自强 | D.通过外交努力来“以夷制夷 |
某报纸曾刊登了这样一则消息:“那时,六大公司统治着德国化学工业市场,它们组成两大集团……此后不久,它又吞并了两大独立的公司。”从生产关系的角度来看,这段材料所反映的本质问题是
| A.化学工业发展迅速 | B.工业生产竞争日趋激烈 |
| C.工业生产结构的变化 | D.工厂的规模不断扩大 |
1851年5月,万国博览会在伦敦开幕,英国女王维多利亚怀着从未有过的骄傲和自信前往水晶官为万国博览会剪彩,女王当时反复使用一个词语,来表达自己的兴奋情绪:荣光、荣光、无尽的荣光。女王的自信和骄傲主要来自于
| A.“日不落帝国”的建立 | B.工业革命的巨大成就 |
| C.君主立宪制的完善 | D.“光荣革命”的成功 |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这样写道:“市场总是在扩大,需求总是在增加,工场手工业再也不能满足这种需求了,于是蒸汽和机器就引起了工业中的革命。”这段话说明工业革命发生的直接原因是
| A.海外市场和原料产地的扩展 | B.蒸汽机的发明 |
| C.工场手工业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市场需求 | D.分工的发展和劳动工具的专门化 |
1493年,哥伦布完成第一次远航以后,带回了他在新大陆采集的被称为“印第安人文明之花”的玉米、甘薯和马铃薯等高产农作物并广泛种植,极大地缓解了饥荒对旧大陆人类生存的威胁。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 A.哥伦布是彻底解决亚欧大陆饥荒问题的有功之臣 |
| B.新航路的开辟密切了美洲和欧洲的经济联系 |
| C.新航路的开辟促进了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 |
| D.新航路的开辟证实了“地圆学说” |
若来唐经商的外国商人在广州有生意上的事情,应该找()
| A.柜坊 | B.市舶使 | C.瓦子 | D.飞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