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列宁在十月》中有这样一个镜头:一个寒冷的冬天,有个农民将家中的余粮挑到集镇上去卖,途中被红军战士遇到,结果粮食被没收。这反映出当时苏俄实行的经济政策是
| 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 B.新经济政策 | C.农业集体化 | D.没收富农经济 |
1911年,伦敦居民约翰可以打电话订购世界上任何产品,也可以投资到地球任何角落的自然资源开发和新的冒险事业中。这一现象的最终形成在根本上得益于
| A.两次工业革命的推动 | B.资本主义世界体系初步形成 |
| C.经济全球化 | D.交通通讯技术的不断进步 |
下图是我国一种经济形态的发展曲线图,下列关于这种经济形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它是一种进步的经济 |
| B.它的发展有力地推动了中国的政治民主化 |
| C.它对新中国的经济恢复与发展起了一定的作用 |
| D.它一度成为中国占主导地位的经济 |
观察下列同新中国外交政策相关的图片,这些图片表明


图1 毛泽东会见斯大林图2 毛泽东会见尼克松图3 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
| A.中国政府始终贯彻同美苏和平共处的政策 |
| B.冷战时期美国和苏联在战略上都需要中国 |
| C.外交政策要根据国际形势的变化不断调整 |
| D.中国政府对外始终奉行不结盟的外交政策 |
下面是1919年某地的几个长工的闲话。他们谁的说法不符合史实
| A.张三:还是人家俄国好,城里人吃、穿、用,国家统一发给,不用自己花钱去买 |
| B.李四:说的也是,听说人家俄国的农民,有自己的地,可我们还要给地主干活 |
| C.刘五:我觉得俄国不好,农民虽然有自己的地,可自己辛辛苦苦打下的余粮都得给国家,不许卖 |
| D.王六:谁说余粮不许卖,听人说人家列宁专门通过了一项法令,鼓励买卖自由 |
汶川灾后重建需要大量资金。我国如需向国际社会寻求长期贷款,应该向下列哪一图示所代表的国际机构提出串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