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
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国王权力受教皇制约 ②新教与旧教斗争激烈
③德意志并未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④教皇是最高的世俗统治者
A.①②![]() |
B.②③ | C.①③ | D.②④ |
苏联最终解体的标志是:
A.戈尔巴乔夫辞去苏联总统职务 |
B.《建立独立国家联合体协议》的签署 |
C.戈尔巴乔夫开始实施政治“多元化” |
D.《苏维埃主权共和国联盟条约》的签订 |
二战后初期,国际关系格局的特点有:
A.美国成为头号军事强国并将其军事力量部署到欧、亚、非、大洋洲等地 |
B.英国有效地加强了殖民地的统治,使其帝国的基础更加稳固 |
C.苏联成为唯一能够同美国相抗衡的经济军事大国 |
D.战后,亚、非、欧出现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 |
“马歇尔计划”实施的最根本的目的在于:
A.帮助欧洲各国恢复经济 |
B.美国借此进行资本输出 |
C.稳定欧洲的资本主义秩序 |
D.以经济手段控制受援国,建立美国的霸权 |
杜鲁门主义的实质是:
A.支持自由国家抵抗外来征服 |
B.稳定希腊、土耳其的社会秩序 |
C.帮助受援国确立资本主义制度,以抵制社会主义 |
D.干涉世界各国内政 |
“二战”后,出现美苏两极格局的根本原因是:
A.美苏意识形态领域的对立 |
B.以欧洲为中心的格局被战争打破 |
C.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 |
D.美苏政治军事力量形成抗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