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图所示,图甲为叶绿体结构与功能示意图,图乙表示一株小麦叶片细胞内C 3相对含量在一天24小时内的变化,请据图分析:
(1)图甲中A、B、C、D分别表示参与光合作用或光合作用生成的物质,则A、B、C、D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在a中发生的过程称为光反应,在a中含有的参与此过程的物质是______________,光合作用全过程中能量转换过程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3)AB段C 3含量较高,其主要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G点C 3含量极少,其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分)实验是生命科学十分重要的发现和论证方法,实验方法的正确与否,直接影响到实验的结果和结论。请根据题意回答有关实验问题。
(1)在“观察植物细胞有丝分裂”实验中,甲、乙、丙三位同学取洋葱根尖后进行了如下操作。(表中“+”表示该步骤正常操作,“—”表示该步骤未操作)
学生 |
步骤 |
||||
解离 |
漂洗 |
染色 |
压片 |
镜检 |
|
甲 |
+ |
— |
+ |
+ |
+ |
乙 |
— |
+ |
+ |
+ |
+ |
丙 |
+ |
+ |
+ |
+ |
+ |
观察其中一个装片,发现根尖各细胞中染色体未着上颜色或着色很浅,无法看清,这个装片最可能由同学制作。染色体染色不理想的主要原因是。实验过程中解离的目的是,其中用到盐酸,盐酸在"观察细胞中DNA和RNA的分布"中也有用到,其作用是 。
(2)下图为人工培养的肝细胞中DNA含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由图分析该细胞的一个细胞周期为小时,请根据此图在答题纸上绘出在一个细胞周期中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随时间的关系坐标图。
(3)用新鲜的菠菜为材料提取叶绿体的色素,但得到的色素滤液的颜色较浅。可能的原因有(写两条) 。
(8分)下图1为细胞的放大图,表示细胞内蛋白质合成及其去向,其中①~⑦表示细胞结构,甲~丁表示结构中的物质。图2表示胰岛素对肌细胞吸收葡萄糖的调节,⑧、⑨表示细胞生理活动,细胞膜上有运输葡萄糖的载体GLUT4。据图回答:
(1)利用磷脂酶处理,功能受到影的细胞器不包括(填序号),遗传物质存在的场所是(填序号)。
(2)结构①中发生的反应是,所生成水分子中H来自。
(3)若图1所示细胞进入衰老状态,则⑤的变化为(至少答两点)。
(4)图2中[⑧]表示 过程,它能调节细胞膜上葡萄糖载体的数量。该作用的完成直接依赖于细胞膜的特点: 。II型糖尿病病人胰岛素水平正常,但靶细胞吸收葡萄糖能力下降,从图2分析,可能的原因是 。
某同学以菠菜的绿叶为材料,制备了完整叶绿体悬浮液。将制备的叶绿体悬浮液均分为两组,一组为实验组,另一组对照组,并仅在实验组中加入了适量磷酸(Pi)。在适宜温度和光照等条件下,用14C标记的14CO2供其进行光合作用,然后追踪检测放射性,结果发现实验组14C标记化合物的量及(CH2O)/C3比值均比对照组明显高。
(1)该实验的目的是___。
(2)实验组14C标记化合物的量及(CH2O)/C3比值均比对照组明显高的原因是
。
(3)以菠菜的绿叶为材料用高倍镜观察叶绿体,制片时应取菠菜叶放入载玻片的水滴中,然后,将装片放在显微镜下进行观察。
(4)分离获得完整叶绿体需要用到的方法是和过滤。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Ⅰ:马铃薯是世界近两亿人民的主要食物。但病毒侵染后导致产量大幅下降,故而培育脱毒或抗毒的马铃薯品种是提高产量的有效方法。
资料Ⅱ: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HCG)是女性怀孕后胎盘滋养层细胞分泌的一种糖蛋白,制备抗HCG单克隆抗体可用于早孕的诊断。
(1)马铃薯茎尖病毒极少甚至无病毒,因此可将马铃薯茎尖培养成脱毒苗。此过程说明植物细胞具有________。
(2)为获得抗病毒的马铃薯植株,往往采用技术,将病毒复制酶基因转移到马铃薯体内,其导入常使用________法,该方法是先将目的基因插入到相应菌Ti质粒的________上,最终进入植物细胞并插入到植物细胞的________上。
(3)制备单克隆抗体过程中要用到_______________技术。
(4)最终筛选获得的杂交瘤细胞的特点是________。
(5)为了更多地生产出人HCG,可将相关的人的基因转入牛受精卵中。有人构思采用胚胎分割技术,获得更多相同的转基因牛,应选择_____________时期的胚胎。
阅读如下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资料Ⅰ:相传,清康熙八年,安徽举子王致和,京考未中,在京城做起了卖豆腐的生意.一天,他发现没卖完的豆腐长了白毛,舍不得丢弃,就将豆腐装入坛内撒盐腌了,再密封起来,秋末开坛意外制成了“闻着臭,吃着香”的腐乳。
资料Ⅱ:19世纪中期,法国的酿造业曾一度遭受毁灭性的打击。在生产过程中出现了葡萄酒变酸、变味的怪事。经研究,法国科学家巴斯德发现,导致生产失败的根源是发酵物中混入了杂菌。
(1)中国的传统发酵技术源远流长,是人类对微生物的利用,其中制作腐乳的微生物主要是,制作果酒的微生物是酵母菌,它是兼性厌氧微生物,在无氧条件下能进行酒精发酵,其反应式为。
(2)在腐乳制作过程中,微生物生长的温度控制在;加盐腌制,盐可以析出豆腐中的水分,同时,盐能。
(3)从资料Ⅱ中看出,是研究和应用微生物的前提。在无菌技术中,对操作者用酒精擦拭双手属于,对金属用具、玻璃器皿、培养基等要进行灭菌,其中,培养基只能用灭菌。
(4)通常在一环境中微生物有多种混合在一起,若要对某种微生物进行纯化,最常用的方法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