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影片《建国大业》热播,一个个动人的场面,一句句经典的台词,一个个熟知的人物让人久久不能平静。电影中出现了毛泽东与蒋介石在一起的画面,当时二人讨论的主要问题
| A.合作抗日 | B.军队国家化 |
| C.和平建国 | D.政治民主化 |
从鸦片战争前后到19世纪90年代,中国思想界的发展历程是
| A.中体西用—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 |
| B.开眼看世界—维新变法—中体西用 |
| C.开眼开世界—追求民主共和—维新变法 |
| D.开眼看世界—中体西用—维新变法 |
历史学家陈旭麓先生在所著的《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一书中指出:“鸦片战争的整个过程里,中国以中世纪的武器、中世纪的政府、中世纪的社会来对付近代化的敌人。战争以严酷的实施暴露了这种差距,促使一批爱国知识分子在比较中思考。”二十世纪初,中国爱国知识分子对此思考的结论是
| A.“夷之长技三:一战舰,二火器,三养兵练兵之法。” |
| B.“国人而欲脱蒙昧时代,……当以科学与人权并重。” |
| C.“中学为体,西学为用。” |
| D.“法者天下之公器,变者天下之公理” |
20世纪初,巴黎、柏林、伦敦的嗜好和说话腔调,传布到了国内最遥远的乡村。根深蒂固的地方文化开始被全国性文化所取代,各国生活方式也愈来愈受到国际消费文化的影响。”促成欧洲发生这种文化变迁的主要媒介是
| A.报纸和广播 | B.铁路与飞机 |
| C.电影和电视 | D.网络和漫画 |
近代西方的一些画家“竭力回避尖锐敏感的社会政治问题,在自己身边的日常生活中追寻光和色的美,寄托自己敏锐的探索精神。”下列作品,能够体现上述思想的是
文学艺术是现实生活的一面镜子。面对世界大战和经济大萧条等社会危机的冲击,人们陷入苦闷、迷惘、虚无之中。由此,西方文艺作品出现了夸张、怪诞的表现手法。下列作品能突出反映这一特点的是
| A.《约翰·克里斯朵夫》 |
| B.《等待戈多》 |
| C.《安娜·卡列尼娜》 |
| D.《巴黎圣母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