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经世致用的思想中,最能体17、18世纪发展潮流的是( )
A.穿衣吃饭,即是人伦物理 | B.严以治吏,宽以养民 |
C.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D.工商皆本 |
历史上出现过许多大国、强国,比如统一六国的大秦帝国,18世纪确立世界霸主地位的英国,19世纪末确立亚洲强国地位的日本和改革开放以来日益强大的中国。他们发展的道路各不相同,但崛起的原因却有惊人的相似之处。他们崛起的共同原因是( )
A.和平崛起 | B.武力掠夺 |
C.民主强国 | D.制度创新 |
有学者指出:“当人们谈及最近几代人中被传入日本等东方国家的西方文明时,我们不是指希腊罗马哲学和人文主义思想,也不是指日本的基督教化,而是指在17世纪后半叶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这里的“开始改变西方面貌的科学、思维模式和文明的所有工具”是指
A.瓦特的改良蒸汽机 |
B.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 |
C.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 |
D.爱因斯坦的相对论 |
史学家陈旭麓指出,19世纪40年代、60年代和90年代是中国社会从古代到近代变革过程中前后相接的三个历史环节。贯穿这三个历史环节的主题是
A.反抗封建专制与建立君主立宪的统一 |
B.批判传统与全面引进西方文化的统一 |
C.发展资本主义与建立民主共和的统一 |
D.反抗西方侵略与学习西方文化的统一 |
“从未有过一个时代对传统观念抱有那样的怀疑态度,对人的理智能力和科学威力抱有那样的信心,对大自然的规律性与一致性抱有那样坚定的信念。”文中所说的这个时代是指
A.殖民扩张时代 | B.文艺复兴时代 |
C.宗教改革时代 | D.启蒙运动时代 |
2011年,德国和法国共同编撰的“讲述欧洲历史的教科书”历时五年终于完成,创造了编撰共同历史教科书的德法模式,即“双方一直磨合到彼此就大部分争议问题达成共识,再开始共同撰写教科书”。编者认为这套书的最终目的,是鼓励学生以批判的眼光看待历史,不会只给一种答案。据此判断,编撰此书体现了
A.价值判断高于史实判断 |
B.对于民族国家身份的认同 |
C.历史共识需要批判思维 |
D.批判思维比历史真实重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