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早在近代初期,西方殖民者就已在非洲建立殖民据点。进入19世纪后,侵占非洲土地的活动加强,但主要在沿海地区。……(19世纪)70年代苏伊士运河的开始通航,西非和南非新的金矿和钻石产地的发现,以及许多经济作物的种植成功,大大提高了非洲在整个世界的政治、经济和战略地位。在这种情况下,资本主义列强掀起了争夺和瓜分非洲的狂潮。
——摘编自刘宗绪《世界近代史》
材料二 到1938年为止,西方列强在非洲的资本输出数额巨大……利用成立的矿业公司、种植园公司和商业公司等垄断了非洲殖民地的采矿、农业、商业和交通运输业,控制其国民经济。……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地的资本输出,不是投资在有利于殖民地经济发展的部门,而是投资于供出口可获暴利的矿业和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农业上。
——摘编自《世界历史十五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870年前后西方列强对非洲殖民侵略的主要变化;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
(2)19世纪晚期,面对西方列强殖民侵略的加强,非洲人民掀起反抗斗争的高潮,试举出其中的两个重大历史事件,并指出其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二,概括西方国家在非洲殖民掠夺的主要特点。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取得独立的非洲国家在发展经济方面面临的主要任务。
阅读材料,并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刚到农村插队的时候,我曾问过偷懒的社员,为什么不好好干活,一位贫农反问道:“有我多少?”很久以后我才明白过来,这就是在公有制中生活的农人的核心计算。
——摘自吴思《隐蔽的秩序》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1958年的总路线是在什么背景下制定的?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大跃进和人民公社化运动是党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中的一次严重失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指出新时期的中国改革是如何逐步推进、不断深化的。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一系列问题
2000年,以京商《北京的商帮》和商战为题材的电视连续剧——《大宅门》热播,自此,中国影视界骤然刮起了一段“商战风”。随后,以晋商为题材的《乔家大院》《白银谷》《龙票》和《走西口》,以微商为题材的《大清微商》《红顶寄人胡雪岩》和《新安家族》。以滇商为题材的《钱王》《茶马古道》《天和局》和《大马帮》,以浙商为题材的《红衣坊》和《十万人家》,以沪商为题材的《望族》等商战剧活跃于荧屏,抢尽风头。
材料一:由于山西人重商、敬商,所以在山西出现了“学而忧则商”、“以学保商”的社会风尚。……清潮嘉庆以后,社会不情,盗贼四出,山西杀虎口是青商赴包头必经之地,但此处盗贼猖獗,有民谣称:“杀虎口,杀虎口,没有钱财难过口,不是丢钱财,就是刀砍头,过了虎口还必抖。”尽管如此,晋商却未因此,而是越去越多,形成“走西口”大潮。……他们以家族宗法与乡里之谊,以会馆地域行业之便,以崇奉关公,讲义气,讲相与,讲邦会来协调人与人,商号与商号之间的关系,进而增强团结,逐渐形成了地方商帮群体。……清代都县富商乔致庸把经商之道排列为:第一是守信,第二是讲义,第三才是取利。
——张玉明、赵书华《明清晋商与经营》
材料二:至臣军项,全赖东南各省关协揍济,而领频仍,转运艰险,多系胡光墉(胡光墉,字雪岩)一手经理,有缺乏,胡光墉必先事筹维,借凑预解,洋款迟到,既筹借华商巨款朴之,臣军待赖光深,人所共见,此次新疆底定。核其功绩,实与前敌将领无昧…….就胡光墉呈极各款,合计银钱来价衣及水陆估计已在二十万内外,而 助陕甘,为数尤多,又厉年指解陕甘各军营应验香丹九及地道药材,凡西北备觅不出者,无不应时而至,总计成巨款。
——左宗 光绪四年三月奏斩
现代商邦已经成为社会的主流阶层,他们往往能够影响甚至决定一个区域经济的高速发展,成为经济社会的主导力量。同时,摆在现代在商人面前的不仅仅是国内的激烈竞争,更要在全球范围内拼搏,坚持做大做强,这就要求新商帮不但要汲取原有区域旧商帮的优秀商业传统,更要把中华商帮的商业精髓融会贯通,“市场不分东西,商人不分南北”,“学天下”进而“赢天下”。
——李勇《论现代新商帮兴起的积极效应》
(1)材料一反映了明清时期我国商业发展有什么新现象?在激烈的竞争中,晋商能够纵横商海的原因有哪些?其成功经营的核心是什么?
(2)从左宗棠的奏斩来看,微商的显著特点是什么?现代商帮的兴起有何积极效应?晋商和微商有哪些处世和经商理念值得现代商帮借鉴?
科技的发展,改变着世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围绕中国古代是否属于专制政体,西方学者曾进行了长期的论战,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虽然我们已经说过中国的政府形式是君主制,……它还在一定程度上是贵族体。……我已做过彻底的调查研究,可以肯定下述情况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皇帝无权封任何人的官或增加对任何人的赐钱,或增大其权力,除非根据某个大臣提出的要求这样做。
——摘编自利玛窦《利玛窦中国札记》
材料二我们的传教士们告诉我们,那个幅员辽阔的中华帝国的政体是可称赞的,它的政体的原则是畏惧、荣誉和品德兼而有之。……是不是我们的传教士们被秩序的外表所迷惑了呢?是不是因为在那里,不断地行使单一的个人意志,使他们受到了感动呢?
——孟德斯鸠(1689-1755年)《论法的精神》
请回答:
(1)利玛窦与孟德斯鸠各自的观点是什么?
(2)就上述材料而言,你认为谁的观点更可信?请结合作者的史料依据及所处的时代背景,阐明你的理由。
(3)据清华大学侯旭东教授研究,“中国专制说”在欧洲萌生,代表的是西方人的中国观,这种观点在近代传入中国,短时间之内便被广泛传播。请结合时代背景,简析“中国专制说”在近代中国广泛传播的原因。
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是近代社会发展的趋势,这一转型的成功离不开对传统的改造和科技的进步。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九世纪的“工业革命”把人类带进现代社会,最近几十年,西方学界已经认识到:这场“工业革命”并不非如一般人想象得那样随着新技术的发明从天而降,而是酝酿了几个世纪的多种条件之凑合。包括商业革命、政治革命、科技革命,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条件,就是“农业革命”。
材料二、发展资本主义的阻力来自三个方面: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在前工业时期,农业既是社会的心脏,又是社会的躯体。所有这三者注定要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材料三、1844-1853年间,俄国每年出口粮食约1150万公石,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下半叶出口以达4700万到8900万公石。在19世纪40年代,美国出口的粮食几乎可忽略不计,但到了19世纪70年代下半叶却向国外出售一亿多公石。
——英国-艾瑞克。霍布斯鲍姆《资本的年代》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英国史实, “商业革命、政治革命” 分别各指什么,它们与“工业革命”有何关系?
(2)欧洲的“农业革命”是以农民的牺牲为代价的。依据材料二并结合史实,分析欧洲“农民本身,农民的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的领导人,以及组织健全的整个传统社会”是如何成为资本主义的牺牲品的。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俄国与美国为什么在19世纪70年代下半叶会出现粮食出口激增现象?(任答3点6分)
国家是历史发展的产物,其演变历程与丰富内涵是历史学习的重要内容。
自古皆封建诸侯,各君其国,卿大夫亦世其官……其后积弊日甚……其势不得不变。
于是先从在下者(平民)起……此已开后世布衣将相之例……秦始皇尽灭六国以开一统之局……下虽无世禄之臣,而上犹是继体之主(最高统治者仍由王族世袭)也。
汉祖以匹夫起事,角群雄而定一尊。其君既起自布衣,其臣亦自多亡命……天之变局,至是始定。
——赵翼《廿二史札记》
美国独立战争和法国大革命被称为“姐妹革命”,美国1787年宪法和法国《人权宣言》是两个重要文献。
清末驻日参赞黄遵宪在《日本国志》中对明治维新时期的日本作了如下描述:“日本迫于外患,廓然更张……百务并修,气象一新,慕效西法,罔遗余力……富强之机转移颇捷,循是不辍,当有可与西国争衡之势。”
《日本国志》1887年成稿后,黄遵宪向李鸿章、张之洞和总理各国事物衙门各送一部,但未引起重视,书稿直至甲午战争之后方才刊行。有人感慨:其书若早流传,可省赔款二万万两白银,康、梁诸人从该书受到启发,光绪帝也曾索要该书。
(1)分析材料,说明“天下变局”是指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由西周至秦汉国家体制发生的变化。
(2)指出这两个文献包含的资产阶级国家建设的基本原则,分析它们在资产阶级国家建设过程中的作用。
(3)简述日本“慕效西法”的经济政策。分析《日本国志》在甲午战争后受到维新派重视的原因。
(4)自20世纪以来,中国在“慕效西法”上经历了什么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