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17 分)
金溪民方仲永,世隶耕。仲永生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父利其然也,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
余闻之也久。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曰:“泯然众人矣。”
王子曰:仲永之通悟,受之天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字
(1)父异焉:_________________ (2)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____________
(3)父利其然也_________________      (4)不能称前时之闻________________
(5)稍稍宾客其父______________ (6)未尝识书具____________________
写出下列句中“之”字用法与其它三项不同的是(     )

A.忽啼求之() B.仲永之通悟()
C.秀才观之() D.余闻之()

下列句子中朗读节奏划分有误的一项是

A.传/一乡秀才/观之 B.借旁近/与之
C.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 D.余闻之也/久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邑人奇之,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
译:                                                                               
(2)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
译:                                                                               
请用一句话归纳这篇短文的中心思想。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河中石兽》。
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下列各组加点词语的意思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其言知之者不好之者
B.非木杮日中不至,则无信
C.湮沙上果得数里外
D.僧募金修乃石性坚

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十余岁 阅:   
不亦乎颠: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尔辈不能究物理。
翻译:   
众服为确论。
翻译:   
下列四图,最接近“老河兵”对“河中石兽”原因分析的是()

文言文阅读(共10分)
【甲段】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谿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乙段】十年春,齐师伐我。公将战。曹刿请见。其乡人曰:“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刿曰:“肉食者鄙,未能远谋。”乃入见。问:“何以战?”公曰:“衣食所安,弗敢专也,必以分人。”对曰:“小惠未徧,民弗从也。”公曰:“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对曰:“小信未孚,神弗福也。”公曰:“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对曰:“忠之属也,可以一战。战则请从。”(《曹刿论战》)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非不深也池:②又何焉间:
下列语句中的“之”,与“七里郭”的“之”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寡助 B.天下顺 C.肉食者谋 D.小大

翻译下列句子。
①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翻译:
②小惠未徧,民弗从也翻译:
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从甲段看,孟子认为“人和”达到极致,君主就能拥有“”(用原文回答)的有利局面;就乙段看,曹刿认为君主只有做到“”(用原文回答),才算得上尽忠职守,战争才有胜算。综合甲乙两段,我们能够得出如下结论:治国者必须(用自己的话回答)才能得天下。

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共8分)
【选段一】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选段二】薛谭学讴于秦青,未穷青之旨,于一日遂辞归。秦青乃饯于郊衢,抚节悲歌,声振林木,响遏行云。薛谭乃谢求反,终身不敢言归。
①薛谭、苏青:传说中的两位歌唱家。②节:古代乐器名,用竹编成,形状像箕,上合下开,可拍打成声,调整音乐的节奏。
下列加点词语的用法与其他选项不同的是()

A.余挐一小舟 B.渔人甚异之 C.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D.薛谭乃谢求反

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⑴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⑵秦青乃饯于郊衢
两选段皆采用了正、侧面描写相结合的手法,或对西湖奇景,或对歌唱家的歌声进行了描绘。请选择其中一选段,予以简要分析。

阅 读
《陋室铭》与《爱莲说》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也作“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3分)
⑴有仙则___________ ⑵谈笑有鸿儒___________ ⑶不不枝_____
翻译下面文言句子。(4分)
A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B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甲、乙两文都采用了的写法,甲文通过为陋室作铭表明自己的抱负和情操,乙文则通过表达自已的节操,两文都写得较含蓄。(2分)
《爱莲说》中写“菊之爱”、“牡丹之爱”有哪些作用?(3分)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对于作者这种交友方式,你有什么看法? (3分)

《论语》十二章(节选)
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②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③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④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⑤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
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1)不亦(2)人不知而不
(3)吾日三吾身(4)不
翻译下列句子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吾日三省吾身”从三个方面反省自己,从中可以看出古代治学的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经过了两千多年,孔子的话仍然闪烁着夺目的光彩。请从中选择一则,谈谈对你的启发。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