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亲 政 篇 (明)王鏊
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君臣相见,止于视朝数刻;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非独沿袭故事,亦其地势使然。何也?国家常朝于奉天门,未尝一日废,可谓勤矣。然堂陛悬绝,威仪赫奕,御史纠仪,鸿胪举不如法,通政司引奏,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上何尝治一事,下何尝进一言哉?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盖周之时有三朝:库门之外为正朝,询谋大臣在焉;路门之外为治朝,日视朝在焉;路门之内为内朝,亦曰燕朝。《玉藻》云:“君日出而视朝,退适路寝①听政。”盖视朝而见群臣,所以正上下之分;听政而适路寝,所以通远近之情。汉制:大司马、左右前后将军、侍中、散骑诸吏为中朝,丞相以下至六百石为外朝。唐皇城之北盖古之外朝也,其北太极门,盖古之正朝也,又北两仪殿,盖古之内朝也。宋时常朝文德殿,侍从以下,五日一员上殿。内殿引见,盖亦有三朝之遗意焉。盖天有三垣,天子象之。正朝,象太极也;外朝,象天市也;内朝,象紫微也。自古然矣。
国朝圣节、冬至、正旦大朝则会奉天殿,即古之正朝也。常日则奉天门,即古之外朝也。而内朝独缺。然非缺也,华盖、谨身、武英等殿,岂非内朝之遗制乎?洪武中如宋濂、刘基,永乐以来如杨士奇、杨荣等,日侍左右,大臣蹇义、夏元吉等,常奏对便殿。于斯时也,岂有壅隔之患哉?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三殿高閟,鲜或窥焉。故上下之情,壅而不通;天下之弊,由是而积。孝宗晚年,深感有慨于斯,屡召大臣于便殿,讲论天下事。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大臣三日或五日一次起居,侍从、台谏各一员上殿轮对;诸司有事咨决,上据所见决之,有难决者,与大臣面议之;不时引见群臣,凡谢恩辞见之类,皆得上殿陈奏。虚心而问之,和颜色而道之,如此,人人得以自尽。陛下虽身居九重,而天下之事灿然毕陈于前。外朝所以正上下之分,内朝所以通远近之情。如此,岂有近时壅隔之弊哉?唐、虞之时,明目达聪,嘉言罔伏,野无遗贤,亦不过是而已。
【注】①路寝:帝王正殿所在。
1.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上特视之,谢恩见辞 特:只是,只不过
B.退适路寝听政 适:恰好
C.方将有为,而民之无禄 禄:福气
D.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恨:遗憾
2.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表明当时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状况的一组是( )
①上下之间,章奏批答相关接,刑名法度相维持而已。
②上特视之,谢恩见辞,惴惴而退。
③愚以为欲上下之交,莫若复古内朝之法。
④而民之无禄,不及睹至治之美,天下至今以为恨矣。
⑤今内朝未复,临御常朝之后,人臣无复进见。
⑥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A.①②⑤ B.①③⑥ C.②④⑥ D.③④⑤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明朝中叶,皇帝不过问政事,君臣互相见面,只在皇上临朝的短时间内。上下之间,只不过靠奏章、批答互相关联,针对这一情况,王鏊写了本文上奏皇帝。
B.文章认为,明朝重大朝会在奉天殿,平日朝奏在奉天门,只是一直以来缺少内朝制度,以致上下之间的意见阻塞不通;天下的弊病,因此积累起来。
C.文章提出,希望大臣常问皇帝起居,侍从等轮流回答咨询,各部门有事不易决断的君臣当面讨论解决,群臣上殿陈奏,都能毫无保留地说出自己的意见。
D.文章引经据史,条理分明,尖锐地指出君臣之间间隔不通的危害,切中时弊;提出恢复内朝亲政的办法,希望借此改变朝廷上下不通气的现状。
4.把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交则泰,不交则否,自古皆然,而不交之弊,未有如近世之甚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此无他,地势悬绝,所谓堂上远于万里,虽欲言无由言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惟陛下远法圣祖,近法孝宗,尽铲近世壅隔之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江天一传
[清]汪琬
江天一,字文石,徽州歙县人。少丧父,事其母及抚弟天表,具有至性。尝语人曰:“士不立品者,必无文章。”前明崇祯间,县令傅岩奇其才,每试辄拔置第一。年三十六,始得补诸生。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雨至,淋漓蛇伏,或张敝盖自蔽。家人且怨且叹,而天一挟书吟诵自若也。
天一虽以文士知名,而深沉多智,尤为同郡金佥事公声所知①。当是时,徽人多盗,天一方佐佥事公,用军法团结乡人子弟,为守御计。而会张献忠破武昌,总兵官左良玉东遁,麾下狼兵②哗于途,所过焚掠。将抵徽,徽人震恐,佥事公谋往拒之,以委天一。天一腰刀帓首,黑夜跨马,率壮士驰数十里,与狼兵鏖战祁门,斩首大半,悉夺其马牛器械,徽赖以安。
顺治二年,夏五月,江南已破,州县望风内附,而徽人犹为明拒守。六月,唐藩自立③于福州,闻天一名,授监纪推官。先是,天一言于佥事公曰:“徽为形胜之地,诸县皆有阻隘可恃,而绩谿一面当孔道,其地独平迆,是宜筑关于此,多用兵据之,以与他县相犄角。”遂筑丛山关。已而清师攻绩谿,天一日夜援兵登陴,不少怠。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而别从新岭入,守岭者先溃,城遂陷。
大帅购天一甚急。天一知事不可为,遽归,嘱其母于天表,出门大呼:“我江天一也!”遂被执。有知天一者,欲释之。天一曰:“若以我畏死邪?我不死,祸且族矣。”遇佥事公于营门,公目之曰:“文石!女有老母在,不可死!”笑谢曰:“焉有与人共事而逃其难者乎?公幸勿为吾母虑也。”至江宁,总督者欲不问,天一昂首曰:“我为若计,若不如杀我;我不死,必复起兵!”遂牵诣通济门。既至,大呼高皇帝者三,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观者无不叹息泣下。越数日,天表往收其尸,瘗之。(选自《古文鉴赏辞典》有删改)
[注]①金佥事公声:金声字正希,崇祯进士,后授御史,山东佥事,皆未就。后组织义军抗清,兵败被俘,不屈而死。②狼兵:明代以广西狼人组成的军队。狼人指明清时分布于广西一带的壮族。③唐藩自立:指明藩王唐王朱聿键在福州称帝一事。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县令傅岩奇其才奇:对……感到奇异 |
B.间出逆战,所杀伤略相当间:参与 |
C.于是清师以少骑缀天一于绩溪缀:牵制 |
D.大帅购天一甚急购:悬赏捉拿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①麾下狼兵哗于途②从径道亡,归壁于赵 |
B.①以与他县相犄角②赵亦盛设兵以待秦 |
C.①我不死,祸且族矣②臣死且不避 |
D.①南向再拜讫,坐而受刑②觉今是而昨非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江天一很有才华,而且重视品德修养,曾说“一个读书人,不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行,就必然没有好文章”。面对贫寒的家境,家人既怨且叹,而江天一却不以为意。 |
B.同郡佥事金声非常赏识江天一,把抵御哗变“狼兵”一事交给他,江天一率领勇士奔跑了几十里,与哗变的“狼兵”展开激战,徽州城得以平安。 |
C.江天一被清兵俘获后,有人想放掉他,他说“我不死,祸且族矣”,表现了牺牲自己保全族人的品德;总督本不想问罪,但他义愤填膺,大声痛斥,最后坦然赴死。 |
D.本文中心明确,选材严谨,无论写江天一的贫而好学、深沉多智,还是写他的英勇抗清、大义凛然,都围绕江天一优秀的道德品质或崇高的民族气节来写。 |
翻译。
(1)家贫屋败,躬畚土筑垣以居。覆瓦不完,盛暑则暴酷日中。
(2)举世誉之而不加劝,举世非之而不加沮。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昔赵文王喜剑,剑士夹门而客三千余人,日夜相击于前,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太子悝患之,募左右曰:“孰能说王之意止剑士者,赐之千金。”左右曰:“庄子当能。”
太子乃使人以千金奉庄子。庄子弗受,与使者俱往,见太子曰: “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使臣上说大王而逆王意,下不当太子,则身刑而死,周尚安所事金乎?使臣上说大王,下当太子,赵国何求而不得也!”太子曰:“然。吾王所见,唯剑士也。”庄子曰:“诺。周善为剑。”太子曰:“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事必大逆。”庄子曰:“请治剑服。”治剑服三日,乃见太子。太子乃与见王。
庄子入殿门不趋,见王不拜。王曰:“子欲何以教寡人。”曰:“臣闻大王喜剑,故以剑见王。”王曰:“子之剑何能禁制?”曰:“臣之剑,十步一人,千里不留行。”王大悦之,曰:“天下无敌矣!”庄子曰:“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愿得试之。”王曰:“夫子休,就舍待命。令设戏请夫子。”
王乃校剑士七日,死伤者六十余人,得五六人,使奉剑于殿下,乃召庄子。王曰:“今日试使士敦剑。”庄子曰:“望之久矣。”王曰:“夫子所御杖,长短何如?”曰:“臣之所奉皆可。然臣有三剑,唯王所用,请先言而后试。”高
王曰:“愿闻三剑。”曰:“有天子剑,有诸侯剑,有庶人剑。”王曰:“天子之剑何如?”曰:“天子之剑,以燕谿石城为锋,齐岱为锷;包以四夷,裹以四时;制以五行,论以刑德;上决浮云,下绝地纪。此剑一用,匡诸侯,天下服矣。”文王芒然自失,曰:“诸侯之剑何如?”曰:诸侯之剑,以知勇士为锋,以清廉士为锷;上法圆天以顺三光,下法方地以顺四时,中和民意以安四乡。此剑一用,四封之内,无不宾服而听从君命者矣。”王曰:“庶人之剑何如?”曰:“庶人之剑,蓬头突鬓垂冠,瞋目而语难。相击于前,上斩颈领,下决肝肺,无异于斗鸡,一旦命已绝矣,无所用于国事。今大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之剑,臣窃为大王薄之。”
王乃牵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环之。庄子曰:“大王安坐定气,剑事已毕奏矣。”于是文王不出宫三月,剑士皆服毙自处也。(《庄子•说剑》,有删节)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如是三年,国衰,诸侯谋之。谋:为……谋划。 |
B.请治剑服。治:备办。 |
C.庄子入殿门不趋。趋:小步快走。 |
D.王乃校剑士七日。校:使……较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河内凶,则移其民于河东日夜相击于前 |
B.胡为乎遑遑欲何之死伤者岁百余人,好之不厌 |
C.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今夫子必儒服而见王 |
D.失其所与,不知太子乃与见王 |
下列对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庄子剑术高超,能做到不出十步击杀一人,奔走千里锐不可当,因此赵文王称之为“天下无敌”。 |
B.庄子采用比喻、夸张、对比等方法迂回巧妙地劝谏赵文王。 |
C.庄子说,剑有天子剑、诸侯剑、庶人剑三种,委婉地指出赵文王所好实际是天子之剑,而不是庶人之剑。 |
D.《说剑》这篇文章,主旨是劝说赵文王不要争斗,反映了庄子清静无为的思想。 |
把上面文言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闻太子所欲用周者,欲绝王之喜好也。
(2)赵国何求而不得也!
(3)夫子休,就舍待命。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李忠字仲都,东莱黄人也。父为高密都尉。忠元始中以父任为郎,署中数十人,而忠独以好礼修整称。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
更始立,使使者行郡国,即拜忠都尉官。忠遂与任光同奉世祖,以为右大将军,封武固侯。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因从攻下属县。至苦陉,世祖会诸将,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即以所乘大骊马及绣被衣物赐之。
进围钜鹿,未下,王郎遣将攻信都,信都大姓马宠等开城内之,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而令亲属招呼忠。时宠弟从忠为校尉,忠实时召见,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诸将皆惊曰:“家属在人手中,杀其弟,何猛也!”忠曰:“若纵贼不诛,则二心也。”世祖闻而美之,谓忠曰:“今吾兵已成矣,将军可归救老母妻子,宜自募吏民能得家属者,赐钱千万,来从我取。”忠曰:“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世祖乃使任光将兵救信都,光兵于道散降王郎,无功而还。会更始遣将攻破信都,忠家属得全。
世祖因使忠还,行太守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及任光归郡,忠乃还复为都尉。建武二年,更封中水侯,食邑三千户。其年,征拜五官中郎将,从平庞萌、董宪等。
六年,迁丹阳太守。是时海内新定,南方海滨江淮,多拥兵据土。忠到郡,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旬月皆平。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十四年,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迁豫章太守。病去官,征诣京师。十九年,卒。
(选自《后汉书·卷二十一》)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时世祖自解所佩绶以带忠带:带领 |
B.收太守宗广及忠母妻收:拘押 |
C.行太守事行:代理 |
D.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课:政绩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直接表明李忠忠诚和任官有为的一组是()
A.王莽时为新博属长,都中咸敬信之收郡中大姓附邯郸者,诛杀数百人 |
B.问所得财物,唯忠独无所掠招怀降附,其不服者悉诛之 |
C.责数以背恩反城,因格杀之忠以丹阳越俗不好学,嫁娶礼仪,衰于中国 |
D.蒙明公大恩,思得暛命,诚不敢内顾宗亲垦田增多,三岁闲流民占著者五万余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因为李忠以喜爱礼仪行为严肃著称。王莽时做新博属长,郡中都尊敬信任他。更始帝登位,派使者巡行郡国,就地拜任李忠为都尉官 |
B.信都之乱发生时,马宠的弟弟跟随李忠做校尉,李忠立即召见他,拿背弃恩义据城反叛来责怪他,接着杀死了他,目的是以此震慑对方。王郎和马宠确实有所畏惧,一直没敢杀害李忠的亲人。 |
C.世祖听到李忠的话后称赞他,对李忠说:“现在我们的部队已经平定了,你可以回去营救母亲妻子儿女,你可以自己招募官吏百姓中能够救你家属的人,赐给钱一千万,来向我取。” |
D.世祖让李忠回去救家属,李忠没有回去。世祖只好派任光率部救信都,可是任光的士兵在路上或逃散或投降王郎,结果无功而返。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世祖曰:“我欲特赐李忠,诸卿得无望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乃为起学校,习礼容,春秋乡饮,选用明经,郡中向慕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陈骞,临淮东阳人也。骞沈厚有智谋。初,骞父矫为尚书令,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矫忧惧,以问骞。骞曰:“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过不作公耳。”后帝意果释。
起家尚书郎,迁中山、安平太守,并著称绩。征为相国司马、长史、御吏中丞,迁尚书,封安国亭侯。蜀贼寇陇右,以尚书持节行征蜀将军,破贼而还。会诸葛诞之乱,复以尚书行安东将军。寿春平,拜使持节、都督淮北诸军事、安东将军,进爵广陵侯。转都督豫州诸军事、豫州刺史,持节、将军如故。又转都督江南诸军事,徙都督荆州诸军事、征南大将军,封郯侯。武帝受禅,以佐命之勋,进车骑将军,封高平郡公,迁侍中、大将军,出为都督扬州诸军事,余如故,假黄钺。攻拔吴枳里城,破涂中屯戍。
咸宁初,迁太尉,转大司马。骞因入朝,言于帝曰:“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愿陛下详之。”时弘为扬州刺史,不承顺骞命。帝以为不协相构,于是征弘,既至,寻复以为凉州刺史。骞窃叹息,以为必败。二人后果失羌戎之和,皆被寇丧没,征讨连岁,仅而得定,帝乃悔之。
骞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与贾充、石苞、裴秀等俱为心膂,而骞智度过之,充等亦自以为不及也。累处方任,为士庶所怀。既位极人臣,年逾致仕,思欲退身。咸宁三年,求入朝,因乞骸骨(大司马、宰相)。赐衮冕之服,诏曰:“骞元勋旧德,统乂东夏,方弘远绩,以一吴会,而所苦未除,每表恳切,重劳以方事。今听留京城,以前太尉府为大司马府,增置祭酒二人,帐下司马、官骑、大车、鼓吹皆如前,亲兵百人,厨田十顷,厨园五十亩,厨士十人,器物经用皆留给焉。又给乘舆辇,出入殿中加鼓吹,如汉萧何故事。”骞累称疾辞位,诏曰:“骞履德论道,朕所谘询。方赖谋猷,以弘庶绩,宜时视事。可遣散骑常侍谕意。”骞辄归第,诏又遣侍中敦谕还府。遂固请,许之,位同保傅,在三司之上,赐以几杖,不朝,安车驷马,以高平公还第。帝以其勋旧耆老,礼之甚重。又以骞有疾,听乘舆上殿。
元康二年薨,年八十一,加以衮敛,赠太傅,谥曰武。及葬,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礼依大司马石苞故事。(选自《晋书·列传第五》,有删节)下列对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侍中刘晔见幸于魏明帝,谮矫专权谮:诬陷 |
B.复以尚书行安东将军行:兼任 |
C.今听留京城听:听说 |
D.骞辄归第,诏又遣侍中敦谕还府第:家宅 |
下列各组句子中,分别具体表明陈骞“沈厚有智谋”和“并著称绩”的一组是()
A.主上明圣,大人大臣,今若不合意,不过不作公耳骞少有度量,含垢匿瑕,所在有绩() |
B.胡烈、牵弘皆勇而无谋,强于自用,非绥边之材,将为国耻蜀贼寇陇右,以尚书持节行征蜀将军,破贼而还 |
C.骞窃叹息,以为必败帝于大司马门临丧,望柩流涕 |
D.既位极人臣,年逾致仕,思欲退身攻拔吴枳里城,破涂中屯戍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武帝接受禅让,陈骞以辅佐天命的功勋,升为车骑将军,封为高平郡公,升为侍中、大将军,出任都督扬州诸军事,其余官职依旧,假黄钺。 |
B.咸宁三年,请求入朝,于是乞求准许退休,不再担任位极人臣的宰相职务。皇帝赐他衮冕之服,直接答应了他的请求,还改建太尉府,让他留住在京城。 |
C.皇帝为了表彰陈骞的功勋,赏赐很多,又给乘舆车,出入宫殿加鼓吹,如同汉代萧何的事例。 |
D.退休之后,官位如同保傅,在三司之上,赐给他几案和手杖,不必上朝,安车驷马,以高平公的身份回家。皇帝因为他功勋大年龄高,对他很礼敬。又因为陈骞有病,听任他乘轿上殿。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时弘为扬州刺史,不承顺骞命。帝以为不协相构,于是征弘,既至,寻复以为凉州刺史。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骞履德论道,朕所谘询。方赖谋猷,以弘庶绩,宜时视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下题:
新建预备仓记
(明)王阳明
仓廪以储国用,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故三代之时,上之人不必其尽输之官府,下之人不必其尽藏于私室。后世若常平、义仓①,盖犹有所以为民者,而先王之意亦既衰矣。及其大敝,而仓廪之蓄遂邈然与民无复相关。其遇凶荒水旱,民饿莩相枕藉,苟上无赈贷之令,虽良有司亦坐守键闭②,不敢发升合以拯其下;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无以事其刃为也。呜呼,仓廪之设,岂固如是也哉!
绍兴之仓目如坻,大有之属凡三四区,中所积亦不下数十万。然而民之饥馁,稍不稔即无免焉。岁癸亥春,融风日作,星火宵陨。太守佟公曰:“是旱征也,不可以无备。”既命民间积谷谨藏,则复鸠工度地,得旧太积库地于郡治之东,而建以为预备仓。于是四月不雨;至于八月,农工大坏,比室罄悬。民陆走数百里,转嘉、湖之粟以自疗。市火间作,贸迁无所居。公帅僚吏遍祷于山川社稷,乃八月己酉,大雨浃旬,禾槁复颖。民始有十一之望,渐用苏息。
公曰:“呜呼!予所建,今兹之旱虽诚无补,于后患其将有裨。”乃益遂厥营。九月丁卯工毕。凡为廪三面,廿有六楹,约受谷十万几千斛。前为厅事,以司出纳;而以其无事时,则凡宾客、部使之往来而无所寓者,又皆可以馆之于是。极南阻民居,限以高垣;东折为门,出之大衢。并门为屋廿有八楹,自南亘北,以居商旅之贸迁者,而月取其值,以实廪粟;又于其间区画而综理之。盖积三岁而可以有一年之备矣。
二守钱君谓其僚曰:“公之是举,其惠于民岂有穷乎!夫后之民食公之德而弗知其所自,是吾侪无以赞公于今日,而又以泯其绩于后也。”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某曰:“唯唯。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未患而预防,先事之知也;已患而不怠,临事之勇也;创今以图后,敷德之诚也。行一事而四善备焉,是而可以无纪也乎?某虽不文也,愿以执笔而从事。”
【注】①常平、义仓:仓库名。②键闭:紧锁。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民之不给亦于是乎取给:充足 |
B.稍不稔即无免焉稔:庄稼成熟 |
C.则复鸠工度地鸠:召集 |
D.于是相率来属某以记属:隶属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不敢发升合以拯其下具以沛公言报项王 |
B.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
C.于后患其将有裨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 |
D.后之民食公之德而弗知其所自蟹六跪而二螯 |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太守佟公“惠于民”的一组是
①后世若常平、义仓,盖犹有所以为民者②命民间积谷谨藏
③鸠工度地,得旧太积库地于郡治之东,而建以为预备仓④公帅僚吏遍祷于山川社稷
⑤月取其值,以实廪粟⑥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
A.①④⑤ | B.①③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认为粮仓虽然是用来储存国家公粮的,但百姓遇到饥荒从这里取食也是理所应当的。 |
B.太守佟公通过观看天象而预测天将大旱,并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表明他有谋虑深远的智慧。 |
C.佟公在预备仓的前面建有厅堂,无事的时候供宾客及上级派来出差的人居住,房租用来购买粮食,藏入仓库。 |
D.作者认为佟知府做了修建预备仓这一件事,同时具有仁、智、勇、诚四种美德,这样的事应该加以记述。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民之视其官廪如仇人之垒,无以事其刃为也。
译文:
(2)予所建,今兹之旱虽诚无补,于后患其将有裨。
译文:
(3)夫悯灾而恤患,庇民之仁也;未患而预防,先事之知也。
译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