材料一 我国居民消费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46.89%,而发达国家为70%以上,但目前消费市场低迷,而储蓄总体却持续增长,我国居民的消费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一个关键因素。当前影响人们的消费行为,妨碍启动消费的因素之一就是,我国现在虽然告别了短缺经济,但属于低水平的结构性过剩,消费者反映用不着的商品满街都是,要想买的商品不是买不到,就是买不起。
材料二 “扩大国内需求,最大潜力在农村;实现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基础支撑是农业;保障和改善民生,重点难点在农民。”据国家统计局测算,农村人口每增加1元的消费支出,将对整个国民经济带来2元的消费需求;农村人口对一种家电产品的普及多增加1个百分点,就可增加238万台(件)消费需求。截至2010年6月20日,家电下乡共计销售6 819万台(件),补贴汽车298万辆、摩托车795万辆,已发放补贴资金307亿元。从一年多全国实施效果看来,充分发挥了改善民生、拉动消费带动生产,促进内外需协调发展的作用,有上亿户农民受益,极大改善了农民生产生活条件。
根据上述材料,回答:
(1)结合材料一简述生产与消费的辩证关系。(6分)
(2)结合材料二分析“家电下乡”的现实经济意义。(4分)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十二五规划提出“要让人民生活的更加幸福,更有尊严。”全国两会开幕前夕,温家宝总理与网友在线交流,回答的第一个问题是“幸福的标准是什么?”温总理说“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材料二在今年召开的两会上,“幸福”成为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高频词。政府不能决定幸福程度,但能够创造幸福环境。广东提出“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建设幸福广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据此有人认为,当前增强广东人的幸福感最根本的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
材料三作为服务于“平安广东”和“幸福广东”的有力保障,广东省委十届十一次全会上,在全国率先提出2012年要组织开展以“打击欺行霸市、打击制假售假、打击商业贿赂,建设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市场监管体系”为内涵的“三打两建”、建设幸福广东的活动。 “三打两建”作为保障“加快转型升级,建设幸福广东”核心任务,是确保广大企业加快发展、平稳度过当前经济难关,确保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实现可持续发展创造良好环境提供保障。结合材料一,用财政的作用说明政府部门如何让人们生活得舒心、安心、放心,对未来有信心。
有人认为,当前增强广东人的幸福感最根本的是理顺收入分配关系。结合材料二,用经济知识评价此观点。
结合材料三,运用政治生活知识分析广东省政府为人们创造幸福环境的依据。
阅读以下材料,关注社会热点
材料一 2012年2月国务院同意发布新修订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部署加强大气污染综合防治重点工作。新标准增设了PM2.5平均浓度限值和臭氧8小时平均浓度限值,污染物控制项目实现与国际标准“低轨”相接。我们知道空气很轻,被污染的空气很重,治理空气污染的经济负担更是重上加重。减少空气治理的经济压力,改善和提高空气质量,需要企业和个人不断努力,控制PM2.5将不再是问题。
材料二在邓小平南方谈话20周年之际,《人民日报》发表题为《宁要微词,不要危机》的评论员文章,指出:改革有风险,但不改革党和国家就会有危险。宁要“不完美”的改革,不要不改革的危机。改革是“摸着石头过河”,这“石头”,就是民意,就是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民意是决定改革方向的基点,改革的需求来自民意,改革的方案征求民意,改革的实施纳入民意,改革的成效民意检验。根据材料一,用企业的相关知识,说明企业不断努力,控制PM2.5将不再是问题。
结合材料二,从政治生活角度谈谈中国共产党如何在深化改革中更好地体现民意?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时下,一些人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等传统美德缺敬少行;对琴棋书画等文化瑰宝及清明、端午等民情风俗不感兴趣,却盲目沉溺于美国大片、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文化习俗,津津乐道于占卜算命、烧香祈福和帝王文化。
材料二文化产业是文化与经济相互交融的集中体现。我国文化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做的贡献远远低于发达国家,美国文化产业占整个GDP的25%,英国达到11%,而我国只占到2.6%。
材料三 2011年11月,中国残疾人艺术团赴缅甸慈善义演。演出在如梦如幻的芭蕾手语诗《我的梦》中拉开序曲,聋人舞蹈《千手观音》、缅文歌曲《外外赛赛》、京剧《三岔口》及合唱《天下一家》……演出在乐观的手语诗《生命永恒》中圆满结束。中国残疾人艺术家们,以震撼心灵的表演、自强不息的精神和不向困难屈服的尊严,诠释了生命的伟大、顽强和美好,展现了中国的开放和残疾人艺术家们的国际视野,深深征服了缅甸观众。指出材料一反映了我国文化领域存在着哪些突出问题?
阅读分析材料一、二,运用文化生活相关知识,说明我国为什么要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结合材料三,运用创新意识哲学知识,说明文化单位如何推出更好更多的文化产品?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2012年雨季的到来,让我国不少城市陷入“水城”的窘境。造成内涝
的主要原因,首先是城市整体规划不够科学,没有长远科学的预期判断;其次,我国城
市普遍存在排水系统建设滞后问题,城市在迅速地大规模发展,但却没有能够与之相适
应的排水系统;再次,地下系统的建设看不到形象,对城市外观的改变没有贡献,无法
引起足够的重视;最后,排水系统难盈利,缺投资。
材料二在解决内涝方面,不少国家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日本的雨水调蓄设施主要由湿地、跑步道、草坪广场和游戏广场等雨水可渗入的设施组成。在枯水期,可以供人们娱乐休闲。在丰水期,游戏广场、草坪广场作为雨水调蓄渗透塘进行蓄水,暴雨过后储蓄的雨水下渗,在削减洪峰流量的同时补充地下水源。德国推广的“洼地—渗渠系统”,是包括各个就地设置的洼地、渗渠等组成的设施。这些设施与带有孔洞的排水管道连接,形成一个分散的雨水处理系统。通过雨水在低洼草地中短期储存和在渗渠中的长期储存,保证尽可能多的雨水得以下渗,不仅大大减少了雨洪暴雨径流,同时由于及时补充了地下水,可以防止地面沉降,从而使城市水文生态系统形成良性循环。有人认为,解决内涝问题,政府应该承担全部责任,你赞同这种观点吗?请运用政治生活的知识说明理由。
结合材料一,从经济生活角度为破解我国城市内涝难题提出合理化建议。
材料二中,日本和德国治理内涝的经验为我国治理城市内涝提供了哪些辩证法启示?
现代社会,网络已经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当前青少年网瘾问题已引起社会高度关注。有专家认为:“有目的地接触网络,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放松,获得快乐,是孩子的权利。网络存在于现代社会,教会孩子们如何选择,用何种标准选择才是最重要的教育方式。”
材料二 伴随着中国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问政”应运而生。从政府网站开通,到地方领导留言板、“民生博客”的设立,“网络发言人”的诞生,各地政府借助新兴传播手段,关注、回应舆情民意更为积极,更为规范。阅读材料一,从政府职能角度,谈谈政府应如何使青少年在虚拟世界中得以放松,获得快乐。(6分)
结合材料二,谈谈政府还可以如何利用网络行使权力,为民服务。(8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