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美苏关系的变化对世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美苏冷战虽已离我们远去,但我们无法否认它在国际关系史中的重要地位。美苏冷战是在对抗与缓和的交替中进行的,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
——《冷战风云》世界知识出版社
材料二有一种观点认为,“苏联的极权主义、共产主义意识形态的扩展以及斯大林的偏执狂是冷战产生的根源,美国是为了对付苏联威胁才不得不做出必要的反应而采取遏制政策的。”
材料三 1947年,苏联在参加马歇尔计划的讨论时,指责该计划使“欧洲各国必将落入被监督国家的地位”,因而拒绝接受。1991年,苏联领导人却公开呼吁美国等西方国家对苏联实施“新的马歇尔计划”,甚至连国内的经济改革和发展计划也邀请美国等国家帮助制定。
(1)美苏两国“在欧洲是真正意义上的冷战,而在亚洲则充满了火药味”的具体表现有哪些?
(2)你认为同意材料二中的观点正确吗?说明你的理由。
(3)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苏联发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有哪些?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历史分期是通过划分历史时期研究史学的一种方法,旨在揭示不同历史时期或阶段之间的质的差别,从中发现历史发展的特点及规律。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关于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分期,是确定中国近代史学科对象的重要问题。新中国成立以后,胡绳发表文章将其限定在1840—1919年之间。此后,中国史学界出现了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的明确分界,分界线就是1919年发生的五四运动。但范文澜等学者提出,按照社会性质,中国近代史应该包含1840—1949年的整个时期。
——据张海鹏《中国近代史和中国现代史分期应以1949年为界》
问题:
(1)如果以“五四运动”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的中国革命有何“质的差别”?简要说明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2)如果以1949年新中国成立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这两个历史时期中国社会性质有何差别?
(3)台湾史学界多数人主张把1911年的辛亥革命作为中国近代史和现代史的分界线,简要分析其原因。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王采上古帝位号,曰皇帝,皇帝之命为制,令为诏,天子自称为朕。天下之事无小大,皆决于上,丞相及大臣皆受成事,倚办于上……。
伯利克里说:“我们的制度是别人的典范,它之所以被称为民主政治,因为权力不掌握在少数人手里,而是由全体人民掌握。”
材料二 英国革命的最大成果,是它在现代民主政策创新实验方面的最大成就,是创造了一种全新的政策----君主立宪制,并以此淘汰了已称为社会发展桎梏的绝对君主制。新体制也还是13世纪以来英国政府的传统形式,但其实质内容已发生了根本的变化。
总的来说,美国的民主之所以能够做到“原则民主”与“程序民主”并重,主要就是因为它生产于英法政治文化民主精华的综合。
材料三 长期的分裂局面使得德意志民族无法作为整体来追求国家现代化,因此远远落在英、法等国后面。1870年后,旧的容克地主贵族通过对外战争实现国家统一,并掌握了现代化领导权,在随后短短30年间,德国完成了经济起飞,在工业生产方面甚至超过英、法。不过,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给德意志民族带来无穷灾难。
——以上材料均选自钱乘旦《各国现代化模式的比较》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况东西方政治制度各自的特点。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理解美国新政体既保留了“传统形式”,又有“根本性的变化”的表现。怎样理解美国民主是“产生于对英法政治文化民主性精华的综合”。
(3)材料三中“现代化领导力量的‘错位’”指什么?这种“错位”给德国带来怎样的影响?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958年,“放开肚皮吃饭,鼓足干劲生产”,“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不怕做不到,就怕想不到。”“以钢为纲,带动一切”“超英赶美平常事。”成为一时间传遍大江南北的著名口号。
材料二到1979年,集体农业活动的组织方面正发生一场意义更为深刻的变化。在中国最贫困的省份,特别是安徽,中国领导阶层开始了叫“生产责任制”的某些尝试。责任进一步下放到家庭中。到1983年底,甚至这些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私人和集体之间划分收入已没有什么意义,因为几乎全部农业生产都是以家庭为基础的。
——《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下
材料三 1979年,那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神话般地崛起座座城,奇迹般聚起座座金山……1992年,又是一个春天,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天地间荡起滚滚春潮,征途上扬起浩浩风帆……
――《春天的故事》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的口号反映出当时我国的经济建设中出现了哪些失误?造成了怎样的严重后果?1960年,党和国家是如何进行纠正的?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农村改革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农村经济体制的重大变革产生了怎样的作用?
(3)依据材料三,回答我国第一批 “崛起”的“座座城”具体指哪些城市?1992年“有一位老人,在中国的南海边写下诗篇”指的是什么历史事件?
(4)1992年10月,中国共产党召开了一次重要会议,并且在这会议上明确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新目标。请说出这次会议的名称及此次会议上提出的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分别是什么。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甲午战后,有些爱国人士发出了“实业救国”的呼声。同时,有人指责既已允许外国人在华投资设厂,如果再对本国民间投资设厂限制过严,也于理不合。因此,清政府只好放松限制,允许民间设厂,但并没有可靠的法律保护。
——转引自李侃等编《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 1914年“一战”爆发。西方列强忙于战争,中国市场进口棉纱减少,还纷纷向中国大量订购面粉,荣氏企业便大力扩充规模……荣氏企业在每个袋装面粉中塞入一个铜板,以博取顾客的中彩心理,引发了大家竞相购买……机制面粉价廉物美,并毫无毒素,很快便在面粉业立足、发展起来。
材料三解放前夕,荣德生坚决反对家人将申新三厂迁往台湾的主张,并协同工人一道制止搬迁行动。荣氏家族企业为新中国工业发展做出了贡献。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分析清政府实行的政策发生变化的原因。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荣氏企业得以发展的主要因素。
(3)根据材料三,指出到1956年,荣氏家族企业发生了什么变化?为促成这种变化,中国共产党的政策有何创新?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