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观察下列图片,阅读材料:
材料一:读下列图片信息
图1:鸦片战争前中国农村家庭纺织业     图2:19世纪后期经营洋布的商铺
   
材料二:19世纪六七十年代至20世纪初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工业简况表
 
(1)读材料一回答:图1反映了中国传统经济的何种特征?图2反映的现象对图1中的经济结构有何影响?
(2)读材料二,分析1895——1900年和1912年——1919年两个时期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主要内部原因。
(3)1937——1945年影响民族资本主义发展的阻碍因素有哪些?

科目 历史   题型 综合题   难度 较易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阅读下列材料:
某中学历史小组以“传统文化与新文化”为主题进行探究性学习,同学们搜集了很多相关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儒家提倡的人生道路。请把与“修身”“齐家”相对应的儒家名言的序号填在括号内。
“修身”()“齐家”()
①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供养、赡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②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③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④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⑤见贤而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⑥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2)请你帮助他们完成下列表格。

社会思潮
对传统文化的态度
主要原因
洋务思潮
视其为正统
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两次鸦片战争失败的刺激
维新思潮


新文化运动


(3)在探究过程中,同学们针对如何建设新文化出现两种不同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传统文化为基础”;另一种观点认为新文化“应以现代西方文明为基础”。你认为应该如何建设新文化?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1933年《东方杂志》开展了“新年的梦想”征文活动,活动征文反映了当时中国思想领域的动向。
材料一“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来源统计表(共142篇)

材料二“新年的梦想”专栏文章名人梦想录(部分)

人物
梦想
郁达夫
将来的中国,可以没有阶级,没有争夺,没有物质的压迫,人人都没有、而且可以不要“私有财产”。
林语堂
“我不做梦,希望民治实现,人民可以执行选举、复决、罢免之权,只希望人民之财产生命不致随时被剥夺。”“我不做梦,希望人民有集会结社权,只希望临时开会抗日不被军警干涉。”
章乃器
中国将来的革命,必然是一个向整个的上层阶级进攻的左倾的革命。那个革命的目标,不单是要推翻帝国主义,而且同时要推翻帝国主义的虎伥。
李宗武
希望“中国的军人不要只能内战,不能抗外。军事当局不要只知剿共,不知御侮。……希望能杀尽一切贪官污吏。……中国民众能监督政府,使政府不为少数军阀所私。使政府为民众全体的政府。”
周谷城
我梦想中的未来中国首要之件便是:人人能有机会坐在抽水马桶上大便。
宋云彬
未来的中国将有一场大火,毁灭旧社会的一切,重新建设起一个没有人对人的仇恨、阶级对阶级的剥削的社会。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分析这些征文的来源有何特点?(2分)
(2)根据材料二,有哪些作者表达了社会主义的梦想?(2分)结合国际国内背景,分析这一时期知识分子向往社会主义的原因?(4分)
(3)根据材料二,概述当时知识分子提出了哪些近代化梦想?(4分)

中日两国一衣带水,在历史上既有友好往来,也有冲突与战争,我们应以史为鉴。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图5:1972年,周恩来总理与田中角荣在中日建交的宴会上祝酒


(1)图1、图2提供了什么历史信息?
(2)概括说明图3反映的历史事件中国产生的影响。
(3)图4是1945年8月16日《大公报》的头版头条:日本投降矣!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中国抗战胜利的主要原因和次要原因。
(4)综合以上5幅图片所蕴涵的历史信息,概括历史上中日关系发展的特点。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中国缺少的东西固然很多,但是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一件是独立,一件是民主。这两件东西少了一件,中国的事情就办不好。一面少了两件,另一面却多了两件。多了两件是什么东西呢?一件是帝国主义的压迫,一件是封建主义的压迫。……因此,我们要破坏帝国主义,要破坏封建主义。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的宪政》(1941年)
材料二也有另一种见解,把现代化作为自科学革命以来人类急剧变动的过程的总称,它不仅包括经济领域,也包括人类在政治发展、社会动员、心理适应和知识增长方面的急剧变化,它更重视社会制度与经济发展的关系。这派理论还特别提出“现代性”和“传统”两个概念,来对现代化过程进行对比分析。传统代表前工业社会的特征,现代性代表现代社会的特征。现代社会的特征包括如下方面:(1)民主化,(2)法制化,(3)工业化,(4)均富化……
——张海鹏《现代化的研究视角与近代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及所学知识说明,中国近代“却多了”哪两件东西,对此应如何理解?
(2)根据材料二关于现代社会特征的分析,结合所学知识,扼要指出辛亥革命在创建现代社会方面的贡献。
(3)为什么到抗战时期毛泽东仍然强调中国“主要的就是少了两件东西”?这一期间毛泽东领导中国共产党人是怎样补足这“两件东西”的?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鸦片战争并没有促使中国人惊醒,中国人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落后。……他们拒不承认中国人在军事上的劣势和政治上的衰退,这样他们便让自己继续沉睡了二十年。只有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这样,对西方的研究可说是踏出了一小步。
——徐中约《中国近代史》
材料二但中国人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并相应形成一种社会思潮而波及各个阶层,则无疑开始于第二次鸦片战争之后。
——陈旭麓《近代中国社会的新陈代谢》
材料三中国积弱,非一日矣!上则因循苟且,粉饰虚张;下则蒙昧无知,鲜能远虑。近之辱国丧师,剪藩压境,堂堂华夏不齿于邻邦,文物冠裳被轻于异族。有志之士,能无抚膺!夫以四兆苍生之众,数万里土地之饶,固可发奋为雄,无敌于天下。乃以庸奴误国,茶毒苍生,一蹶不兴,如斯之极……用特集会众以兴中,协贤豪而共济,抒此时艰,奠我中夏。仰诸同志,盍自勉旃!谨定规条,胪列如左:
是会之设,专为振兴中华、维持国体起见。盖我中华受外国欺凌,已非一日。皆由内外隔绝,上下之情罔通,国体抑损而不知,子民受制而无告。苦厄日深,为害何极!兹特联络中外华人,创兴是会,以申民志而扶国宗。
——孙中山《檀香山兴中会章程》(1894年)
(1)举例说明“少数一些特别警觉的人认识到需要了解西方”的表现。
(2)结合史实说明19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人如何“认真对民族战争背后的内容做出反应”。
(3)概括材料三中孙中山的主要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提出该观点的原因。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