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反映的是11世纪著名的“卡诺莎之辱”。德意志皇帝亨利四世在同教皇的斗争中失利,被教皇开除教籍,国内诸侯乘机反叛。1075年1月,亨利四世冒着风雪严寒,前往意大利北部的卡诺莎城堡向教皇“忏悔罪过”。亨利四世身着罪衣,立在城堡门口三昼夜,才获得教皇的赦免。这就是“卡诺莎之辱”,又称“卡诺莎晋见”。这件事集中说明当时
①封建王权屈从于教权
②宗教改革运动引起了欧洲的封建国王反对教会统治的斗争
③封建王权与超越王权的教会争权夺利
④德国并没有实现高度的中央集权
A.①②③④ | B.①②③ | C.①②④ | D.①③④ |
汉武帝努力缔造的政体,究其实,是在意识形态层面上对儒家学说作为政治制度的合法性基础,而在具体实践层面上则将法家学说作为统治权术来运用。”对以上材料的说明和解释不正确的是:
A.儒家思想成为维护封建君主专制的精神工具 |
B.“独尊儒术”并不意味着完全杜绝其他学说 |
C.儒家思想从此沦为法家的附庸,其“仁政”思想被删除出去 |
D.汉武帝治国施政之术的核心在于“尚法尊儒”,即同时尊奉儒、法两家的学说 |
17—18世纪,欧洲出现了一股“中国热”,许多思想家对中国文化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德意志的莱布尼茨盛赞儒家道德及其影响下的社会秩序和国家统一。法国伏尔泰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使管理职位人人皆可争取,欧洲应加以采用。以上史实说明了:
①儒家思想总体上符合欧洲资本主义需要
②儒家的“大一统”思想符合德意志国家统一的需要
③中国的考试制度有利于法国资产阶级反对封建等级制度
④儒家的“民贵君轻”思想对欧洲资产阶级推翻封建君主制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A.①②③ | B.②③ | C.②③④ | D.③④ |
董仲舒对儒学进行改造,西汉儒学与孔孟儒学的主要区别是:
A.神化封建统治 | B.宣扬“仁政”思想 | C.宣扬“民本思想” | D.反对苛政刑杀 |
决定西汉统治者从“无为”到“有为”的因素不包括:
A.经济发展,国力增强 | B.诸侯国的势力膨胀,对西汉稳定产生威胁 |
C.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威胁西汉稳定 | D.儒家思想成为主流思想 |
在评论秦朝灭亡时,美国历史学家费正清说:“在证明了法家思想确有效用的同时,秦王朝也从反面体现了孟子的一个思想的正确——政府最终还是要依靠被统治者的默认”。此处孟子的“一个思想”具体是指:
A.制天命而用之 | B.“民贵![]() |
C.兼相爱、交相利 | D.加强中央集权,防止人民反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