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墙往往而是( ) 殆有神护者(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 B.久不见若影 | C.汝姊在吾怀 | D.述诸小妹语曰 |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②余扃牖而居
③能以足音辨人 ④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制稍异于前 | B.将何往而非病 |
C.戍卒叫,函谷举 | D.传其事以为官戒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可喜可悲”之事的叙述,抒发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 |
B.本文叙事以白描见长,如写祖母,只平平常常几句话和二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
C.作者回顾母亲和祖母时,分别以“余泣,妪亦泣”和“令人长号不自禁”来抒写不能自已的悲痛,然而在怀念妻子时却不见类似的描写,这暗含着祖母母亲的去世带给作者的打击更沉重。 |
D.文末“今已亭亭如盖矣”之句摇曳生姿,除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意外,同时以乐景写哀情,含蓄地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哀婉惆怅。 |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儿)……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题。
上枢密韩太尉书①
宋·苏辙
太尉执事:辙生好为文,思之至深,以为文者气之所形,然文不可以学而能,气可以养而致。孟子曰:“我善养吾浩然之气。”今观其文章,宽厚宏博,充乎天地之间,称其气之小大。太史公行天下,周览四海名山大川,与燕、赵间豪俊交游,故其文疏荡,颇有奇气。此二子者,岂尝执笔学为如此之文哉?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辙生十有九年矣。其居家所与游者,不过其邻里乡党之人。所见不过数百里之间,无高山大野可登览以自广。百氏之书,虽无所不读,然皆古人之陈迹,不足以激发其志气。恐遂汩没,故决然舍去,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过秦、汉之故都,恣观终南、嵩、华之高;北顾黄河之奔流,慨然想见古之豪杰。至京师,仰观天子宫阙之壮,与仓廪府库城池苑囿之富且大也,而后知天下之巨丽。见翰林欧阳公,听其议论之宏辩,观其容貌之秀伟,与其门人贤士大夫游,而后知天下之文章聚乎此也。太尉以才略冠天下,天下之所恃以无忧,四夷之所惮以不敢发,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而辙也未之见焉。
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辙之来也,于山见终南、嵩、华之高,于水见黄河之大且深,于人见欧阳公,而犹以为未见太尉也。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辙年少,未能通习吏事。向之来,非有取于斗升之禄,偶然得之,非其所乐。然幸得赐归待选,使得优游数年之间,将以益治其文,且学为政。太尉苟以为可教而辱教之,又幸矣。
①选自《栾城集》卷二十二。此文系苏辙19岁时写给韩琦的信,作者当时刚刚考取进士。枢密韩太尉即韩琦,当时任枢密使(掌管军事大权)。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以为文者气之所行行:显示 |
B.求天下奇闻壮观观:景物 |
C.恣观终南、嵩、华之高恣:尽情 |
D.然幸得赐归待选选:选择 |
下列哪三项可以作为“养气”的途径()
①以为文者气之所形②我善养吾浩然之气③求天下奇闻壮观
④且学为政⑤闻一言以自壮⑥周览四海名山大川
A.①④⑤ | B.②③⑥ | C.②⑤⑥ | D.③④⑤ |
下列对原文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作者在阐述“养气”说的时候,引孟子、司马迁的事例是为了说明二人的文章,都不是学出来的,而是因为“气”充满在他们心中。 |
B.第二段,作者就自身经历进一步对“养气”说展开论述。作者前后不同的两种学习经历:第一种是交游不广、见闻不博,只学古人陈旧过时的东西;第二种是“求天下奇闻壮观,以知天地之广大”。 |
C.第三段主要是颂扬韩琦,表明欲见之意。第二段“入则周公、召公,出则方叔、召虎”,是说韩琦在内政方面有如周、召二宫之贤,在领兵方面就像方叔、召虎那样能干。 |
D.作者写这封信的目的,是希望得到韩琦的接见。而见韩琦的目的则主要是学习从政之道。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其气充乎其中而溢乎其貌,动乎其言而见乎其文,而不自知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且夫人之学也,不志其大,虽多而何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故愿得观贤人之光耀,闻一言以自壮,然后可以尽天下之大观而无憾者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禾,字秀实,明州鄞县人。举元符三年进士。累迁辟雍①博士。
天下久平,武备宽弛,东南尤甚。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或指为生事,格不下。其后盗起,人服其先见。迁左正言,俄除给事中。
时童贯权益张,与黄经臣用事,御史中丞卢航表里为奸,缙绅侧目。禾曰:“此国家安危之本也。吾位言责,此而不言,一迁给事中,则非其职矣。”未拜命,首抗疏劾贯。复劾经臣:“怙宠弄权,夸炫朝列。每云诏令皆出其手,言上将用某人,举某事,已而诏下,悉如其言。夫发号施令,国之重事,黜幽陟明,天子大权,奈何使宦寺②得与?臣之所忧,不独经臣,此途一开,类进者众,国家之祸,有不可遏,愿亟窜之远方。”
论奏未终,上拂衣起。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禾言:“陛下不惜碎衣,臣岂惜碎首以报陛下?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陛下他日受危亡之祸。”言愈切,上变色曰:“卿能如此,朕复何忧?”内侍请上易衣,上却之曰:“留以旌直臣。”翌日,贯等相率前诉,谓国家极治,安得此不祥语。卢航奏禾狂妄,谪监信州酒。遇赦,得自便还里。
初,陈罐归自岭外,居于鄞,与禾相好,遣其子正汇从学。后正汇告京罪,执诣阙,瓘亦就逮。经臣莅其狱,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或谓其失对,禾曰:“祸福死生,命也,岂可以死易不义耶?愿得分贤者罪。”遂坐瓘党停官。
遇赦,复起知广德军,移知和州。寻母忧,服除,知秀州。王黼新得政,禾曰:“安能出黼门下?”力辞,改汝州。辞益坚,曰:“宁饿死。”黼闻而衔之。禾兄秉时为寿春府教授,禾侍兄官居。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上曰:“此人素如此,汝不能容邪?”久之,知舒州,命下而卒,赠中大夫,谥文介。
注:①辟雍:太学名。②宦寺:宦官。
(节选自《宋史·陈禾传》)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或指为生事,格不下格:搁置 |
B.黜幽陟明陟:进用 |
C.此曹今日受富贵之利曹:等、辈 |
D.寻母忧忧:忧愁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部表现陈禾刚直不阿的一组是()
①禾请增戍、缮城壁,以戒不虞。②未拜命,首抗疏劾贯。
③论奏未终,上拂衣起。④檄禾取证,禾答以事有之,罪不敢逃。
⑤辞益坚,曰:“宁饿死。”⑥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
A.①②④ | B.①③⑥ | C.②④⑤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禾所奏切中时弊,有先见之明。他看到军备松弛,指出应增加守军、修补城墙,用来防备不测,后来果然发生了盗贼闹事。 |
B.陈禾尽职尽责,刚直敢言。他在由左正言升任给事中后,还弹劾童贯和黄经臣等玩弄权术,尽管皇帝一开始不爱听,他还是冒死进谏,再加上卢航的诋毁,最后他被贬谪到外地。 |
C.陈禾不畏强权,坚持正义。面对蔡京案的调查取证,他坚持蔡京确实有罪的观点,并愿舍生取义,最后他被诬陷为陈瓘的同党而获罪免官。 |
D.陈禾为人清高,不同流合污。王黼刚刚执掌大权时,陈禾对他十分鄙视,于是一再坚决要求辞官,王黼听说后对他怀恨在心。 |
把文言文中画横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禾引上衣,请毕其说。衣裾落,上曰:“正言碎朕衣矣。”
(2)适童贯领兵道府下,谒不得入,馈之不受。贯怒,归而谮之。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李白传
李白,字太白,山东人。母梦长庚星而诞,因以命之。十岁通五经。自梦笔头生花,后天才赡逸。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更客任城,与孔巢父、韩准、裴政、张叔明、陶沔居徂徕山中,日沉饮,号“竹溪六逸”。
天宝初,自蜀至长安,道未振,以所业投贺知章,读至《蜀道难》,叹曰:“子,谪仙人也。”乃解金龟换酒,终日相乐。遂荐于玄宗。召见金銮殿,论时事。因奏颂一篇。帝喜,赐食,亲为调羹,诏供奉翰林。尝大醉上前,草诏,使高力士脱靴。力士耻之,摘其《清平调》中飞燕事,以激怒贵妃。帝每欲与官,妃辄阻之。白益傲放,与贺之章、李适之、汝阳王琎、崔宗之、苏晋、张旭、焦遂为“饮酒八仙人”。恳求还山。赐黄金,诏放归。
白浮游四方,欲登华山,乘醉跨驴经县治,宰不知,怒,引至庭下曰:“汝何人,敢无礼?”白供状不书姓名,曰:“曾令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门前,尚容走马;华阴县里,不得骑驴?”宰惊愧,拜谢曰:“不知翰林至此。”白长笑而去。尝乘舟,与崔宗之自采石至金陵,著宫锦袍坐,旁若无人。禄山反,明皇在蜀,永王璘节度东南。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璘起兵反,白逃还彭泽。璘败,累系浔阳狱。初,白游并州,见郭子仪,奇之,曾救其死罪。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白晚节好黄、老,度牛渚矶,乘酒捉月,沉水中。初,悦谢家青山,今墓在焉。
(节选自人教版普通高中新课程语文读本④,个别字词从其他版本)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十岁通五经通:通晓 |
B.白益傲放益:更加 |
C.白时卧庐山,辟为僚佐辟:开辟 |
D.璘败,累系浔阳狱累系:捆绑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因以命之衡因上疏陈事 |
B.以所业投贺知章何面目以归汉 |
C.遂荐于玄宗而君幸于赵王 |
D.白长笑而去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与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母梦见太白金星而生下李白,所以李白的名字中有“白”字。李白天赋过人,才华横溢。 |
B.贺知章很欣赏李白的诗才,感叹他是遭贬的仙人。李白后经贺知章的推荐,担任翰林供奉。 |
C.在朝廷上下,李白都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个性,这说明李白是个决不“摧眉折腰事权贵”的人。 |
D.郭子仪曾有恩于李白。后来,李白受牵连下狱,郭子仪又请求用自己的官爵来赎免李白的死罪。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喜纵横,击剑为任侠,轻财好施。
(2)至是,郭子仪请官以赎,诏长流夜郎。
阅读下列文段,完成后面题目(共10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1;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2。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完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3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
注释: 12“郊”“野”,互文,泛指国土。3疆埸(yì),疆界。
(苏辙《六国论》节选)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发愤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
B.韩、魏塞秦之冲冲:对着,向着 |
C.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摈:排斥 |
D.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 |
下列加点词语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以攻山西千里之秦 |
B.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
C.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
D.而四国休息于内 |
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4分)
(1)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将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8分)
(1)以为凡是州之山水有异态者,皆我有也(《始得西山宴游记》)
(2)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六国论》)
(3)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赤壁赋》)
阅读《劝学》、《师说》中的两段文字,完成后面题目(共12分,其中选择题每小题3分)
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劝学》)
嗟乎!师道之不传也久矣,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古之圣人,其出人也远矣,犹且从师而问焉;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而耻学于师。是故圣益圣,愚益愚。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爱其子,择师而教之,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呜呼!师道之不复可知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君子不齿,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师说》)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彰:清楚 |
B.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假:借助,凭借 |
C.于其身也,则耻师焉,惑矣!耻:以……为耻 |
D.士大夫之族,曰师曰弟子云者族:家族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吾尝跂而望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欲人之无惑也难矣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 |
C.其皆出于此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
D.于其身也,则耻师焉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 |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与现代汉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A.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
B.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
C.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 |
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吾从而师之 |
下列对选文的理解,有错误的一项是
A.《劝学》选段运用比喻论证说理,由于设喻所用的事例都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读起来不但感到亲切,而且觉得可信。 |
B.《劝学》选段认为人变得聪明的一个重要的标志是“善假于物”。阐明借助外部条件和注重积累的重要作用,借此证明人通过学习,能弥补自身不足。 |
C.《师说》选段承接对师道的论述,用三组对比,写不同的认识、不同的做法和不同的结果,批判了当时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 |
D.《师说》选段最后对士大夫之族的评论批判的力度加深,“其可怪也欤!”一句对不肯从师而学的愚蠢作风表现出批判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