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文,完成下面小题。(共16分)
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先是,庭中通南北为一。迨诸父异爨,内外多置小门,墙往往而是。东犬西吠,客逾庖而宴,鸡栖于厅。庭中始为篱,已为墙,凡再变矣。家有老妪,尝居于此。妪,先大母婢也,乳二世,先妣抚之甚厚。室西连于中闺,先妣尝一至。妪每谓余曰:“某所,而母立于兹。”妪又曰:“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娘以指叩门扉曰:‘儿寒乎?欲食乎?’吾从板外相为应答。”语未毕,余泣,妪亦泣。余自束发读书轩中,一日,大母过余曰:“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曰:“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瞻顾遗迹,如在昨日,令人长号不自禁。
轩东故尝为厨,人往,从轩前过。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余既为此志,后五年,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吾妻归宁,述诸小妹语曰:“闻姊家有阁子,且何谓阁子也?”其后六年,吾妻死,室坏不修。其后二年,余久卧病无聊,乃使人复葺南阁子,其制稍异于前。然自后余多在外,不常居。
庭有枇杷树,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今已亭亭如盖矣。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墙往往而是( ) 殆有神护者( )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不是第二人称的一项是( )
A.而母立于兹 | B.久不见若影 | C.汝姊在吾怀 | D.述诸小妹语曰 |
对下列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①汝姊在吾怀,呱呱而泣 ②余扃牖而居
③能以足音辨人 ④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执此以朝
A.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 B.①②不相同,③④相同 |
C.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 D.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
与“轩凡四遭火,得不焚”句式相同的一项是( )
A.其制稍异于前 | B.将何往而非病 |
C.戍卒叫,函谷举 | D.传其事以为官戒 |
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然余居于此,多可喜,亦多可悲”一句在结构起过渡作用,引出下文对“可喜可悲”之事的叙述,抒发对项脊轩的深厚感情。 |
B.本文叙事以白描见长,如写祖母,只平平常常几句话和二个动作,就表现出责备、疼爱和喜悦交织的复杂情感。 |
C.作者回顾母亲和祖母时,分别以“余泣,妪亦泣”和“令人长号不自禁”来抒写不能自已的悲痛,然而在怀念妻子时却不见类似的描写,这暗含着祖母母亲的去世带给作者的打击更沉重。 |
D.文末“今已亭亭如盖矣”之句摇曳生姿,除寓睹物怀人、悼亡念存之意外,同时以乐景写哀情,含蓄地结束全篇,引发读者不尽的哀婉惆怅。 |
翻译下列句子。
(1)(吾儿)……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
(2) 吾妻来归,时至轩中,从余问古事,或凭几学书。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与刘大山书
[清]戴名世
去年春正月,渡江访足下,留信①宿,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足下固不自信,而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因从问其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回秦淮,将欲检箧中文字,悉致之足下,冀有以教我。会足下北游燕蓟之间,而仆亦东走吴越,遂不果。今年冬,有金陵门人欲锓②仆古文于板。仆古文多愤世嫉俗之作,不敢示世人,恐以言语获罪,而门人遂以彼所藏抄本百篇雕刻行世。俟其刊成,当于邮传中致一本于足下。其文皆无绝殊,而波澜意度所以然者,仆亦未能以告人也。惟足下细加择别,摘其瑕疵,使得改定,且作一序以冠其首简③,幸甚!,幸甚!
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而仆无他嗜好,独好此不厌。生平尤留心先朝文献,二十年来,蒐④求遗编,讨论掌故,胸中觉有百卷书,怪怪奇奇,滔滔汩汩,欲触喉而出。而仆以为此古今大事,不敢聊且为之,欲将入名山中,洗涤心神,餐吸沆瀣,息虑屏气,久之,乃敢发凡起例,次第命笔。而不幸死丧相继,家累日增,奔走四方,以求衣食,其为困踬颠倒,良可悼叹。同县方苞以为“文章者穷人之具,而文章之奇者,其穷亦奇,如戴于是也。”仆文章不敢当方君之所谓奇,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
秦淮有余叟者,好琵琶,闻人有工为此技者,不远千里迎致之,学其术。客为琵琶来者,终日座为满,久之,果大工,号南中第一手。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乃操琵琶弹于市,乞钱自活,卒无知者,不能救冻馁,遂抱琵琶而饿死于秦淮之涯。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然而琵琶者,夷部之乐耳,其工拙得丧,可以无论。至若吾辈之所为者,乃先王之遗,将以明圣人之道,穷造化之微,而极人情之变态,乃与夷部之乐同其困踬颠倒。将遂碎其琵琶以求免予穷饿,此余之所不为也。呜呼! 琵琶成而适以速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足下方扬眉瞬目⑤,奋袂抵掌,而效仆之所为,是又一余叟也。然为余叟者,始能知余叟之音,此仆之所以欲足下之序吾文也。
[注]①信:两。②锓:刻。③首简:篇首。④蒐:搜寻。⑤扬眉瞬目:得意的样子。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俟其刊成俟:待,等
D.摘其瑕疵摘:摘录
C.先王之遗遗:遗留的事业
D.琵琶成而适以速死速:招致以下各组句子中,都属于流露作者“愤世嫉俗”的一组是(3分)
①谬以仆之文有合于古人矩镬
②恐以言语获罪
③当今文章一事,贱如粪壤
④然以是倾其产千金,至不能给衣食
⑤今仆之文章,乃余叟之琵琶也
⑥琵琶成而适以速之死,文章成而适以甚其穷
A.②③④ | B.①②⑥ | C.①③④ | D.③⑤⑥ |
下列对原文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不仅叙述了作者二十年来留心先朝文献,搜求古人遗编来撰修史书的志向,同时还抒发了身世之感。 |
B.作者在首段希望刘大山为自己的文章作序,并在结尾指出其中的原因是他成为了余叟那样处境困厄的人。 |
C.方苞先生认为,写文章是那些处于困窘失意之人的才能,困境奇特的人文章往往也写得奇特。 |
D.此文是一封私人信件,以与挚友侃侃谈心的口吻来写,意切情深,心胸毕见,文字亲切感人。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而足下出所为古文十余篇见示,皆有奇气。(3分)
(2)而欲著书而不得,此其所以为穷之奇也。(3分)
阅读下面的《论语》和《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①子曰:“不愤①不启,不悱②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论语·述而》)
②孟子曰:“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③;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告子上》)
③孟子曰:“教亦多术矣,予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孟子·告子下》)
【注】①愤:心求通而未得之意。②悱:口欲言而未能之貌。③必志于彀:朱熹《集注》云:“志犹期也;彀,弓满也。”上面选段的言论,包含对教育者的哪些要求?请简要说明。
作为受教育者,从上面选段的言论中可以得到哪些为学启示?请简要说明。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问题。
鲁云谷传
[明]张岱
会稽宝祐桥南,有小小药肆,则吾友云谷悬壶地也。
云谷深于茶理,相知者日集试茶,纷至沓来,应接不暇。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术擅痈疽,更专痘疹。然皆以聪明用事,医不经师,方不袭古,每以劫剂臆见,起死回生。人终疑其游戏岐黄①,不尊不信,故凡患痘之家,非极险极逆时,医之所谢绝者,决不顾吾云谷也。云谷也诊视灵敏,可救则救,不可救则望之却走,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性极好洁,负米颠②之癖,恨烟,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洟秽地。故非解人韵士,不得与之久交。
自小多艺,凡羌笛、胡琴、凤笙、斑管,无不精妙。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向与李玉成竹肉③相得,后惟王公端与之合调,余皆非其敌手也。
其密友惟陆癯庵、金尔和与余三人,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今年三月之晦,二鼓方寝。次日呼之不起,排闼而入,则遗蜕④在床矣。余与尔和闻之惊诧,仓皇走视,痴病植立,惝恍久之。谓生死大事,迅速若此,真如梦幻,痛悼不已。归坐山斋,忆其生平,遂为作传。
张子曰:云谷居心高旷,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故生平不晓文墨,而有诗意;不解丹青,而有画意;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至其结交良友,直是性生,非由矫强。数月前有客在座,命苍头取其所藏雪水煮茶,而大为室人⑤所谪,云谷大怒,经旬不与交语。谓余弟道之曰:“某以朋友为性命,乃欲绝我朋友。”只此一语,具见侠肠,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节选自《中国古典传记》)
【注】①岐黄:指医学。②米颠:指宋代书画家米芾。③竹肉:指伴奏和歌唱。④遗蜕:死去。⑤苍头:仆人。室人:妻子。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有小小药肆肆:店铺 |
B.不可救则望之却走却:拒绝 |
C.向与李玉成竹肉相得向:以前 |
D.排闼而入排:推开 |
下列四组中,全都表现鲁云谷心胸豁达开朗的一组是
①术擅痈疽,更专痘疹
②未尝依回盼睐,受人一钱
③尤恨人唾洟秽地
④而尤喜以洞箫和人度曲
⑤凡炎凉势利,举不足以入其胸次
⑥不出市廛,而有山林意
A.①③⑤ | B.①④⑥ | C.②③④ | D.②⑤⑥ |
下列对文章的概括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鲁云谷医术高明,却遭到众人的怀疑,缘于他不墨守古代医学的陈规,不迷信古方。 |
B.文章拿鲁云谷与米芾相比,意在表现鲁云谷的性格和艺术修养都有米芾的风范。 |
C.鲁云谷好恶分明,个性率真,是作者的知心朋友,他的突然去世让作者悲痛不已。 |
D.文章补叙鲁云谷及其妻对雪水煮茶的不同态度,凸显出鲁云谷对待朋友情真意切。 |
请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人病其烦,而云谷乐此不为疲也。
(2)是岂不读书、不晓文墨之人而能道此也哉!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竹轩先生传魏瀚
先生名伦,字天叙,以字行。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视纷华势利,泊如也。客有造竹所者,辄指告之曰:“此吾直谅多闻之友,何可一日相舍耶?”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
早承厥考①槐里先生庭训,德业夙成。甫冠,浙东西大家争延聘为子弟师。凡及门经指授者,德业率多可观。槐里先生蚤世,环堵萧然,所遗惟书史数箧。先生每启箧,辄挥涕曰:“此吾先世之所殖也,我后人不殖,则将落矣。”乃穷年口诵心惟,于书无所不读,而尤好观《仪礼》《左氏传》《司马迁史》。雅善鼓琴,每风月清朗,则焚香操弄数曲。弄罢,复歌以诗词,而使子弟和之。识者谓其胸次洒落,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无不及焉。
居贫,躬授徒以养母。母性素严重,而于外家诸孤弟妹,怜爱甚切至。先生每先意承志,解衣推食,惟恐弗及;而于妻孥②之寒馁,弗遑恤焉。弟粲幼孤,为母所钟爱。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长则挈之游江湖,有无欣戚,罔不与居。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乡人有萁豆相煎者,闻先生风,多愧悔,更为敦睦之行。
先生容貌环伟,细目美髯。与人交际,和乐之气蔼然可掬。而对门人弟子,则矩范严肃,凛乎不可犯。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未尝逸于法律③之外。所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藏于家。
先生与先君菊庄翁订盟吟社,有莫逆好。瀚自致政归,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且辱知于先生仲子龙山学士。学士之子守仁,又与吾儿朝端同举于乡。累世通家,知先生之深者,固莫如瀚,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以备太史氏之采择焉。
(选自《王阳明全集》)
【注】①厥,他的;考,指死去的父亲。 ②孥(nú),儿女。 ③法律,指诗词格律。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客有造竹所者造:建造 |
B.德业夙成 夙:早,很早 |
C. 方之陶靖节、林和靖方:相比 |
D. 累世通家累:连续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学者因称曰竹轩先生②或因寄所托,放浪形骸之外 |
B.①躬授徒以养母②中述汤、武,以刺世事 |
C.①先生少则教之于家塾②不凝滞于物而能与世推移 |
D.①因节其行之大者于此②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直接表现竹轩先生品行高尚的一组是()
①视纷华势利,泊如也②于书无所不读③解衣推食,惟恐弗及
④先生复推其半以赡弟⑤多愧悔 ,更为敦睦之行 ⑥每月旦亦获陪先生杖履游
A.①③④ | B.①⑤⑥ | C.②③⑤ | D.②④⑥ |
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下列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竹轩先生刚成年就被浙东浙西的世家望族聘请为教育子弟的老师,凡是经他指导传授的学生,德行与学业大多能达到较高的程度。 |
B.竹轩先生博览群书,尤其喜欢《仪礼》《左氏传》等书;他还著有《竹轩稿》及《江湖杂稿》若干卷,都收藏在家里。 |
C.竹轩先生对几个成为孤儿的弟弟妹妹,非常同情关爱,总是顺承母亲意愿,接济弟弟妹妹,关心妻子儿女的生活,唯恐照顾不周。 |
D.竹轩先生相貌奇伟,细目美须。与人交往,和蔼可亲,而对门人弟子,则树立典范,极其严格,严肃得让人不可冒犯。 |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共10分)
(1)性爱竹,所居轩外环植之,日啸咏其间。
(2)逮子华官翰林,请于朝,分禄以为先生养。
(3)为文章好简古而厌浮靡,赋诗援笔立就,若不介意,而未尝逸于法律之外。
阅读下文,完成后面题目。
陈情表(节选)
①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②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祖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③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A.臣欲奉诏奔驰 | B.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
C.岂敢盘桓,有所希冀 | D.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①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②举世混浊而我独清 |
B.①臣以供养无主②但以刘日薄西山 |
C.①诏书特下,拜臣郎中②谨拜表以闻 |
D.①皇天后土实所共鉴②数十年竟为秦所灭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第①段作者以“逮奉圣朝,沐浴清化”作为过渡,历叙朝廷多次征召,优礼有加,但由于“刘病日笃”而提出“终养”的请求。 |
B.第②段作者提出“圣朝以孝治天下”的大道理,陈述自己特别孤苦的处境和自己的从政经历、人生态度及政治思想,以便进一步打消晋帝的疑虑。 |
C.第②段融情于理,情深理透,连用“凡在”“况臣”“且臣”“今臣”“但以”“是以”等词语,曲折而层次清楚,婉转而情理皆宜。 |
D.第③段先以一“长”一“短”对比,说明奉养祖母不会有碍于报效朝廷,又以乌鸦反哺的比喻提出请求,最后以“生当陨首,死当结草”的誓言作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