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桀纣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
———孟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其思想主张。
(2)儒家思想在汉宋两代出现了哪些变化?
材料二特发明孔子为改制教主,六经皆孔子所作,俾国人知教主,共尊信之。皇上乙夜览观,知大圣之改制,审通变之宜民,所以训谕国人,尊崇教主,必在是矣。
——康有为《请尊孔圣为国教立教部教会以孔子纪年而废淫祀折》(1898年6月)
(3)材料二中康有为对待传统儒学的态度是什么?指出其主要意图。
材料三孔教和共和乃绝对两不相容之物,存其一必废其一,此义愚屡言之。张(勋)、康(有为)亦知之,故其提倡孔教必掊(pǒu,抨击)共和,亦犹愚之信仰共和必排孔教。
——陈独秀《复辟与尊孔》
(4)据材料三,指出陈独秀对传统儒学的态度。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这一态度在当时的进步作用。
(16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一种“重人”的思想,这一时期的思想家们将哲学追求集中在认识人自己这一命题上,要认识自己,人必须有知识才能达到真善美,强调对单一个体进行的理性思考,认为人可以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区别开来。
材料二这些哲人受万有引力定律的影响很大,相信存在着不仅象牛顿所证实的那样控制物质世界、也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按照这一设想,他们开始将理性应用于所有领域,以便发现种种有效的自然规则。他们使一切事物——所有的人、所有的制度、所有的传统——受到理性的检验。
——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
材料三 宇宙由通过因果关系“胶合”起来的事件组成,牛顿找到了这种因果关系的科学描述,并揭示出了它的法则……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推翻了传统的物理学,改变了大多数接受过教育的人对宇宙的认识。
——[美]菲利普•费尔南德兹·阿迈斯托《世界:一部历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希腊人文主义体现出“重人”思想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启蒙运动的核心思想。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启蒙思想家在“人权”方面提出了哪些主张?
(3)材料三中牛顿所揭示的“自然法则”指什么?以从牛顿到爱因斯坦的宇宙观的变化为例,说明自然科学对人类发展的意义。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来说,“五四”以前中国知识分子的“格义”方式(“格义”就是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的哲学概念。)主要是运用中国传统文化的观点分析、吸取西方文化,用中国传统文化的模式去套用西方近世文化;“五四”以后,人们的主要倾向则是借用西方文化的观点评析、批判中国传统文化,用西方文化的模式去解释中国传统文化。
──欧阳哲生《严复评传》
材料二 民国建立后的种种现象,使知识分子于失望之余,继续探求救国之道,终于获得了新的觉悟,深感必须涤荡违背时代的、保守的旧观念、旧信仰、旧人生观……简言之,必须摒弃传统,致力于新思潮。
——摘编自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
(1)材料一认为“五四”以前和“五四”以后分别出现了怎样的文化倾向?结合所学知识,各举一例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概述“新的觉悟”的基本内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西学东渐”与救亡图存的关系,谈谈你的认识。
(19分)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专门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注重考试,并建立了一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材(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
材料二唐、五代至明代全国书院数量曲线图
材料三宋代至清代我国书院性质状况表
官办% |
民办% |
其他% |
不明% |
|
宋代 |
15.28 |
70.69 |
0 |
14.03 |
元代 |
17.23 |
61.15 |
0.33 |
21.29 |
明代 |
57.21 |
29.84 |
0.24 |
12.71 |
清代 |
56.67 |
24.11 |
0.56 |
18.66 |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汉代教育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代教育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指出我国古代书院数量增幅较大的是哪两个朝代?简要分析在这两个朝代有利于书院发展的条件。
(3)根据材料三,概括我国古代书院发展的主要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一变化的主要原因。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1)材料一、二分别反映了近代欧洲的哪两次思想解放运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两次思想解放运动的核心主张。
(3)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位思想家的学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