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燕攻齐,齐破。闵王奔莒,淖齿杀闵王。田单守即墨之城,破燕兵,复齐墟。襄王为太子征①。齐以破燕,田单之立疑,齐国之众,皆以田单为自立也。襄王立,田单相之。
过菑水,有老人涉菑而寒,出不能行,坐于沙中。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襄王恶之,曰:“田单之施,将欲以取我国乎?不早图,恐后之。”左右顾无人,岩下有贯珠者②,襄王呼而问之曰:“汝闻吾言乎?”对曰:“闻之。”王曰:“汝以为何若?”对曰:“王不如因以为己善。”曰:“奈何?”曰:“王嘉单之善,下令曰:‘寡人忧民之饥也,单收而食之;寡人忧民之寒也,单解裘而衣之;寡人忧劳百姓,而单亦忧之,称寡人之意。’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王曰:“善。”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后数日,贯珠者复见王曰:“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乃使人听于闾里,闻丈夫之相与语,举曰:“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征:证明。②贯珠者,采集珍珠的人。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田单之立疑疑:怀疑
B.襄王立,田单相之相:辅佐
C.汝以为何若何若:怎么样
D.乃布令求百姓之饥寒者收谷之谷:给粮食吃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能直接表现贯珠者的智慧的一组是(   )
①岩下有贯珠者,襄王呼而问之。
②王不如因以为己善。
③单有是善,而王嘉之,单之善,亦王之善已。
④乃赐单牛酒,嘉其行。
⑤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⑥田单之爱人,嗟!乃王之教泽也!

A.①②③ B.②③⑤
C.①④⑥ D.④⑤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破燕之后,“田单之立疑”,为后来襄王猜忌他埋下了伏笔。
B.见田单爱护百姓的举动,“襄王恶之”,君臣关系出现危机。
C.襄王呼贯珠者而问之,表明他渴求一个能给他出主意的人。
D.闾里百姓的话,显示出贯珠者的智慧使君臣危机已趋化解。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田单见其寒,欲使后车分之衣,无可分者, 单解裘而衣之。
②王至朝日,宜召田单而揖之于庭,口劳之。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二、(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一ll题
贾逵字梁道,河东襄陵人也。初为郡吏,守绛邑长。郭援之攻河东,所经城邑皆下,逵坚守,援攻之不拔,乃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城将溃,绛父老与援要,不害逵。绛人既溃,援闻逵名,欲使为将,以兵劫之,逵不动。左右引逵使叩头,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援怒,将斩之。绛吏民闻将杀逵,皆乘城呼曰:“负要杀我贤君,宁俱死耳!”左右义逵,多为请,遂得免。
文帝即王位,以邺县户数万在都下,多不法,乃以逵为邺令。月余,迁魏郡太守。大军出征,复为丞相主薄祭酒。从至黎阳,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至谯,以逵为豫州刺史。是时天下初复,州郡多不摄。逵曰“州本以御史出监诸郡,以六条诏书察长吏二千石以下,故其状皆言严能鹰扬有督察之才,不言安静宽仁有恺悌之德也。今长吏慢法,盗贼公行,州知而不纠,天下复何取正乎?”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帝曰:“逵真刺史矣。”布告天下,当以豫州为法,赐爵关内侯。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线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召单于,并军急攻之兵劫之,逵不动
A. B.
逵到官数月,邺县户数万在都下
援闻逵名欲使将郭援攻河东
C. D.
丞相主簿祭酒援攻不拔
9.下列句中加点的词与现代汉语词义相同的一项是
A.左右引逵使叩头 B.多不法 C.大军出征 D.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说明贾逵“严厉果断”的一组是
①以兵劫之,逵不动。②逵叱之曰:“安有国家长吏为贼叩头!”③津渡者乱行,逵斩之,乃整。④兵曹从事受前刺史假,逵到官数月,乃还,考竟。⑤其二千石以下阿纵不如法者,皆举奏免之。
A.①③⑤ B.②④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贾逵无论是初为郡守,还是到赐爵为侯,一直都能尽职尽责。办事严厉果断,卓有成效。
B.贾逵对当时吏治弊病认识深刻,整顿治理从惩办徇私枉法者入手对逾假不归的下级官吏“考竟”(拷打致死)。
C.贾逵在对不法官吏严惩的同时,还注意对老百姓宽厚仁爱,因此深得绛地父老们的爱戴。
D.魏文帝对贾逵十分赏识,在治邺一月后就提升他为太守。后来还布告天下,树贾逵为州治的榜样。

(18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6题。
郦生食其(yi ji)者,陈留高最人也。好读书,家贫落魄,无以为衣食业,为里监门吏。然县中贤豪不敢役,肥中皆谓之狂生。
及陈胜、项梁等起,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郦生了其将皆握,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乃深自藏匿。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沛公麾下骑士适郦生里中子也,沛公时时问邑中贤士豪俊。骑士归,郦生见谓之曰:“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此真吾所愿从游,莫为若见沛公,谓曰‘臣里有郦生,年六十余,长八尺,人皆谓之狂生,生自谓我非狂生’。”骑“沛公不好儒,诸客冠儒冠来者,沛公辄解其冠,溲溺其中。与人言,常大骂。未可以儒生郦生曰:“弟言之。”骑士从容言如郦生所诫者。
沛公至高阳传舍,使人召郦生。郦生至,入谒,沛公方倨床使两女子洗足,而见郦生入,则长揖不拜,曰:“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郦生曰:“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见长者。”于是沛公辍洗,起摄衣,延郦生上坐,谢之。郦生因言六国从横时。沛公喜,赐郦问曰:“计将安出?”郦生曰:“足下起纠合之从,收散乱之兵,不满万人,欲以径入强秦,此虎口者也。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下。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臣为内应。”于是遣郦生行,沛公引兵随之,遂下陈留。号郦广野君。
注释:握(chuo) ,器量狭窄。
11.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诸将徇地过高阳者数十人徇:巡行。
B.溲溺其中溲溺:撒尿。
C.夫陈留,天下之冲。冲:交通要道。
D.于是沛公辍洗,超摄衣。摄:整理。
12.下列各组中加点的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A 后闻沛公将兵略地陈留郊
吾闻沛公慢而易人,多大略
B 沛公方倨床使两妇子洗足
不宜倨见长者
C 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故诸侯相率而攻秦
D 使人召郦生
请得使之
13.下列各句括号中补出的省略成份,有误的一项是
A (某)未可以儒生说(之)也
B (若)弟言之
C 足下……欲以(之)径入强秦
D (陈留令)即不听,足下举兵攻之
14.下列各句在文中的意思,正确的一项是
A 莫为我先:没有哪个人能赶在我前面。
B 臣善其令:我善于发布军令。
C 此真吾所愿从游:这真是我所希望结交的人。
D 令下足下:陈留令(的能力)在您之下。
15.郦食其谒见刘邦时,以自己的言行使刘邦从瞧不起他转变为请他上坐。下面句子中,表现郦食其这方面言行的一组是
①入,则长揖不拜……
②因言六国从横时。
③“足下欲助秦攻诸侯乎?且欲率诸侯破秦也?”
④“欲以径入强秦,此所谓探虎口者也。”
⑤“必聚徒合义兵诛无道秦,不宜倨见长者。”
⑥“夫陈留,天下之冲,四通五达之郊也,今其城又多积粟。臣善其令,请得使之,令下足下。即不听,足下会兵攻之,臣为内应。”
A ①②⑤ B ①③⑤ C ①②④⑤ D ①②⑤⑥
16.下列评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 郦食其作为谋士,选择人主很有眼光,对好苛礼自用、不能听大度之言的诸将,态度是“深自藏匿”,不悄与交;而对“慢而易人”但“多大略”的刘邦,却认为“此真吾所愿从游”,主动要求去见他。
B 郦食其有才干,很自信,明知刘邦“不好儒”,并且常以无礼的态度羞辱儒生,仍然请人传言要见刘邦。因为他相信,“多大略”、“时间问邑中贤士豪俊”的刘邦是不可能不需要有才干的人辅佐自己成就大业的。
C 郦食其初次谒见刘邦就表现出过人的胆略和善于说服人的口才。面对傲慢的刘邦,他“长揖不拜”,并故意提出了足以激怒刘邦的问题,然后顺着刘邦的回答提醒他,要成就大业就“不宜倨见长者”,从而折服了刘邦。
D.郦食其在和刘邦谈了昔日“六国从横”的时势,博得刘邦高兴以后,又提出先攻取和怎样攻取陈留的建议。这反映了他胸有韬略,具有远见卓识,但也表现出他有好发号施令、自以为能的弱点。

(15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7——11题。
田叔者,赵陉城人也,为人刻廉自喜,喜游渚公。赵王张敖以为郎中。
汉七年,高祖过赵,赵王张敖自持案进食,礼恭甚,高祖箕踞骂之。是时赵相赵午等数十人皆怒,谓赵王曰:“王事上礼备矣,今遇王如是,臣等请为乱。”赵王啮指出血,曰:“先人失国,微陛下,臣等当虫出①。公等奈何言是!毋复出口矣!”于是贯高等曰:“王长者,不倍德。”卒私相与谋弑上。会事发觉,汉下诏捕赵王及群臣反者。于是赵午等皆自杀,唯贯高就系。是时汉下诏书:“赵有敢随王者罪三族。”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废为宣平侯,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上说,尽拜为郡守、诸侯相。叔为汉中守十余年。
孝文帝既立,召田叔问之曰:“公知天下长者乎?”叔顿首曰:“故云中守孟舒,长者也。”是时孟舒坐虏人塞盗劫,云中尤甚,免。上曰:“先帝置孟舒云中十余年矣,虏曾——人,孟舒不能坚守,毋故士卒战死者数百人。长者固杀人乎?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叔叩头对曰:“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夫贯高等谋反,上下明诏赵有敢随赵王,罪三族。然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欲以身死之,岂自知为云中守哉!汉与楚相距,士卒罢敝。匈奴冒顿新服北夷,来为边害,孟舒知士卒罢敝,不忍出言,士争临城死敌,如子为父,弟为兄,以故死者数百人。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于是复召舒以为云中守。
后,景帝时,田叔为鲁相。
(选自《史记·田叔列传》)
[注]①虫出:指死不得葬。
7.对下面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高祖箕踞骂之箕踞:指傲慢的坐姿
B.王长者,不德倍:背离背叛
C.然孟舒自钳髡:剃去头发
D.士争临城死敌:敌人仇敌
8.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不相同的一组是( )
A、乃进言田叔等十余人/项伯乃夜驰之沛公军,私见张良
B、公何以言孟舒为长者也/徐公何能及君也
C、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亲贤臣,远小人,此汉所以兴隆也
D、孟舒自髡钳,随赵王敖之所在/片纸抛落……展玩不可晓。然睹促织,隐中胸怀
9.下面加点字与现代汉语意义不同的一项是( )
A,公等奈何言是 B.贯高事明白,赵王敖得出
C.孟舒不能坚守D.汉与楚相距
10.以下句子分别编为四组,都表现田叔有真知灼见的一组是(
①为人刻廉自喜,喜游诸公
②上尽召见,与语,汉廷臣毋能出其右者
③唯孟舒、田叔等十余人赭衣自髡钳,称王家奴
④孟舒岂故驱战之哉!是乃孟舒所以为长者也
⑤王长者,不倍德
A.①③④ B.②④ C.③④  D、①②⑤
11.下列对原文的叙述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田叔因贯高等人的谋反及对赵王张敖的忠诚而受到牵连,后因真相大白又凭自己的才能
被高祖任用。
B、赵王张敖因感激高祖的恩德,所以极力反刘‘手下人因高祖的不礼貌而谋反,但手下人没有听从赵王的制止,致使赵王也获罪于高祖。
C、田叔认为孟舒是真正的长者,一是因为孟舒对赵王的忠诚;二是因为孟舒体恤下情,爱
护土卒,士卒对他也是忠心耿耿。
D、孝文帝用人非常谨慎,在起用孟舒之前做了详细的调查,既了解他在高祖时的作为,也
通过田叔证实了孟舒确为长者,然后方任命他为云中太守。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杨廷璋字温玉,真定人。家世素微贱,有姊寡居京师,周祖微时,欲聘之,姊以告廷璋。廷璋往见周祖,归谓姊曰:“此人姿貌异常。不可拒。”姊乃从之。
周祖从汉祖镇太原,廷璋屡省其姊,周祖爱其纯谨。姊卒,留廷璋给事左右。及出讨三叛,入平国难,廷璋数献奇计。即位,追册廷璋姊为淑妃,擢廷璋为右飞龙使,廷璋固辞不拜。
世宗自澶渊还京,言廷璋有于材,迁客省使。泾帅史懿称疾不朝,周祖命廷璋往代之。将行,谓之曰:“懿不就命。即图之。”廷璋至,屏左右,以诏书示懿,谕以祸福,懿即日栽路。俄闻周主崩。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
会隰州刺史孙议卒,廷璋遣监军李谦溥领州事。谦溥至,并①人来攻其城,议者以为宜速救之。廷璋曰:“隰州城壁坚完,并人卒至,未能为攻城具,当出奇以破之。”乃募敢死士百余人,许以重赏,由间道遣人约谦溥为内应。既至,即衔枚②夜击,城中鼓噪以出,并人大渍。奏至,世宗诏褒之。
宋初,加检校太尉。吏民诣阙,请立碑颂功德。太祖命卢多逊撰文赐之。李筠叛,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廷璋获之,械送京师,因上攻取之策,即下诏委以经略。及车驾亲征,诏延璋率所部入阴地,分贼势。贼平,归镇。
廷璋美髯,长上短下,好修容仪,虽见小吏,未尝懈惰。善待士,幕府多知名人。在晋州日,太祖命荆罕儒为钤辖。罕儒以廷璋周朝近亲,疑有异志,每入府中,从者皆持刀剑,欲图廷璋。
延璋推诫待之,殊不设备,罕儒亦不敢发,终亦无患。
注释:①并:并州,古地名,在今陕西太原一带。②枚;古代行军时为防止喧哗,让士兵衔在口中的竹或木片。
(节选自《宋史•列传第十四》)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周祖微时,欲聘之聘:以礼物订婚。
B.廷璋至,屏左右屏:使……退避。
C.廷璋获之,械送京师械:镣铐。
D.潜遣亲信使赍蜡书求援邻境赍:携带。

下列加点虚词意义和用法完全相同的一项是

A.①廷璋呕血不食者数日②求人可使报秦者
B.①乃募敢死士百余人②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
C.①诏廷璋率所部入阴地②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
D.①城中鼓噪以出②必得约契以报太子也

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杨廷璋在周祖地位低的时候劝姐姐嫁给了他。这令周祖对其有了好感,后来周祖镇守太原时杨廷璋常去探望他的姐姐,深得周祖的喜爱而被周祖留在身边供职。
B.在救援隰州的战役中,杨廷璋采取了里应外合的战术,派敢死队趁夜悄悄进攻,让城中士兵呐喊冲出,最后打败了并人,受到了世宗的褒奖。
C.宋初,杨廷璋加官检校太尉。他的功绩得到了朝野双方的好评,官吏百姓到朝廷去,请求立碑赞颂其功德,太祖也令人撰写了碑文赏赐他。
D.杨廷璋很注重仪表的修饰,即使是接见小官吏也不怠慢。同时他善待士人,幕府中有很多知名人士。对待怀疑他的人,他也能坦诚相待。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学者以治生为本论
陈确
学问之道,无他奇异,有国者守其国,有家者守其家,士守其身,如是而已。所谓身,非一身也。凡父母兄弟妻子之事,皆身以内事,仰事俯育,决不可责之他人,则勤俭治生洵是学人本事。而或者疑其言之有弊,不知学者治生绝非世俗营营苟苟之谓,即萃野一介不取予学术,无非道义也。
今士鲜不谓明道义,而学未切实,则所为非道之道,非义之义,亦往往由之而不自知。要之,辨此亦自不难。《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自天子至庶人,孰能违之!《中庸》又拈“行素”二字,即同《周官》之指,而语尤近道。能之即居易之君子,不能即行险之小人。《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并极详至。有国者违之,必失其国;有家者违之,必失其家;有身者违之,必失其身。虽所失大小不同,其为得罪于祖宗,得罪于圣贤,则一也。《诗》云“战战兢兢,如临深渊,如履薄冰”,斯之谓矣。而岂真一手一足云尔哉!
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而治生尤切于读书。然第如世俗之读书治生而已,则读书非读书也,务博而已矣,口耳而已矣,苟求荣利而已矣;治生非治生也,知有己,不知有人而已矣,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而已矣:而又何学之云乎?故不能读书、不能治生者,必不可谓之学;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亦必不可谓之学。唯真志于学者,则必能读书,必能治生。天下岂有白丁圣贤、败子圣贤哉!岂有学为圣贤之人而父母妻子弗能养,而待养于人者哉!鲁斋此言,专为学者而发,故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耳。
然则当何以救之曰治生以学为本嗟乎士苟志学则岂唯能读书治生而已哉修齐治平悉于斯焉取之。而有未能者,亦必不可谓之学。故曰:士为志学而已矣。
对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庸》又拈“行素”二字拈:取
B.天下岂有白丁圣贤    白丁:不学无术
C.悉于斯焉取之悉:全
D.而但能读书、但能治生者但:但是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是论证“学者以治生为本”观点的一组材料是()
①《周官》既定为量出入之法,极明白易守②《大学》之生众食寡,为疾用舒
③确尝以读书治生为对,谓二者真学人之本事④孟子之易田畴,薄税敛,食时用礼
⑤士为志学而已矣⑥知其言之无弊,而体其言者或不能无弊

A.①③⑥ B.②③⑤ C.①②④ D.③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陈确认为王侯治国责在足国,大夫治家责在足家,对于学人来说,要能勤俭治生,但治生不是忙忙碌碌为维持生计而奔波。
B.陈确认为,道义应建立在治生的基础上,有许多儒生自认为明道义而不治生,这种明道义,并不切实,不是真明道义。
C.陈确赞同鲁斋的观点,认为读书治生是学人的本事,读书与治生相比较,读书比治生更重要,治生建立在读书的基础上。
D.陈确批判了世俗和理学家的读书和治生观,世俗治生观的治生是知有己,不知有他人,知有妻子,不知有父母兄弟。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