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 论语》 中的两则文字,然后回答问题。(4 分)
① 子曰:“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 子罕》
② 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雍也》 )
请写出一个出自上述选段的成语。(1 分)
孔子在教育儿子时说“不学礼,少无以立”(《 季氏》),请结合上述选段对“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加以评析。(3 分)

科目 语文   题型 名著导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
(1)子曰:“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2)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

文化经典阅读:阅读《孟子》选段,完成后面题目。
孟子曰:“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巫匠亦然。故术不可不慎也。孔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夫仁,天之尊爵也,人之安宅也,莫之御而不仁,是不智也。不仁、不智、无礼、无义,人役也。人役而耻为役,由弓人而耻为弓,矢人而耻为矢也。如耻之,莫如为仁。 仁者如射:射者正己而后发,发而不中,不怨胜己者,反求诸己而已矣。”(《孟子·公孙丑上》)
下列翻译有误的一项是()

A.“矢人岂不仁于函人哉!矢人惟恐不伤人,函人惟恐伤人。”
译文“造箭的人难道比造铠甲的人不仁吗?造箭的唯恐(造的箭不尖利)不能射伤人,造铠甲的唯恐(铠甲不坚硬)使人被射伤。”
B.“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智!”
译文“内心仁慈才是美。选择不和有仁德的人相处,哪能算聪明?”
C.“臣以险衅,夙遭闵凶,生孩六月,慈父见背。”(李密《陈情表》
译文“我因命运不好,很早就遭遇到了不幸,刚出生六个月,父亲就弃我而死去。”
D.“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远而无所至极邪?”(庄子《逍遥游》)

译文“天色深蓝,难道是它真正的颜色吗?还是因为太远太高,看不到它的边际呢?”
孟子在这里把行仁的人比作“,如果“为仁”没有达到自己要的效果,就要学会“”(请用原文回答,第一空两个字,第二空四个字)
孔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曰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怎样理解“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结合前文简要分析。
答:

简答题。(任选一题)选第()题:
①车尔尼雪夫斯基指出:“托尔斯泰才华的特征在于他并不局限在揭示心理过程的结束,他感兴趣的是过程的本身。”请结合具体事件谈谈涅赫柳多夫思想转变发展的三个阶段。
答:
②阅读下面《复活》选段,根据原著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刚才离开议事室以前我不是把答案念了一遍吗?”首席陪审员辩白说,“当时谁也没有反对。”“当时我正好离开议事室。”彼得·盖拉西莫维奇说。“您怎么也会没注意?”“我万万没有想到。”聂赫留朵夫说。
首席陪审员说的“答案”出了什么问题?后来发生了什么事?
答:

文化经典
子贡问:“师与商也孰贤?”子曰:“师也过,商也不及。”曰:“然则师愈与?”子曰:“过犹不及。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论语·先进》
下列选项中,对上面选段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子张与子夏,一个张扬,一个内敛;一个做事常有过分之处,一个做事常有不及之处。孔子认为他们都不道。
B.子路问孔子,听到了道理,能不能马上行动起来。孔子告诉他,要先请教父亲或兄长的意见,然后才能去行动。
C.冉求向孔子问起了子路问的问题,却得到不同的答案,这使公西华纳闷,他认为孔子对不同的学生可能有偏心。
D.孔子告诉公西华,冉求做事畏缩不前,所以要鼓励他前进;子路好勇逞强,所以要约束他,让他懂得后退。

请根据上面的选段,简要谈谈你对因材施教与中庸思想关系的理解。

阅读下面选段,根据原著的故事情节,回答问题。
操回顾玄德曰:“何如?”玄德答曰:“公不见丁建阳、董卓之事乎?”(《三国演义》第十九回)
“丁建阳、董卓之事”具体指的是什么?为什么曹操要问刘备这句话?之后在白门楼上又发生了什么事情与吕布之死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答: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