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名著阅读下列各项中,对作品故事情节的叙述有误的两项是( )
A.赤壁之战后,周瑜为夺得刘备占领的荆州,假意要借道去攻打西川,以便乘机夺取荆州,不料被孔明识破,兵败而回。后周瑜又向孙权献计,假意将孙权之妹嫁与刘备,待刘备来东吴后逼其归还荆州,但在孔明安排下,东吴弄假成真,“赔了夫人”;在刘备回国途中,周瑜又阻拦失败,因而“折兵”。周瑜因这“三气”而被气死。(《三国演义》) |
B.觉新与表妹钱梅芬青梅竹马,但梅的母亲和觉新的继母周氏在牌桌上有了意见,就拿拒婚来报复。觉新屈从于父亲的意志与瑞珏结婚。不久,梅出嫁,不到一年便守寡回到娘家。军阀开战,梅跟着张太太和琴来高公馆避难,与觉新重逢,两人都不能忘情。在矛盾痛苦中,钱梅芬抑郁成疾,吐血而死。这个爱情悲剧真是令人扼腕。(《家》) |
C.老葛朗台不管作为守财奴,还是作为精明狡猾的商人,都显得特别没有人性。他在家庭生活中锱铢必较,平日连多用一块糖,多点一根蜡烛也不许可。因为害怕财产的流失,女儿到23岁他也没想要给她相亲,而当公证人克罗旭一家和银行家德格拉桑一家为娶欧也妮暗争斗时,葛朗台却将计就计,利用女儿作诱饵,从两边捞好处。(《欧也妮·葛朗台》) |
D.有一天,堂吉诃德和桑丘来到一处张灯结彩的村庄,原来是财主卡麻丘夺走了青年巴西琉的情人季德丽亚,巴西琉认为季德丽亚负心,便拔剑刺入自己心窝。堂吉诃德忙上前救护。巴西琉请求临死与季德丽亚举行婚礼,堂吉诃德也帮忙说情。不料神父刚宣布他们结为夫妻,巴西琉就好了,原来他受伤是假装的。(《堂吉诃德》) |
E.在流浪汉、乞丐们攻打教堂时,爱斯梅拉达被惊醒了。混战之际,弗罗洛利用爱斯梅拉达对卡西莫多的信任,说服了卡西莫多去劝说爱斯梅拉达,让他悄悄地跟着伪装起来的弗罗洛,从圣母院后门溜出来,然后渡河逃离了险地。(《巴黎圣母院》)简答题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回答问题(8分)
此时林黛玉虽不是嚎陶大哭,然越是这等无声之泣,气噎喉堵,更觉得利害。听了宝玉这番话,心中虽然有万句言语,只是不能说得,半日,方抽抽噎噎的说道;“你从此可都改了罢!”宝玉听说,便长叹一声,道:“你放心,别说这样话.就便为这些人死了,也是情愿的!”(《红楼梦》第34回)
(1)请简述宝玉挨打始末。
(2)宝玉挨打,林黛玉哭了半天之后,仅仅向贾宝玉说了一句话:“你可都改了吧。”这句话虽短,但意味深长。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的《论语》选段,然后回答问题。
甲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1.5)
子适卫,冉有仆。子曰:“庶矣哉!”冉有曰:“既庶矣,又何加焉?”曰:“富之。”曰:“既富矣,又何加焉?”曰:“教之。”(13.9)甲段文字中体现了孔子“为政以德”思想的哪些基本手段?
乙
隆(尊崇)礼由礼,谓之有方之士;不隆礼、不由礼,谓之无方之民。敬让之道也。故以奉宗庙则敬,以入朝廷则贵贱有位,以处室家则父子亲、兄弟和,以处乡里则长幼有序。孔子日:“安上治民,莫善于礼。”此之谓也。(《礼记·经解》)结合第二则材料,简述儒家对“礼”的作用的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题。
子击磬于卫。有荷蒉而过孔氏之门者,曰:“有心哉,击磬乎!”既而曰:“鄙哉,硁硁乎!莫己知也,斯己而已矣。深则厉,浅则揭。”子曰:“果哉!末之难矣。”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
子曰:“笃信好学, 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8.13)体现了孔子的什么精神?
“荷蒉”者认为孔子固执,不懂得变通,你是否认同他的看法?结合上述章句,谈谈你的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后面题。
(1)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论语•颜渊》)
(2)子曰:“麻冕①,礼也;今也纯,俭,吾从众。”(《论语•子罕》)
(3)子曰:“礼,与其奢也,宁俭;丧,与其易②也,宁戚。”(《论语•八佾》)
【注】①麻做的丧帽。②铺张。根据材料,用自己的语言谈谈如何实践“仁”?
孔子的一方面强调“复礼”,一方面又主张摈弃“奢礼”,你如何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问题。
(材料一)子曰:“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论语.为政》)
(材料二)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论语.里仁》)
(材料三)台湾学者萧民元先生对材料二有过质疑,他认为“刑”是一个音误字(声音相近,写的人写时误听而错写),正确的应该是“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信,小人怀惠。”请指出材料一所体现出的孔子的思想。
答:你同意萧民元先生的观点吗?请结合上面三则材料和孔子的有关思想说说相关理由。
答:
阅读下面两段文字,完成23-24题。
子路曰:“卫君待子而为政,子将奚先?”子曰:“必也正名乎!”子路曰:“有是哉,子之迂也!奚其正?”子曰:“野哉,由也!君子于其所不知,盖阙如也。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事不成,则礼乐不兴;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论语》)
人有礼则安,无礼则危。故曰:礼者不可不学也。夫礼者,自卑而尊人。虽负贩者必有尊也,而况富贵乎?富贵而知好礼,则不骄不淫;贫贱而知好礼,则志不慑。 (《礼记》)孔子提倡“正名”的目的是什么?
结合上述《论语》和《礼记》的选文,你认为“礼”的作用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