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选修3——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
十一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 十一 次会议举行第二次全体会议。全会主要审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加强民事执行工作、维护法制权威和司法公正情况的报告和最高人民检察院关于加强渎职侵权检察工作、促进依法行政和公正司法情况的报告,审议国务院关于中央政府投资安排及实施情况报告、全国人大常委会专题调研组关于部分重大公共投资项目实施情况的调研报告等。
请运用《国家和国际组织常识》知识回答,材料中全国人大常委会的主要议程体现了我国的什么政治制度?这一制度在材料中是如何体现的?
B.【选修4—科学思维常识】
高二学生甲和乙,争论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的问题。“你说,什么是唯物主义?什么是唯心主义?”甲问。乙说:“唯物主义是与唯心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唯心主义嘛,当然也就是同唯物主义根本对立的世界观。”甲说:“我不同意这个说法,用唯心主义说明唯物主义,又用唯物主义说明唯心主义,这算什么回答呢。”
从给概念下定义的角度看,用唯心主义说明唯物主义,又用唯物主义说明唯心主义是否合逻辑?为什么?
“民为邦本,本固邦宁”。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必须认识到:仅以做大经济总量来解决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空间越来越小,发展的坐标迫切需要向更加注重全民共享与社会公平的方向位移。
材料一2013年政府工作报告的民生画卷
稳物价:绝不让物价上涨影响低收入群众正常生活。保住房:重点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收入分配:尽快扭转收入分配差距扩大趋势。就业:中央财政投入42亿元帮和促进就业。社保:加快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医改:提高基本医疗保障水平。…….
材料二某市政府在落实民生画卷中稳定物价的要求,对大白菜、豆芽菜和空心菜等4种主要蔬菜实施“限价令”,及时打击了不法投机者,维持了物价的稳定。对此,有人认为政府的“限价令”一出台,菜价应声而落,这才是地方政府的应有作为。也有人认为,“限价令”保卫了市民却伤了农民。这时候谁替菜农着想?看看价格日益飞涨的化肥,看看打着滚往上翻的种菜成本,菜价能不涨吗?
材料三城镇化是人口和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是乡村人口转变为城镇人口的过程,是一个国家从农业社会向现代化社会转变的必由之路。研究表明,我国城镇化率每提高1%,将推动1300多万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带动居民消费增长1.2个百分点;推进城镇化还将直接影响我国的产业空间布局和生产要素跨区域重组,促进城乡产业集群发展和三大产业协调发展;也将为云计算、物联网等信息技术的加速创新与应用普及带来广阔的空间。
(1)结合材料一运用经济学的有关知识,请你就如何“促公平惠民生”建言献策。
(2)结合材料二运用经济生活知识说明你对政府出台“蔬菜限价令”的看法。
(3)结合材料三,说明推动城镇化建设对于促进我国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意义。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经历了一个从忽视到初步认识,再到提升为社会价值目标的发展
过程。新中国成立初期,受物质匮乏等历史条件的影响,人们在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时强调征服自然。改革开放前,经济发展和生态坏境的矛盾不突出,生态文明建设处于起步阶段。近年来,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我国的生态环境形势日益严峻。为此,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提出建设美丽中国。
材料二 近年来,我国很多地方接连出现比较严重的雾霾天气。专家指出,工业污染和汽车尾气是影响空气质量的重要因素。雾霾的治理需要全社会动员起来,政府、企业、公众各尽所能、齐心协力,形成符合生态文明理念的生产、生活方式。
(1)结合材料一,运用“求索真理的历程”的有关知识,分析我国对生态文明建设的认识过程。
(2)结合材料二,运用整体与部分辩证关系原理,说明在治理雾霾的过程中政府、企业、公众应如何作为。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我国GDP和城镇化率情况
注:城镇化率通常指一个地区常住于城镇的人口占该地区总人口的比例,是一个国家或地区
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标志。目前发达国家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0%。
材料二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持久的内生动力。据统计,城镇化率每提高1个百分点,就
有1300多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镇居住、生活、就学、就业,这对城镇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等形成巨大需求。同时,城镇可以吸纳大量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带动农民增收,缩小城乡差距。
材料三 立足国情、时代特点和社会发展趋势,借鉴别国城市化经验教训,我国提出了走
新型城镇化道路的战略思想。强调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城市群的布局要科学,要与区域经济发展和产业布局紧密衔接,与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相适应;要抓实抓好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工作,保障他们获得平等的市民权益;要把生态文明理念全面融入城镇化全过程。
(1)概括材料一所反映的经济信息。
(2)运用有关消费的知识,说明城镇化对中国经济发展的意义。
(3)结合材料三,运用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的知识,分析我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正确性。
(12分)材料一 某课题组就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分配状况进行了抽样调查,为了说明收入分配发生的变化,首先将样本中的居民分为五个收入组,每组各占总调查人口的20%,然后将各组1985和2008两年的数据进行了比较,如下图所示。
图(a)
材料二 基尼系数是衡量收入分配公平程度的一个重要指标。一般来说,基尼系数下降,意味着收入分配趋于公平。根据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2008年我国的基尼系数达到最高点0.491,以后开始逐步回落,2012年降为0.474。2008年我国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如下图所示。
图(b)
注: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和绝对公平曲线之间的面积为A,与绝对不公平曲线OPQ之间的面积为B,基尼系数=。
结合材料,运用经济生活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1)材料一反映出我国城镇居民收入变化具有哪些特征?请利用图(a)中的数据分别加以说明。
(2)根据材料二,从图(b)中选取三个点连接起来表示我国2012年的实际收入分配曲线。同时,从下表中选择两项能够使我国基尼系数下降的政策,并分别说明理由。(作图时请用2B铅笔,并画清楚。)
①提高最低工资标准 |
②实施宽松的货币政策 |
③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全覆盖 |
④对新兴产业提供资金支持 |
⑤出台措施增强企业创新能力 |
(26分)2012年11月8日, 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胡锦涛代表第十七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报告。阅读材料,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报告指出,党的十六大以来的十年,我们取得一系列新的历历史性成就,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了坚实基础,我国经济总量从世界界第六位跃升到第二位,社会生产力、经济实力、科技实力迈上一个大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居民收入水平、社会保障水平迈上一个大台阶,综合国力、国际竞争力、国际影响力迈上一个大台阶,国家面貌发生新的历史性变化。人们公认,这是我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主不断健全、文化日益整荣、社会保持稳定的时期,是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人民得到实惠更多的时期。
材料二报告指出,总结十年奋斗历程,最重要的就是我们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围绕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出山一系列紧密相连、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形成和贯彻了科学发展观,科学发展观对新形势下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作出了新的科学回答,把我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认识提高到新的水平,开辟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发展新境界。面向未来,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对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深远历史意义,必须把科学发展观贯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全过程,体现到党的建设各方面。
材料三报告强调,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提高文化产品质量,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
(1)联系材料一、二从《政治生活》角度,分析说明十年来我国取得新的历史性成就给我们的启示。(9分)
(2)运用“认识论”有关知识,谈谈你对材料一的认识。(9分)
(3)联系材料三,请你从《文化生活》“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角度,为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提出合理化建议。《 9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