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有科学家提出“绿色自由”的构想:将CO2变为燃料或有机化学品。其构想分成3个步骤:
① 利用浓碳酸钾溶液吸收空气中的CO2;
② 将第①步吸收液电解产生H2和O2,同时分离出CO2;
③ 将第②步产生的H2和CO2在一定条件下转化成CH4和水蒸气。
已知:H2(g)+0.5O2(g)=H2O(l) △H1=" —285.8" kJ/mol
CH4(g)+2O2(g)=CO2(g)+2H2O(l) △H2=" —889.6" kJ/mol
H2O(l)=H2O(g) △H3=" +44.0" kJ/mol
第③步反应的热化学方程式为 。
(2)使用合适的催化剂和电极材料,以N2、H2为原料,以HCl-NH4Cl为电解质溶液构成新型燃料电池,同时达到固氮作用。该电池的正极反应式为 ,溶液中H+向 极移动(选择填写“正”或“负”)。
(3)某催化剂的主要成分是FeO、Fe2O3,当催化剂中Fe2+与Fe3+的物质的量之比为1:2时,其催化活性最高。以Fe2O3为原料制备上述催化剂,可向其中加入适量炭粉,发生如下反应:
2Fe2O3+C4FeO+CO2。为制得这种活性最高的催化剂,应向480 g Fe2O3粉末中加入炭粉的质量为_____g。
(4)在T℃时,向2L固定体积的密闭容器中加入4 mol A和2 mol B,发生如下反应:
2A(g) + B(g) C(g) + D(g) △H =" Q" kJ·mol-1
当反应达到平衡时,A的转化率为50﹪。
(ⅰ)在一定条件下,反应可以自发向右进行,可知Q __________0 (填“﹤”、“﹥”或“﹦”)。
(ⅱ)维持温度不变,若向该容器中加入的物质及量如下,使起始时v(正)>v(逆)且达到平衡时C的百分含量为20﹪。下列符合要求的是
A.2 mol A、1 mol B B.1 mol He、3 mol A、1.5 mol B、0.5molC、0.5mol D
C.2 mol C、2 mol D D.2 molA、1mol B、1 mol C、1 mol D
可逆反应m A+n Bp C在某温度下达到平衡。
①若A、B、C都是气体,减压后正反应速率小于逆反应速率,则m、n、p的关系是。
②若C为气体,且m + n = p,加压时化学平衡发生移动,则平衡必定向______方向移动。
③如果在体系中增加或减少B的量,平衡均不移动,则B肯定不能为_____态。
在一定温度下向不同电解质溶液中加入新物质时溶液的导电性能发生变化,下图所示是其电流(I)随新物质加入量(m)的变化曲线。
以上4个导电性实验,其中与A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与B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与C图变化趋势一致的是__________。
①Ba(OH)2溶液中滴入H2SO4溶液至过量②醋酸溶液中滴入NH3·H2O至过量
③澄清石灰水中通入CO2至过量④NH4Cl溶液中逐渐加入适量NaOH固体
(1)下列物质:①石墨 ②三氧化硫 ③液态氯化氢 ④氯气 ⑤熔融的硫酸钾 ⑥食盐晶体 ⑦硫酸溶液 ⑧乙醇 ⑨冰醋酸 ⑩NH3•H2O,其中能够导电的是 ,强电解质是 ,弱电解质是 ,非电解质是 。
(2)H2S溶于水的电离方程式为 。
①向H2S溶液中加入NaOH溶液时,电离平衡向 移动,(填左或右)c(H+) ,c(S2-) 。(填增大或减少或不变)
②向H2S溶液中加入Na2S固体时,电离平衡向 移动, (填左或右)
c(H+) ,c(S2-) 。(填增大或减少或不变)
(1)将等质量的锌粉分别投入10 mL 1 mol/L HCl和10 mL 1 mol/L的CH3COOH溶液中,产生H2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①若锌不足量,反应速率快的是_______ ___;②若锌过量,产生H2的量有何关系__________。
(2)将等质量的锌粉分别投入c(H+)均为1 mol/L体积均为10 mL的盐酸和醋酸溶液中,产生H2的体积分别为V1和V2;①若锌不足量,反应速率快的是_______ ___;②若锌过量,产生H2的量有何关系__________。
(10分)请回答下列问题:
(1)等温、等容下,已知2NO+O22NO2△H<0,当该反应处于平衡状态时,下列措施中有利于提高NO的平衡转化率的是(填字母)。
A.升高温度 | B.降低温度 | C.加入O2 | D.减小压强 |
E.加入催化剂 F.增加NO的量
(2)若将l.00 molO2和2.00 mol NO混合充入容积为2 L的密闭容器中,3分钟后反应达到平衡。平衡后混合气体总物质的量为2.55mol,用O2表示的化学反应速率为mol•L-1•min-1。
(3)容积均为2 L的四个密闭容器中均进行着(2)中的反应,某温度下,各物质物质的量(mol)及正逆反应速率关系如下表所示:
容器编号 |
n(O2) |
n(NO) |
n (NO2) |
v正与v逆的关系 |
Ⅰ |
0.20 |
0.10 |
0.20 |
v正=v逆 |
Ⅱ |
0.20 |
0.40 |
1.00 |
②v正___v逆? |
Ⅲ |
0.60 |
1.20 |
0.80 |
③v正___v逆? |
①若方程式系数为最简整数比,则该温度下的平衡常数K=
填写表中空格:②③(填>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