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
题文

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下列各题。
伍子胥者,楚人也,名员。至于吴,吴王僚方用事,公子光为将。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吴王僚因楚丧,使二公子将兵往袭楚。楚发兵绝吴兵之后,不得归。吴国内空,而公子光乃令专诸袭刺吴王僚而自立,是为吴王阖闾。阖闾既立,得志,乃召伍员以为行人,而与谋国事。后五年,伐越。越王勾践迎击,败吴于姑苏,伤阖闾指,军却。阖闾病创将死,谓太子夫差曰:“尔忘勾践杀尔父乎?”夫差对曰:“不敢忘。”是夕,阖闾死。夫差既立为王,以伯嚭为太宰,习战射。二年后伐越,败越于夫湫。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使大夫种厚币遗吴太宰嚭以请和,求委国为臣妾。吴王将许之。伍子胥谏曰:“越王为人能辛苦。今王不灭,后必悔之。”吴王不听,用太宰嚭计,与越平。
其后五年,而吴王闻齐景公死而大臣争宠,新君弱,乃兴师北伐齐。伍子胥谏曰:“勾践食不重味,吊死问疾,且欲有所用之也。此人不死,必为吴患。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吴王不听,伐齐,大败齐师于艾陵,遂威邹鲁之君以归。益疏子胥之谋。
其后四年,吴王将北伐齐,越王勾践用子贡之谋,乃率其众以助吴,而重宝以献遗太宰嚭。太宰嚭既数受越赂,其爱信越殊甚,日夜为言于吴王。吴王信用嚭之计。伍子胥谏曰:“夫越,腹心之病,今信其浮辞诈伪而贪齐。破齐,譬犹石田,无所用之。愿王释齐而先越;若不然,后将悔之无及。”而吴王不听,使子胥于齐。子胥临行,谓其子曰:“吾数谏王,王不用,吾今见吴之亡矣。汝与吴俱亡,无益也。”乃属其子于齐之鲍牧,而还报吴。
吴太宰嚭既与子胥有隙,因谗曰:“子胥为人刚暴,少恩,猜贼,自以为先王之谋臣,今不见用,常鞅鞅怨望。愿王早图之。”吴王曰:“微子之言,吾亦疑之。”乃使使赐伍子胥属镂之剑,曰:“子以此死。”伍子胥仰天叹曰:“嗟乎!谗臣嚭为乱矣,王乃反诛我。我令若父霸。自若未立时,诸公子争立,我以死争之于先王,几不得立。若既得立,欲分吴国予我,我顾不敢望也。然今若听谀臣言以杀长者。”乃告其舍人曰:“必树吾墓上以梓,令可以为器;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乃自刭死。吴王闻之大怒,乃取子胥尸盛以鸱夷革,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在文中的意思,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用太宰嚭计,与越平平:讲和
B.食不重味,吊死问疾吊:慰问
C.愿王释齐而先越愿:希望
D.少恩,猜贼贼:盗贼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①越王勾践乃以余兵五千人栖于会稽之上
②赵王岂以一璧之故欺秦邪
B.①伍胥乃因公子光以求见吴王
②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
C.①今吴之有越,犹人之有腹心疾也
②夫晋,何厌之有
D.①公子光为将

②是为吴王阖闾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伍子胥辅佐阖闾治国,吴伐越却被越国击败,阖闾受伤。临终前,阖闾告诫夫差不要忘记勾践杀父之仇。但夫差在伐越胜利之后被勾践投降归附的假象迷惑,听信伯嚭的意见,与越国讲和。
B.伍子胥从勾践生活俭朴、关怀民众的举动中察觉到勾践有长远的图谋,他告诫夫差越国是吴国的心腹之患,劝说夫差不要急于兴师伐齐,但夫差不听。战胜了齐国后,伍子胥就更被夫差冷落了。
C.受勾践贿赂的伯嚭竭力为越国说话,而夫差也日益听信于他,根本不听伍子胥的谏言。伍子胥预见到吴国将要灭亡的命运,认为自己既然不被吴王信任,那么与吴国一起灭亡也毫无意义。
D.夫差听信伯嚭的谗言,认为伍子胥自恃重臣,心有怨恨,对他产生怀疑,于是下令让伍子胥自尽。伍子胥慨叹自己辅佐先王争霸,拼死为夫差争得王位,到头来却被谗臣所害,最终怨愤自尽。

翻译下列句子
①而王不先越而乃务齐,不亦谬乎!
②而抉吾眼县吴东门之上,以观越寇之入灭吴也。

科目 语文   题型 文言文阅读   难度 中等
登录免费查看答案和解析
相关试题

三梦记(节选)
白行简
天后时,刘幽求为朝邑丞。尝奉使,夜归。未及家十余里,适有佛堂院,路出其侧。闻寺中歌笑欢洽。寺垣短缺,尽得睹其中。刘俯身窥之见十数人儿女杂坐罗列盘馔环绕之而共食见妻在坐中语笑。刘初愕然,不测其故久之。且思其不当至此,复不能舍之。又熟视容止言笑,无异。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刘掷瓦击之,中其罍洗,破迸走散,因忽不见。刘逾垣直入,与从者同视,殿序皆无人,寺扃如故,刘讶益甚,遂驰归。比至其家,妻方寝。闻刘至,乃叙寒暄讫,妻笑曰:“向梦中与数十人游一寺,皆不相识,会食于殿庭。有人自外以瓦砾投之,杯盘狼籍,因而遂觉。”刘亦具陈其见。
元和四年,河南元微之为监察御史,奉使剑外。去逾旬,予与仲兄乐天,陇西李杓直同游曲江。诣慈恩佛舍,遍历僧院,淹留移时。日已晚,同诣杓直修行里第,命酒对酬,甚欢畅。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其词曰:“春来无计破春愁,醉折花枝作酒筹。忽忆故人天际去,计程今日到梁州。”实二十一日也。十许日,会梁州使适至,获微之书一函,后寄《纪梦诗》一篇,其词曰:“梦君兄弟曲江头,也入慈恩院里游。属吏唤人排马去,觉来身在古梁州。”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贞元中扶风窦质与京兆韦旬同自毫入秦,宿潼关逆旅。窦梦至华岳祠,见一女巫,黑而长。青裙素襦,迎路拜揖,请为之祝神。窦不获已,遂听之。问其姓,自称赵氏。及觉,具告于韦。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顾谓韦曰:“梦有征也。”乃命从者视囊中,得钱二镮,与之。巫抚拿大笑,谓同辈曰:“如所梦矣!”韦惊问之,对曰:“昨梦二人从东来,一髯而短者祝酹,获钱二镮焉。及旦,乃遍述于同辈。今则验矣。”窦因问巫之姓氏。同辈曰:“赵氏。”自始及末,若合符契。
下列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将就察之,寺门闭不得入就:靠近,走进去
B.同诣杓直修行里第诣:拜见
C.刘亦具陈其见具:详细地
D.宿潼关逆旅逆旅:客舍,旅店

下列各组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A.见其妻在坐中语笑
吾其无意于人世矣
B.一髯而短者祝酹
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C.破迸走散,因忽不见
恩所加,则思无因喜以谬赏
D.日月与游寺题诗日月率同

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
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三个梦恰好是三种梦的类型:第一个梦是你所做的事在别人的梦境里,第二个梦是说你在现实中看到了别人的梦中情景,第三个梦是说两个人的梦境彼此完全相通。
B.第一个故事中,刘幽求捡了一块瓦片投进去,击中了罍洗,围坐的人们惊惶失措,马上走得不见人影。刘幽求就打开庙门进去看,寺庙里却无一人,寺庙窗子也关得好好的。
C.第二个故事是讲述元缜与白居易的事,本文作者便是白居易之弟。白居易猜到元缜抵达梁州,元缜梦见白居易游历佛院,这固然是巧合,但也说明元白二人友情深厚真切。
D.第三个故事中,窦质梦见了一名长得又黑又高的穿青裙白衣的女巫师。第二天,窦质到华岳祠真的遇上了和梦中完全一样的巫师。而那女巫师居然也做到了与窦质同样的梦。

用斜线(∕)给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划波浪线的句子断句,并把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用斜线(∕)断句:
刘 俯 身 窥 之 见 十 数 人 儿 女 杂 坐 罗 列 盘 馔 环 绕 之 而 共 食 见 其 妻 在 坐 中 语 笑。
(2)翻译:
①兄停杯久之,曰:“微之当达梁矣。”命题一篇于屋壁。
译文:
②明日,至祠下,有巫迎客,容质妆服,皆所梦也。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古之善赏者,费少而劝众;善罚者,刑省而奸禁;善予者,用约而为德;善取者,入多而无怨。
赵襄子围于晋阳,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左右曰:“晋阳之难,赫无大功,今为赏首,何也?”襄子曰:“晋阳之围,寡人社稷危,国家殆,群臣无不有骄侮之心,唯赫不失君臣之礼。”故赏一人,而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曰:“子之誉日闻吾耳,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子以奸事我者也。”乃烹之。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此刑省奸禁者也。
秦穆公出游而车败,右服失马,野人得之。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野人方屠而食之。穆公曰:“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处一年,与晋惠公为韩之战,晋师围穆公之车,梁由靡扣穆公之骖,获之。食马肉者三百余人,皆出死为穆公战于车下,遂克晋,虏惠公以归。此用约而为德者也。
齐桓公将欲征伐,甲兵不足,令有重罪者出犀甲一戟,有轻罪者赎以金分,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百姓皆说,乃矫箭为矢,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遂霸天下。此入多而无怨者也。
故圣人因民之所喜而劝善,因民之所恶而禁奸。故赏一人而天下誉之,罚一人而天下畏之。故至赏不费,至刑不滥。孔子诛少正卯,而鲁国之邪塞;子产诛邓析,而郑国之奸禁。以近喻远,以小知大也。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选自《淮南·汜论训》)
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此赏少而劝善者众也  劝告
B.社稷危,国家殆     危险
C.子以奸事我者也。   侍奉
D.穆公追而及之歧山之阳 南面

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赵襄子围于晋阳      唐浮屠慧褒始舍于其址
B.入多而无怨     荆轲逐秦王,秦王还柱而走
C.唯赫不失君臣之礼及其所之既倦,情随事迁
D.铸金而为刃,以伐不义而无道以其无礼于晋

下列句子编为四组,全都属于为政者“善用赏罚”做法的一组是
①罢围而赏有功者五人,高赫为赏首 ②天下为忠之臣者莫不愿忠于其君
③齐威王设大鼎于庭中,而数无盐令 ④齐以此三十二岁道路不拾遗
⑤遍饮而去之⑥讼而不胜者出一束箭

A.①③⑥ B.②④⑥ C.①③⑤ D.②④⑤

下面是对文本内容的分析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文通过几个具体事例,论述了只要依照百姓的喜恶来劝善禁奸,就能够做到“守约而治广”的道理。
B.赵襄子赏高赫,是为了倡导君臣之礼;齐威王烹无盐令,是为了禁绝臣子以奸事君。赏罚虽异,均利于治。
C.野人盗杀秦穆公的骏马,秦穆公不但不责罚,反而为野人身体考虑而送酒给他们,显示了秦穆公的德泽。
D.齐桓公要征兵打仗,下令有罪在身的人可以交纳钱物代替亲身作战,既使自己大有所获又使百姓没有怨言。

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①察子之事,田野芜,仓廪虚,囹圄实。
②“夫食骏马之肉,而不旋饮酒者,伤人。吾恐其伤汝等。”遍饮而去之
③故圣人守约而治广者,此之谓也。

阅读下文,完成下列各题。
《鸣机夜课图》记
蒋士铨
吾母姓钟氏,幼与诸兄从先外祖滋生公读书,十八归先府君,时府君年四十馀,任侠好客,乐施与,散数千金,囊箧萧然,宾从辄满座。吾母脱簪珥,治酒浆,盘罍间未尝有俭色。越二载,生铨;家益落。历困苦穷乏,人所不能堪者,吾母怡然无愁蹙状,戚党人争贤之。府君由是得复游燕、赵间,而归吾母及铨,寄食外祖家。
先外祖长身白髯,喜饮酒。酒酣,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母每指一字,先外祖则满引一觥,数指之后,乃陶然捋须大笑,举觞自呼曰:“不意阿丈乃有此女!”既而摩铨顶曰:“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
记母教铨时,组紃绩纺之具,毕陈左右,膝置书,令铨坐膝下读之。母手任操作,口授句读,咿唔之声,与轧轧相间。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拥被覆双足,解衣以胸温儿背,共铨朗诵之。读倦,睡母怀。俄而母摇铨曰:“可以醒矣!”铨张目视母面,泪方纵横落,铨亦泣。少间,复令读。鸡鸣卧焉。
庚戌,外祖母病且笃,母侍之,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历四十昼夜,无倦容。外祖母濒危,泣曰:“女本弱,今劳瘁过诸兄,惫矣。他日婿归,为我言:‘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其善诱之!”语讫而卒。
十岁,父归,越一载,复携母及铨,偕游燕、秦、赵、魏、齐、梁、吴、楚间。先府君苟有过,母必正色婉言规。或怒,不听,则必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先府君每决大狱,母辄携儿立席前曰:“幸以此儿为念!”府君数颔之。
又十载归,卜居于鄱阳,铨年且二十。明年娶妇张氏,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一如教儿时。
注:①夏楚:戒尺。
对下列句子中加线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盘罍间未尝有俭色俭色:不丰盛的情况
B.至夜分寒甚,母坐于床夜分:半夜
C.我死无恨,恨不见女子成立女子:你的儿
D.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母女:母亲和媳妇

比较下列句中加线的词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不意阿丈有此女②设九宾于廷,臣敢上璧③鸡鸣卧
④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硿硿

A.①与②的“乃”相同,③与④的“焉”不同。
B.①与②的“乃”相同,③与④的“焉”也相同。
C.①与②的“乃”不同,③与④的“焉”相同。
D.①与②的“乃”不同,③与④的“焉”也不同。

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表现“吾母“贤良美德的一组是()
①吾母脱簪珥,治酒浆②辄大声吟所作诗,令吾母指其疵③好儿子!尔他日何以报尔母④凡汤药饮食,必亲尝之而后进⑤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⑥母女视之,训以纺绩织纴事

A.①③⑤ B.②⑤⑥ C.②③④ D.①④⑥

下列对原文的理解和评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选文记叙了母亲平凡而辛勤的事迹,表达了作者对母亲崇高的敬意和深切的怀念。
B.选文中所写母亲对父母孝、对子女慈、相夫教子等,虽然都属于传统道德的范围,但仍具有现实意义。
C.本文作者叙述母亲诸多琐事,用铺叙手法,再加上一些感情浓烈的语词,因而对母亲的赞美和热爱极为具体化。
D.文中的细节描写有点睛之妙,比如“先外祖长身白髯”一段中,外祖父的得意,母亲的聪颖,以及父女间融洽的亲情,都表现得淋漓尽致。

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儿怠,则少加夏楚,旋复持儿而泣曰:“儿及此不学,我何以见汝父!”
译文:
(2)或怒,不听,则必屏息,俟怒少解,复力争之,听而后止。
译文: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卢斌,开封人。以笔札事晋邸,太宗即位,补殿直。端拱中,又为永举军、华州巡检。时大贼侯和尚、刘渥劫兴平、栎阳,杀捕贼官二人。斌率兵掩袭,且追且斗,薄南山,渡渭水,抵凤翔,复至耀州,擒锥并尽。
为梓、遂十二州都巡检使,太宗谕之曰:“川陕人情易摇,设有寇攘,虽他境亦当袭逐,仍许便宜从事,不须中覆。”淳化二年,贼任诱等寇昌、合州。斌率兵顿昌州南牛斗山,侦知贼在龙水镇,值大雨,斌驰马四十里,骑从数十人,遂斩诱等百余级,贼众悉平。
三年,富顺监蛮掠荣州,斌晨夜倍道以赴,得州兵千人,署随军粮料以张其势。蛮乃遁,追至地头镇东南八十里,树栅,招其酋甫羌一阿奴纲,谕以朝旨,歃血刻石为盟而遣之。俄而荣、戎、资州、富顺监贼十五队钞乡邑,斌擒三百人,部送阙下,余悉临敌斩戮。
李顺为乱,斌即率兵六百抵成都,斗战连月,杀数万人。明年,成都不守,斌还梓州,集十州兵赴援,知州张雍委以监护之任。会江水泛溢,毁子城。斌劝谕州民,翌日,畚锸大集,自城西大濠中掘堑深丈,决西河水,注之以环城。二月,贼渠相里贵众二十一万傅城下,城中兵裁三千。斌曰:“军法倍兵不战,然狂丑乌合,非训练之师,以吾仗天子威灵,必可歼荡。”即感厉士伍,负土塞南北门,为固守之计。又突出与贼战,击刺三十余合,贼稍却。俄复大设机石、连弩、冲车、云梯,四面鼓噪乘城,矢石乱下,斌与州将随机设备。长围八十日,会王继恩令石知颙率兵来援,斌出东门迎劳王师,贼不战而溃。斌乘胜追斩及纳降二万余。
斌在川峡六年,以孤军御寇,累立战功,表求入奏。太宗遣使谕之曰:“俟妖孽尽殄,当召汝。”既而贼党集梓、绵、汉三州境上,斌往平之。未几,代还,太宗亲加劳问
卒,年五十。子文质殿中丞。
(选自《宋史·卢斌传》,有删改)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设有寇攘,虽他境当袭逐设:布置
B.会江水泛溢,毁子城会:给好
C.谕以朝旨,歃血刻石为盟而遣之谕:告诉
D.俟妖孽尽殄,当召汝俟:等到

下列句子中,全部直接表现卢斌平贼有功的一组是()
①遂斩诱等百余级,贼众悉平
②得州兵千人,署随军粮料以张其势
③斌擒三百人,部送阙下,余悉临敌斩戳
④以吾仗天子威灵,必可歼荡
⑤斌乘胜追斩及纳降二万余
⑥未几,代还,太宗亲加劳问

A.②③⑥ B.①③⑤ C.①④⑥ D.②④⑤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卢斌在太宗时补官任殿直、有乱贼猖狂,杀捕贼官,他率兵剿灭。淳化二年,有贼作乱,卢斌率兵冒雨奔袭,平定乱贼。
B.乱贼在荣州抢掠,卢斌昼夜兼程救援。追赶乱贼,在地头镇建营寨,并与蛮人首领结盟。又有乱贼在乡镇抢掠,他率兵平息。
C.李顺作乱,成都失守,卢斌在梓州召集兵力救援。他在城中以三千兵与二十多万敌人对峙,坚守八十天,援军来到,奋力突围。
D.卢斌深得太宗信任。他出任都巡检使,太宗嘱咐他负起处置乱贼的重任wb请求回朝奏报却被太宗以乱贼没有全灭为由婉拒。

把第Ⅰ卷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斌率兵掩袭,且追且斗,薄南山,渡渭水,抵凤翔,复至耀州,擒锥并尽。
译文:
(2)即感厉士伍,负土塞南北门,为固守之计。又突出与贼战,击刺三十余合,贼稍却。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
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诫曰:“赵见我走,必空壁逐我,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诸将皆莫信,佯应曰:“诺。”谓军吏曰:“赵已先据便地为壁,且彼未见吾大将旗鼓,未肯击前行,恐吾至阻险而还。”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赵军望见而大笑。平旦,信建大将之旗鼓,鼓行出井陉口,赵开壁击之,大战良久。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水上军开入之,复疾战。赵果空壁争汉鼓旗,逐韩信、张耳。韩信、张耳已入水上军,军皆殊死战,不可败。信所出奇兵二千骑,共候赵空壁逐利,则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赵军已不胜,不能得信等,欲还归壁,壁皆汉赤帜,而大惊,以为汉皆已得赵王将矣,兵遂乱,遁走。于是汉兵夹击,大破虏赵军。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于是有缚广武君而致戏下者,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诸将效首虏,毕贺,因问信曰:“兵法右倍山陵,前左水泽,今者将军令臣等反背水陈,曰破赵会食,臣等不服。然竟以胜,此何术也?”信曰:“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兵法不曰‘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且信非得素拊循士大夫也,此所谓‘驱市人而战之’,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诸将皆服曰:“善。非臣所及也。”
([汉]司马迁《史记·淮阴侯列传》)
(信平日学问)寄食受辱时,揣摩已久,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信书虽不传,就本传所载战事考之,可见其纯用权谋,所谓出奇设伏变诈之兵也。
([清]王鸣盛《十七史商榷》)
对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信建大将之旗鼓建:建造
B.诸将效首虏效:呈献
C.此在兵法,顾诸君不察耳顾:只是
D.其连百万之众,战必胜,攻必取连:统率

下列句子中,全部表现韩信用兵“用权谋”的一组是()
①若疾入赵壁,拔赵帜,立汉赤帜
②令其裨将传飧,曰:“今日破赵会食!”
③信乃使万人先行,出,背水陈
④于是信、张耳佯弃鼓旗,走水上军
⑤信乃解其缚,东乡坐,西乡对,师事之
⑥其势非置之死地,使人人自为战

A.①②⑤ B.③⑤⑥ C.①③④ D.②④⑥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韩信先选轻骑持汉红旗隐蔽山上,乘机更换旗帜扰乱赵军军心;又背水布阵,迫使汉军殊死作战,置之死地而后生,取得胜利。
B.诸将对韩信反常规背水布阵,并说今日破赵会餐不信服,所以对他的命令阳奉阴违,胜利后经韩信解释,佩服不已。
C.赵军事先占据便利形势,看见汉军阵形后大笑轻敌,在韩信等佯弃鼓旗逃走后又空壁逐利,中计丢失军营,大乱而败。
D.井陉口之战,韩信能根据敌我双方的形势,活用兵法,取得胜利,所以,他虽没有兵书传世,仍可考察出他善用“变诈之兵”。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信乃令军中毋杀广武君,有能生得者购千金。
译文:
(2)今予之生地,皆走,宁尚可得而用之乎!
译文:
(3)皆本于平日学问,非以危事尝试者。
译文:

Copyright ©2020-2025 优题课 youtike.com 版权所有

粤ICP备2002484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