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院子里的杨绛先生 严欣久
一
初识钱钟书、杨绛先生是在1988年夏。那年,我刚调回北京,院子里的月季花开得正艳,婆婆吴瀚将每种颜色的月季剪下一根,扎了一把,要我送给钱钟书、杨绛夫妇。两位老人非常高兴,笑吟吟地把我迎进了屋。钱先生说:“你送我们礼物,我们也要送礼物给你。”说着取出一本《围城》,用毛笔写上“欣久同志览存 钟书奉”,杨绛先生送了我一本她的译作《小癞子》,是用圆珠笔签的字。我真是喜出望外,连声道了好几声谢谢。见两位老人如此平易近人,我提出有机会想写写他们。这时,钱先生显得有些严肃起来,郑重地说:“不要,我们是朋友,不要搞这套东西。”我这才知道,他们谢绝一切采访,以集中精力做该做的事。
二
《我们仨》出版后,引起了读者的关注。出于对杨先生的尊重,有几天杨先生家的电话快打爆了,使这位92岁的老人感到很疲惫。7月5日,她本要吃完晚饭,散步时顺便到我家,看望一下我婆婆,并取一张她要的报纸,可那晚,她没来。阿姨来取报纸时说,杨先生太累了,一天接了太多的电话,又忙着查出版社要的资料,就不出来了。我们都很理解,也并未在意,谁知第二天晚上,杨先生在阿姨的陪同下真的来看望她的老学友了。我们说她客气,她则说,说了的事一定要做到。两位老人手拉着手坐到了一起,我和婆婆称赞《我们仨》写得好,真挚、感人,特别是第二部分最艺术化,非常打动人心。杨先生连声说:“谢谢,谢谢你们欣赏这本书。”
三
《我们仨》面世前,我在报上看了部分摘登,其中写道1949年,钱杨夫妇应聘于清华,杨先生考虑到爱女钱瑗身体羸弱,需要恢复,决定让她休学,自己来教她初中的课程。我感到这是件很不容易的事,杨先生是个文人,数理化也能教得了么?恰好那天看了文章,散步时遇见了杨先生,便问她,“您让钱瑗休学,自己给她当老师,您年轻的时候理科一定很好吧?”杨先生笑了,说:“我上学的时候,家里人和老师都认为我是学理科的料呢,后来我选择了文科,老师们都感到很遗憾。”“那您为什么要从文呢?”“因为我喜欢文学,喜欢读书,而我父亲主张最喜欢什么就学什么。”杨先生的父亲杨荫杭是江南有名的才子,精通音韵学,并是一位著名的律师,思想民主、激进,家传的博学,培养出杨先生这样的才女。“只要我对什么书表示兴趣,我父亲就把那部书放在我书桌上,假如我长期不读,那部书就不见了……”
杨先生记忆力惊人,对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张勋复辟”、“五·四”运动都还有印象,尽管当时她还是个小孩子,由于她的父亲经常在家议论时政,在她幼小的心里也早早地萌发了民主与科学的种子。
四
杨先生很注意锻炼,只要天气好,她一定会出来走走。院子里的人说她能活120岁,她听了笑笑说:“活那么久太苦。”可见她对生死的豁达。
杨先生散步时,遇上人总是笑眯眯地打招呼。她对小孩子尤为喜爱,见了孩子会停下脚步,与他们玩玩,遇上院子里的绿化员工,她也会提个建议,指出哪些树的布局不够合理,相互遮挡阳光,枝叶枯萎了,应该梳理。
体力好的时候,杨先生有时也会走出院子,看休闲的老人放风筝,也要亲手放一放。
我还知道的一件事就是,杨先生在全力完成了钱先生的遗著遗稿出版善后之事,捐出毕生积蓄给清华,设立了“好读书”基金,以激励好读书的年轻人,使好读书的精神永远承传下去。这里,我想引用一段杨先生《回忆我的父亲》的文字,以彰显杨先生的读书精神。“父亲一次问我:‘阿季,三天不让你看书,你怎么样?’我说,‘不好过’。‘一星期不让你看书呢?’我说,‘一星期都白活了……’”至今,她依然如此。
(稿件来源:《中国艺术报》有删节)下面对原文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两项是
A.钱钟书夫妇拒![]() |
B.《我们仨》出版后,杨绛先生家的电话快被打爆了,一方面看出读者对杨先生的尊重,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写出了读者对这本书的喜爱。 |
C.本文介绍杨绛先生的父亲,不仅丰富了传记的内容,更主要的是说明了杨先生成功的原因。 |
D.杨绛先生从小就具有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参加过北京发生的重大历史事件如“五·四”运动。 |
E.这篇传记的标题是“院子里的杨绛先生”,所记叙的传主事迹也是发生在院子里,标题在结构上有统帅全文的作用。从文本看,杨绛身上体现出了哪些人格魅力?请概括分析。
这篇传记选材独特,作者没有介绍传主在文学方面的巨大成就,而是选取生活中的几件小事来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请结合本文,谈谈“读书精神”对你的启示。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远去了,母亲放飞的手
刘心武
从1950年到1959年,我8岁到17岁。家里平时就我和母亲两人。回忆那10年的生活,母亲在物质上和精神上对我的哺育,都是非同寻常的。
物质上,母亲自已极不重视穿着,对我亦然,有得穿就行了;用的,如家具,也十分粗陋。但在吃上,那可就非同小可了,毋亲做得一手极地道的四川菜,且不说她能独自做出一桌宴席,令父亲的那些见过大世面的朋友交口称誉,就是她平日不停歇地轮番制作的四川腊肠、腊肉等,也足以叫邻居们啧啧称奇。有人就对我发出警告:“你将来离开了家,看你怎么吃得惯啊!”但是母亲几乎不给我买糖果之类的零食,偶尔看见我吃果丹皮、关东糖之类的零食,她总是要数落我一顿。母亲坚信,一个人只要吃好三顿正经饭,便可健康长寿,并且那话里话外,似乎还传递着这样的信念:人只有吃“正经饭”才行得正,吃零嘴意味着道德开始滑落——当然很多年后,我才能将所意会到的,整理为这样的文句。
母亲在饮食上如此令邻居们吃惊,被一致地指认为对我的“娇惯”和“溺爱”。但跟着还有令邻居们吃惊的是,我家是大院中有名的邮件大户。如果那几十种报刊都是我父亲订的,当然也不稀奇,但我父亲其实只订了一份《人民日报》,其余的竟都是为我订的。就有邻居大妈不解地问我母亲:“你怎么那么舍得为儿子花钱啊!你看你,自己穿得这么破旧,家里连套沙发椅也不置!”母亲回答得很坦然:“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
l959年,我被北京师范专科学校录取,勉勉强强地去报了到。我感到“不幸中的万幸”是,这所学校就在市内,因此我觉得还可以大体上保持和上高中差不多的生活方式——晚上回家吃饭和睡觉。我满以为,母亲会纵容我“依然故我”地那样生活。但是她却给我准备了铺盖卷和箱子,显示出她丝毫没有犹豫过。母亲不仅把我“推”到了学校,而且,也不再为我负担那些报刊的订费,我只能充分地利用学校的阅览室和图书馆。
1960年冬天,有一个星期六我回到家中,进门就发现情况异常,仿佛在准备搬家似的……果不其然,父亲奉命调到张家口一所军事院校去任教,母亲也随他去。我呢?父亲和母亲都丝毫没有犹豫地认为,我应当留在北京。问题在于:北京的这个家,要不要给我留下?如果说几间屋都留下太多,那么,为什么不至少为我留下一间呢?但父亲却把房子退了,母亲呢,思想感情和父亲完全一致,就是认为在这种情况下,我应当开始完全独立地生活。父毋迁离北京后的那周的星期六下午,我忽然意识到我在北京除了集体宿舍里的那张上铺铺位,再没有可以称为家的地方了!我爬上去,躺到那铺位上,呆呆地望着天花板上的一块污渍,没有流泪,却有一种透彻肺腑的痛苦,难以言说,也无人可诉。
1966年春天,我在北京一所中学任教。就在那个春天,我棉被的被套糟朽不堪了,那是母亲将我放飞时,亲手给我缝制的被子。它在为我忠实地服务了几年后,终于到了必须更换的极限。于是我给在张家口的母亲写信要一床被套。这对于我来说是自然到极点的事。母亲很快寄来了一床新被套,但同时我也就接到了母亲的信,她那信上有几句话我觉得极为刺心:“被套也还是问我要,好吧,这一回学雷锋,做好事,为你寄上一床……”睡在换上母亲所寄来的新被套里,我有一种悲凉感:母亲给儿子寄被套,怎么成了“学雷锋,做好事”,仿佛是“义务劳动”呢?现在我才憬悟,母亲那是很认真很严肃的话,就是告诉我,既已将我放飞,像换被套这类的事,就应自己设法解决。她是在提醒我,“自己的事要尽量自己独立解决”。
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我离她那双给过我无数次爱抚的手是越来越远了,但她所给予我的种种人生启示,竟然直到今天,仍然能从细小处,挖掘出珍贵的宝藏来……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母亲将我“放飞”以后,“放飞”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4分)
文中共写了几次“放飞”?请作简明概括。(4分)
(1)“他喜欢啊!这个爱好,尽着他吧!”这句话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2分)
(2)母亲注重孩子的饮食,对衣着和家中摆设却毫不讲究,却给孩子订“几十种报刊”,你能从中悟出母亲的“育子”之道吗?(4分)下列理解不符合文意的两项是(4分)
A.作家刘心武这篇回忆母亲的文字,写的不是一般母亲的那种舐犊之情。他的母亲所给予他的是需要逐渐的理解和感悟才能充分体验到的母爱。
B作家刘心武体验到的是一种高层次的母爱,可见作家的母亲是精通教育理论的。
C这位母亲在对待孩子问题上的独到之处是“放飞”。只有敢于“放飞”,孩子将来才会有出息。
D本文告诉我们,高层次的父母之爱,就是能为子女长远打算的爱。
E本文文字朴实,却写得真情浓郁。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10题。
有的人经常焦虑不安,怀疑自己身体这儿有病,那儿有问题.惶惶不可终日。这种状态发展严重的,在医学上称为“焦虑症”。焦虑症属于神经官能症,是一种不能很好地适应正常环境的反应。这种病人,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通过植物神经系统,产生了种种内脏症状。
患这种病的病人性格常不稳定,似有大祸临头,死亡降临。因此,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出冷汗,手脚颤抖。其特点是突然而来,突然而去,病人自己说不清是怎么回事。有“心脏撞击胸壁”“透不过气来”的感觉,并由此担心是“心脏出了毛病”而四处求医,可是什么大毛病也查不出来。
慢性焦虑症,患者常诉说心烦意乱,不易入眠;也有的人出现一种“睡眠缺失感”——客观上呼呼大睡,但醒来时却说“一分钟也没有睡着”。因长期失眠,病人十分苦恼,平时表现焦躁、孤独、羞怯、慌乱、紧张、易怒,也有的情绪郁闷,不愿与别人接触,郁闷在心,久思成疾,患者常出现各种植物神经紊乱的症状和体征,如头晕、多汗、恶心、呕吐、持续腹胀、便秘、心慌、尿频、思想不集中、视力模糊等。病人常怀疑自己的内脏有严重的病变,忧心忡忡,惶惶不安,但经医生详细检查,却无异常发现。
焦虑症是由于中枢神经机能失调引起的,并无任何器质性病变,所以患者应当相信医生的话,解除“身患重病”的顾虑,建立一个必胜的信念,靠自己的毅力把自己从“病”的陷坑中拉上来。作为患者的亲人、家属不要认为他们是“装病”,生活上要热情关怀、体贴,多做安慰工作。改变生活的环境,让病人到外面散散心,多做些户外活动,这可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作为医者,对病人的主诉症状要作出解释,以消除病人的疑虑。除进行心理暗示疗法外,再适当配以抗焦虑药,疾病的魔影就会很快自然消失。下列对“焦虑症”的解说,最准确的一项是
A.“焦虑症”是一种怀疑自己有病,经常焦虑不安的病症。 |
B.“焦虑症”是一种对现实和未来充满困扰、恐惧和危机感的病症。 |
C.“焦虑症”是一种很不适应正常环境并怀疑自己有病的病症。 |
D.“焦虑症”是一种不能很好适应正常环境并怀疑自己有病而产生的神经性病症。 |
下列不完全属于“内脏症状”的一项是
A.心跳加快、呼吸急促、手脚颤抖 | B.头晕、多汗、恶心、呕吐 |
C.腹胀、便秘、心慌、尿频 | D.食欲减退、视力模糊 |
“焦虑症”致病的生理机制是
A.性格不稳定,环境困扰 | B.长期精神刺激 |
C.中枢神经系统失调 | D.植物神经紊乱 |
对本文的理解和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A.“焦虑症”有急性和慢性之分,急性比慢性的内脏症状更为严重。 |
B.“焦虑症”的产生与人的性格和环境有关。 |
C.“焦虑症”虽无任何器质性病变,但还是需要治疗的。 |
D.必胜的信念、亲人的关怀、医生的分析和解释,改变生活环境、心理暗示、服用抗“焦虑药”,“焦虑症”是可以解除的。 |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1-4题。
城市里的蟋蟀吴丹红
和城市站在一起,也就渐渐远离了自然。“唧……唧……唧……”,那曾经是我生命中不可或缺的天籁之音似已远去。我已无法解读弥漫着欲望泡沫的城市生活,内心总处于无边的焦虑与渴望之中。
不记得有多久没有数过星星了,抬头望天俯身看地的感觉似乎已经离我好远好远了。站在阳台上,隔着那些被几何化的不锈钢防盗网,望着被分割成俄罗斯方块般的世界,看着闪烁的霓虹灯和过往匆匆的都市人,我总觉得有一个声音在召唤着我。
那是童年时的那只蟋蟀的声音。
儿时,在外婆家。“唧……唧……唧……”的虫鸣声似乎成了乡村每晚必定上演的歌剧,蟋蟀们如矜持羞涩的少女,又如风度翩翩的绅士,不用伴舞,不用伴奏,只是清唱,顶多来个小组唱,就这么简简单单,却和着泥土的气息,唱出了自然与生命的真谛。
外婆不知从哪里给我捉来了一只蟋蟀,我把它养在一个花盆里。一次,邻居小姐姐把她的蟋蟀放在我的蟋蟀身边,我们用枯树枝轻轻撩拨。忽然,两只蟋蟀大战了起来。几个回合之后,小姐姐的那只败下阵来,我的那只却是一副得胜将军的模样。我们为蟋蟀的精彩表演啧啧称赞。后来,我在作文中常常写到那只蟋蟀,老师说我的作文中充溢着一种乡情。
我的童年就这样在蟋蟀的吟唱声中度过。后来我还是被带进了城市,带进了贴着红白蓝瓷砖的高楼,带进了有空调有电脑有俄罗斯方块游戏,却没有泥土没有草丛没有蟋蟀的房间……
在城市,我习惯了这种俄罗斯方块般的生活。早出晚归,步履匆匆。
不知何时起,我学会了“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学会了“防人之心不可无”,学会了冷眼旁观,学会了猜疑与妒忌……那只承载着我童年欢笑的蟋蟀,早已被压在了心底。也许,是我把它给遗忘了。前不久,我在一个商店里看到有竹制的或塑料制的蜻蜒、蟋蟀卖,便兴冲冲地买回了一对塑料蟋蟀,把它们放在一个塑料花草丛中。后来,我在网上看到诗人流沙河的《就是那一只蟋蟀》:“在海外,夜间听到蟋蟀叫,就会以为那是四川乡下听到的那一只。”我想我应该记得童年的那只蟋蟀,可是它却无处可寻。我在俄罗斯方块中感到一阵茫然和悲哀。
我那童年的可爱的蟋蟀,你在哪儿?
“唧……唧……唧……”,也许是因为过度的思念,我竟然有些幻听,仿佛当年那只蟋蟀在我耳边低吟,释放出一种平和的伤感,是的,它在为我现在的寂寥而伤感。我知道我无法寻觅它,因为那只是幻觉。我却仍然探头往窗外搜索。窗外很眩,有红绿灯,有汽车尾气;窗外很吵,有人在蹦的唱K,有人在猜拳行酒,也许这些都是城市应该有的声音吧。闪烁的霓虹灯尽情地展示着城市的繁华与躁动不安,一如千娇百媚的舞女。难怪贾平凹会说:“找热闹的地方容易,寻清静的地方难;找繁华的地方容易,寻拙朴的地方难。”赛格顶上的激光柱不停地旋转着,它在扫射着城市的夜空;波音777、空中客车在不停地起降。激光柱、客机的灯光让月光星光都暗淡无光。生活的节奏在各种各样的挑战中不断地膨胀,不断地加快,喧嚣的环境、乏味的生活、残酷的竞争使我们烦躁不安。我要将自己藏在哪里,才不至于被这城市的繁华与喧嚣淹没?
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我到底还是惦记起那一只蟋蟀了。灯红酒绿的城市生活中会有我们的蟋蟀吗?在这里,我的蟋蟀已无处躲藏。它逃离了不属于它的方格,逃离了充盈着欲望泡沫的城市。而我却站在原地,无法跳出俄罗斯方块。
就是那一只蟋蟀/在你的记忆里唱歌/在我的记忆里唱歌/处处唱歌/比最单调的乐曲更单调/比最和谐的音响更和谐/凝成水/是露珠/燃成光/是萤火/变成鸟/是鹧鸪/啼叫在乡愁者的心窝……
我知道我的蟋蟀不是流沙河的那一只,但他的诗还是引起我深深的共鸣。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城市人,你找到了心中的蟋蟀了吗?文中多次提到了“俄罗斯方块”,其含义不尽相同,请结合文章分别概括它的含义。
画线句子在文中有怎样的含义,请结合上下文加以分析说明。
①没有人告诉我,只有暗淡的月亮对我凄然一笑。
②也许,每个城市人心中都有一只蟋蟀。作者为什么在文中反复引用流沙河的诗句?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作者在文中为什么用了大量笔墨写了儿时的事情?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情感?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在哈佛大学2007年毕业典礼上的演讲
比尔·盖茨
尊敬的Bok校长,……各位老师,各位家长,各位同学:
(1)我在哈佛学到了很多经济学和政治学的新思想,也了解了很多科学上的新进展。但是,人类最大的进步并不来自于这些发现,而是来自于那些有助于减少人类不平等的发现。不管通过何种手段,减少不平等始终是人类最大的成就。
(2)Melinda(注:盖茨的妻子)和我读到了一篇文章,说在那些贫穷的国家,每年有数百万的儿童死于那些在美国早已不成问题的疾病。
(3)如果你相信每个生命都是平等的,那么当你发现某些生命被挽救了,而另一些生命被放弃了,你会感到无法接受。就会问:“这个世界怎么可以眼睁睁看着这些孩子死去?”
(4)答案很简单,也很令人难堪。这些儿童之所以会死亡,是因为他们的父母在经济上没有实力,在政治上没有能力发出声音。
(5)但是,你们和我在经济上有实力,在政治上能够发出声音。
(6)不错,人类的不平等有史以来一直存在,但是那些能够化繁为简的新工具,却是最近才出现的。这些新工具可以帮助我们,将人类的同情心发挥最大的作用,这就是为什么将来同过去是不一样的。
(7)这个时代无时无刻不在涌现出新的革新——生物技术,计算机,互联网——它们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去终结那些极端的贫穷和非恶性疾病的死亡。
(8)六十年前,乔治·马歇尔也是在这个地方的毕业典礼上,宣布了一个计划,帮助那些欧洲国家的战后建设。他说:“我认为,困难的一点是这个问题太复杂,报纸和电台向公众源源不断地提供各种事实,使得大街上的普通人极端难于清晰地判断形势。”事实上,经过层层传播,想要真正地把握形势,是根本不可能的。
(9)现在,新技术正在引发一场革命,人类将因此可以互相帮助。网络的神奇之处,不仅仅是它缩短了物理距离,使得天涯若比邻;它还极大地增加了怀有共同想法的人们聚集在一起的机会。不仅是政府,还包括大学、公司、小机构、甚至个人,能够发现问题所在、能够找到解决办法、能够评估他们努力的效果,去改变那些马歇尔六十年前就说到过的问题——饥饿、贫穷和绝望。
(10)哈佛是一个大家庭。这个院子里在场的人们,是全世界最有智力的人类群体之一。我们可以做些什么?
(11)毫无疑问,哈佛的老师、校友、学生和资助者,已经用他们的能力改善了全世界各地人们的生活。但是,我们还能够再做什么呢?有没有可能,哈佛的人们可以将他们的智慧,用来帮助那些甚至从来没有听到过“哈佛”这个名字的人?
(12)请允许我向各位院长和教授,提出一个请求——你们是哈佛的智力领袖,当你们雇用新的老师、授予终身教职、评估课程、决定学位颁发标准的时候,请问你们自己如下的问题:
(13)我们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哈佛是否鼓励她的老师去研究解决世界上最严重的不平等?哈佛的学生是否从全球那些极端的贫穷中学到了什么……
(14)这些问题并非语言上的修辞,你必须用自己的行动来回答它们。
(15)我的母亲在我结婚的前几天,主持了一个新娘进我家的仪式。在这个仪式上,她高声朗读了一封关于婚姻的信,这是她写给Melinda的。在那封信的结尾,她写道:“对于那些接受了许多帮助的人们,对他们的期待也更多。”
(16)想一想吧,我们在这个院子里的这些人,被给予过什么——天赋、特权、机遇——那么可以这样说,全世界的人们几乎有无限的权利,期待我们做出贡献。
(17)同这个时代的期望一样,我也要向今天各位毕业的同学提出一个忠告:你们要选择一个问题,一个有关于人类深刻的不平等的问题,然后你们要变成这个问题的专家。如果你们能够使得这个问题成为你们职业的核心,那么你们就会非常杰出。但是,你们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每个星期只用几个小时,只需一点小小的努力,你就可以改变那些人们的生活。
(选自《青年文摘》2007年第9期)这篇演讲辞的观点是什么?作者在开头引出这个话题时,运用了什么方法?试作简要分析。
从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新技术“给了我们一个从未有过的机会”?
作者在演讲中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和母亲的信的意图分别是什么?
①引用乔治·马歇尔的演讲意在说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引用母亲的信意在说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作者在演讲中一方面要求哈佛学院领导和教授看看哈佛“最优秀的人才是否在致力于解决我们最大的问题”,一方面在演讲结束要求学生“不必一定要去做那些大事”,这样的说法是否前后矛盾?试作简要分析。
阅读下文,完成文后各题。
黄土流波
吴克敬
原来以为,黄土是凝固不动的,是亘古不变的,却突然有了一次俯瞰的机会,才发现黄土是流动的,像浩瀚的大海一样波涛荡漾。这是我乘坐在飞机上的发现。
所以我要疑惑了,疑惑生养了我们的黄土地,原来就是一片生机勃勃的水国,她是那样丰富,从来都不曾寂寞。在其波动的地表上,那许多的梁峁和沟壑,那许多的树木和庄稼,是一刻都不会消停的,不断地变化着,仿佛他们的生命,蘊藏着太多的活力,难得有那无穷的变幻,才能获得美丽的释放。我仔细地看着那波涛汹涌的黄土地,把它每一道梁峁,每一条沟壑,还有每一棵树木,每一片庄稼地,都看成一个独立的生命,它们紧紧地匍匐在黄土地上,以它们各自所有的色彩和动态,诠释着各自的性感和命运,它们有自己的来路和去处,有自己炫目的光芒和前程,自然还有自己无法预知的漩涡和陷阱。
波动的黄土地,不像有形的河道,虽然婉转迂回,却也一目了然。黄土的就不这么简单,她的广阔与丰富,无疑使她显得格外扑朔迷离和不可捉摸。其流动的形态,具有强大的繁殖力。在我的眼底,刚才的一波褶皱,迅速地又会变幻出几个来,那几个又在继续繁衍变幻。我是要惊讶了,惊讶于我所热爱的黄土地。
我想这该是风的能力了,它使如水般波动的黄土地,产生了一种繁复的美,飘飘荡荡,洋洋洒洒,无边无际,不可救药地反复呈现着,层层推进,如冥想一样没有穷尽,显示出广大无比的自然存在,承载了她可能承载的一切:街道、村庄、牛马、鸡狗、树丛、芦苇、粮草、炊烟、月光、雨涝、干旱、诗词、书画、二胡、唢呐、秦腔、皮影、爱恨、朝代……无穷无尽的物事,在遗传的作用下,肆意地张扬着,谁都不愿低头,自信这就是各自存在的源泉,各自挺立的基础。还有高陵、三原、泾阳、周至、户县、蓝田、临潼全都风姿绰约地活跃在波涛汹涌的黄土地上。我必须承认,这是黄土地的不二主人,她们一个一个,历史地种植在黄土地上,差不多都有数百年、甚至数千年的高龄了,她们懂得黄土地的性情,知道黄土地的感情,因此就都毫不吝啬的扎根在黄土地上,一天天,一月月,一年年,贪婪地吮吸着黄土地的营养,不断地壮大着自己。可亲可敬的黄土地,毫无疑问地成了现实生活的参照,是个美人儿,就在黄土地上走出美人儿的风情,是个汉子呢,就在黄土地上走出汉子的英武。无处不在的黄土地,就是一面黄金的镜子,本来是空,本来是虚,但是有了这面镜子,每个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可以自豪地说,我是黄土地的儿子,我爱黄土地。起小,我就与黄土地亲密不分,溜着面面土,摔着泥炮长成大人,我发掘着黄土地的秘密,寻找着黄土地的诗意。
发现就在我俯瞰的视线里,我能如数家珍般地说出我能看到的公路和村庄,像是流水的河道,一波一波,越流越远。姜村、梁村、碾合村、好娃出在太子村;八阎村、九豆会、十朝留,找不见青龙心发悔。关中西府的扶风、岐山,俯首可拾的就是这样的歌谣,十分上口地记述着那让人难以忘怀的故乡记忆,在这些个星散的村庄里,少不了祠堂、牌楼、路亭、戏台、寨墙等村社特有的基本元素。时年2007年春日。作者俯瞰大地时,他为什么疑惑、惊讶于所热爱的黄土地?请简要概括。
根据文意,理解文中画线语句的含意。
(1)自然还有自己无法预知的漩涡和陷阱。
答:
(2)因此就都毫不吝啬的扎根在黄土地上。
答:
(3)但是有了这面镜子,每个生命就都有了意义。
答:有人认为文章结尾段与中心关系并不紧密,可以删掉。你的观点呢?请谈谈理由。
请从全文角度,鉴赏以“黄土流波”为题的妙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