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列各题。(9分 每小题3分)
彭越者,昌邑人也,字仲。常渔钜野泽中,为群盗。陈胜、项梁之起,少年或谓越曰:“诸豪杰相立畔秦,仲可以来,亦效之。”彭越曰:“两龙方斗,且待之。”
居岁余,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少年强请,乃许。与期旦日日出会,后期者斩。旦日日出,十余人后,后者至日中。于是越谢曰:“臣老,诸君强以为长。今期而多后,不可尽诛,诛最后者一人。”令校长斩之。皆笑曰:“何至是?请后不敢。”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徒属皆大惊,畏越,莫敢仰视。
汉王追楚,为项籍所败固陵。乃谓留侯曰:“诸侯兵不从,为之奈何?”留侯曰:“与此两国约:即胜楚,睢阳以北至谷城,皆以王彭相国;从陈以东傅海,与齐王信。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于是汉王乃发使使彭越,如留侯策。使者至,彭越乃悉引兵会垓下,遂破楚。项籍已死。春,立彭越为梁王,
十年秋,陈豨反代地,高帝自往击,至邯郸,征兵梁王。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高帝怒,使人让梁王。梁王恐,欲自往谢。其将扈辄曰:“王始不往,见让而往,往则为禽矣。不如遂发兵反。”梁王不听,称病。梁王怒其太仆,欲斩之。太仆亡走汉,告梁王与扈辄谋反。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梁王不觉,捕梁王,囚之雒阳。有司治反形已具,请论如法。上赦以为庶人,传处蜀青衣。西至郑,逢吕后从长安来,欲之洛阳,道见彭王。彭王为吕后泣涕,自言无罪,愿处故昌邑。吕后许诺,与俱东至洛阳。吕后白上曰:彭王壮士,今徙之蜀,此自遣患,不如遂诛之,妾谨与俱来。”于是吕后乃令其舍人告彭越复谋反。廷尉王恬开奏请族之。上乃可,遂夷越宗族,国除。
(选自《史记·彭越列传》,有删节)
注:彭越此时被封为梁王。对下列句子中加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与期旦日日出会期:约定 |
B.于是越乃引一人斩之引:拉出 |
C.使人让梁王让:知会 |
D.于是上使使掩梁王掩![]() |
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都能直接表现彭越见识与才能的一组是( )
①两龙方斗,且待之
②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
③越乃引一人斩之,设坛祭,乃令徒属
④彭越乃悉引兵垓下,遂破楚
⑤梁王称病,使将将兵诣邯郸
⑥彭王壮士,今徒之蜀,此自遣患
A.②④⑥ | B.③⑤⑥ | C.①②⑤ | D.①③④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彭越曾经做过强盗,秦末时社会动乱,豪杰并起,彭越没有急于起事,而是耐着性子,择时而动。 |
B.彭越虽然归附了刘邦,但显然也有自己的打算,并不打算完全听命于刘邦,所以刘邦才采用了留侯张良的计谋,以利诱之,彭越才助刘邦消灭了项羽。 |
C.少年推举彭越为首领,彭越为了立威,在第二天集会时找借口杀掉一个不服从自己的人,一下子就震住了大家 |
D.彭越被贬蜀州,路上遇到吕后,本想求吕后替自己求情,却没有想到吕后反而劝刘邦彻底消灭彭越,以绝后患。这显示了政治斗争的残酷性。 |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泽间少年相聚百余人,往从彭越,曰:“请仲为长。”越谢曰:“臣不愿与诸君。”
(2)君王能出捐此地许二人,二人今可致;即不能,事未可知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戴胄传
戴胄字玄胤,相州安阳人也。性贞正,有干局,明习律令,尤晓文簿。隋大业末,为门下录事,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甚礼之。
贞观元年,迁大理少卿。时吏部尚书长孙无忌尝被召,不解佩刀入东上阁。尚书右仆射封德彝议以监门不觉,罪当死;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上从之,胄驳曰:“校尉不觉与无忌带入,同为误耳。臣子之于尊极,不得称误,准律云:‘供御汤药、饮食、舟船,误不知者,皆死。’陛下若录其功,非宪司所决;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太宗曰:“法者,非朕一人之法,乃天下之法也,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更令定议。德彝执议如初,太宗将从其议,胄又曰:“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若论其误,则为情一也,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
于时朝廷盛开选举,或有诈伪资荫者,帝令其自首,不首者罪至于死。俄有诈伪者事泻,胄据法断流以奏之。帝曰:“朕下敕不首者死,今断从流,是示天下以不信。卿欲卖狱乎?”胄曰:“陛下当即杀之,非臣所及。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帝曰:“卿自守法,而令我失信耶?”胄曰:“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言者,当时喜怒之所发耳。陛下发一朝之忿而许杀之,既知不可而置之于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若顺忿违信,臣窃为陛下惜之。”帝曰:“法有所失,公能正之,朕何忧也。”胄前犯颜执法多此类。所论刑狱,皆事无冤滥,随方指擿,言如泉涌。
七年,卒,太宗为之举哀,废朝三日,赠尚书右仆射,追封道国公,谥曰“忠”,诏虞世南为撰碑文。胄无子,以兄子至德为后。
(节选自《旧唐书·戴胄传》) 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纳言苏威、黄门侍郎裴矩礼之礼:礼仪,礼节 |
B.上嘉之,竟免校尉之死嘉:好,美好 |
C.胄据法断流以奏之断:判定,断定 |
D.朕下敕不首者死敕:告诫 |
下列各组语句中,全都能正面表现戴胄“秉公执法”的一组是()
①以监门不觉,罪当死②若当据法,罚铜未为得衷
③何得以无忌国之亲戚,便欲阿之④而生死顿殊,敢以固请
⑤既付所司,臣不敢亏法⑥法有所失,公能正之
A.①②③ | B.②④⑤ | C.③④⑥ | D.①⑤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戴胄正直而有才干气度,隋朝时就担任了一定职务,并且很受当时知名人士的器重。 |
B.封德彝认为监门校尉没有发现长孙无忌带刀误入东上阁,应当处以死刑,无忌误带入,罚铜二十斤。太宗听从建议处死了监门。 |
C.戴胄在办理“诈伪者”案件时,没有根据“帝令”判处当事者死罪,还对太宗的不当之处进行了劝谏。 |
D.太宗对于戴胄的“敢以固请”和“臣不敢亏法”虽有些不悦,但还是听从了戴胄的建议,由此可见太宗善于纳谏。 |
请把下面文言文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1)校尉缘无忌以致罪,于法当轻。
(2)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
(3)太子及宾客知其事者,皆白衣冠以送之。
用斜线(/)给下面划线部分的文言文断句 (不超过6处)
且足下昔以单车之使适万乘之虏遭时不遇至于伏剑不顾流离辛苦几死朔北之野丁年奉使,皓首而归。
(<<答苏武书>> )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
李陵字少卿,拜为骑都尉,将勇敢五千人,教射酒泉、张掖以备胡。天汉二年,贰师①将三万骑出酒泉,击右贤王于天山。召陵,欲使为贰师将辎重。陵叩头自请曰:“臣所将,皆荆楚勇士奇材剑客也,力扼虎,射命中,愿得自当一队,以分单于兵。”上②曰:“毋骑予女。”陵对:“臣愿以少击众,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诏陵以九月发。
陵将其步卒五千出居延,至浚稽山,与单于相直,骑可三万围陵军。陵搏战攻之,千弩俱发,应弦而倒。虏还走上山,汉军追击,杀数千人。单于召八万余骑攻陵。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单于使其子将骑击陵,陵军步斗树木间,复杀数千人,因发连弩射单于,单于下走。陵军战一日数十合,复杀虏二千余人。虏不利,欲去。会陵军候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单于大喜,四面射,矢如雨下。汉军南行,士尚三千余人,徒斩车辐而持之,军吏持尺刀,抵山下,单于遮其后,乘隅下垒石,士卒多死,不得行。昏后,陵叹曰:“吾不死,非壮士也。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今无兵复战,各鸟兽散,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夜半时,陵与韩延年俱上马,壮士从者十余人。虏骑数千追之,韩延年战死。陵曰:“无面目报陛下!”遂降。军人分散,脱至塞者四百余人。
后闻陵降,上怒甚,群臣皆罪陵。迁盛言:“陵常奋不顾身以殉国家之急。提步卒不满五千,抑数万之师,转斗千里,虽古名将不过也。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上以迁诬罔,下迁腐刑。陵在匈奴二十余年,元平元年病死。
(节选自《汉书·李陵传》)
【注】①贰师:指贰师将军李广利。②上:汉武帝。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步兵五千人涉单于庭涉:到,进入。 |
B.徒斩车辐而持之徒:仅仅。 |
C.单于遮其后遮:遮盖。 |
D.犹有得脱归报天子者脱:逃脱。 |
以下各组句子中,全都表明李陵军队骁勇善战的一组是 ()
①力扼虎,射命中②千弩俱发,应弦而倒③明日复战,斩首三千余级
④陵军战一日数十合⑤四面射,矢如雨下⑤复得数十矢,足以脱矣
A.①②⑤ | B.②③④ | C.①④⑤ | D.②③⑥ |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李陵希望自己能独当一面,为国效力。他向汉武帝提出率领五千步兵出征,分散单于的兵力,汉武帝答应了他的请求。 |
B.李陵非常勇敢。面对三万强敌,毫不胆怯,杀死很多敌人。单于又召集八万骑兵,李陵愈战愈勇,匈奴难以取胜,准备撤兵。 |
C.李陵军队死伤惨重,没有武器和匈奴继续作战,李陵在夜里率众突围,韩延年战死,因四百多人逃回塞内,李陵被迫投降。 |
D.李陵得到了司马迁的高度评价,认为可以和古代名将相比;而汉武帝则认为司马迁所言不实,将司马迁施腐刑下狱。 |
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会陵军侯管敢为校尉所辱,亡降匈奴,具言陵军无后救,矢且尽。
(2)身虽陷败,然其所摧亦足暴于天下,彼之不死,宜欲得当以报汉也。
(3)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请用斜线(/)给下面文言短文中画线的部分断句。(断句不超过6处)
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奋苦读,或 夜 昏 怠 辄 以水 沃 面 食 不 给 啖 粥 而 读 既 仕 每 慷 慨 论 天 下 事 奋 不 顾 身。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题目。
醉书斋记清•郑日奎
于堂左洁一室,为书斋,明窗素壁,泊如也。设几二,一陈笔墨,一置香炉茗碗之属。竹床一,坐以之;木榻一,卧以之。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琴磬尘尾诸什物,亦杂置左右。
甫晨起,即科头①,拂案上尘,注水砚中,研磨及丹铅,饱饮墨以俟。随意抽书一帙,据坐批阅之。顷至会心处,则朱墨淋漓渍纸上,字大半为之隐。有时或歌或叹,或笑或泣,或怒骂,或闷欲绝,或大叫称快,或咄咄诧异,或卧而思、起而狂走。家人瞷②见者,悉骇愕,罔测所指,乃窃相议。俟稍定,始散去。婢子送酒茗来,都不省取。或误触之,倾湿书册,辄怒而加责,后乃不复持至。逾时或犹未食,无敢前请者。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曰:“日午矣,可以饭乎?”余应诺。内子出,复忘之矣。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及就食,仍挟一册与俱,且啖且阅,羹炙虽寒,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至或误以双箸乱点所阅书,良久始悟非笔,而内子及婢辈罔不窃笑者。夜坐漏常午,顾童侍,无人在侧,俄而鼾震左右,起视之,皆烂漫睡地上矣。
客或访余者,刺③已入,值余方校书,不遽见。客伺久,辄大怒诟,或索取原刺,余亦不知也。盖余性既严急,家中人启事不以时,即叱出,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而家中盐米诸琐物,皆内子主之,颇有序。余是以无所顾虑,而嗜益僻。
他日忽自悔,谋立誓戒之,商于内子。内子笑曰:“君无效刘伶断饮法④,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吾亦惟坐视君沉湎耳,不能赞成君谋。”余怅然久之。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且为文字饮,不犹愈于红裙耶?遂笑应之曰:“如卿言,亦复佳。”乃不复立戒,而采其语意,以名吾斋,曰“醉书”。(选自《续古文观止》,有删改)
【注】①科头:不戴帽子。②瞷(jiàn):窥视。③刺:名帖。④刘伶断饮:刘伶或酒《管书•刘伶传》载,刘伶曾求其妻具酒肉立誓戒酒,誓后依然嗜酒如故。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甫晨起,即科头甫:刚刚 |
B.惟内子时映帘窥余,得间始进间:机会 |
C.只赚余酒脯,补五脏劳耶赚:获取 |
D.客伺久,辄大怒诟诟:责骂 |
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虚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
A.竹床一,坐以之不敢兴兵以拒大王 |
B.书架书筒各四,古今籍在焉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
C.或且变味,亦不觉也臣死且不避 |
D.余怅然久之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 |
下列对原文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A.作者本打算戒除“醉书”的习性,但又考虑到男人痴迷诗文总胜于沉溺女色等因素,最终采取顺其 自然的态度,放弃了这种打算。 |
B.文章描绘了书斋主人为了读书常常置酒茶、饭食、睡眠和家人、宾客于脑后等痴醉后的状态,展示 了一个嗜书如命的书痴形象,表现了作者自得其乐、自我陶醉的心态。 |
C.作者夫人主持家务,井然有序,客观上“纵容”了丈夫的“醉书”习性:当作者对这种习性悔而思 改时,她幽默地表示反对,可见她主观上对丈夫的“醉书”持赞赏态度。 |
D.作者性格严厉急躁,不谙世事,不近人情,读书入迷时,常对家人呵斥怒责,并拒绝会见来访的客 |
人,因而经常得罪来访者,造成了紧张的人际关系。请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线的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羹炙皆寒,更温以俟者数四。
②而事之急缓不更问,以故仓卒不得白。
③因思余于书,诚不异伶于酒,正恐旋誓且旋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