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图 1为生态系统中各成分之间的关系(A为非生物的物质),图 2为一定时间内该生态系统中的几个种群数量变化曲线,请据图回答:
(1)图1中能构成群落的是___________,图2中的乙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__。
(2)图1中流入D的总能量小于F获得的总能量,主要原因是F获得的能量除了被自身消耗以及未被利用外,还有部分能量被_________________所利用。
(3)若图1示一农业生态系统,某校生物研究性学习小组对其进行考察发现:秸秆都是当作燃料,粪便、废水均作为肥料直接施入农田,由此造成能源和物质资源的浪费、引起环境污染等不良后果。针对这一现象,该小组向有关部门建议,利用秸秆生产“再生纤维共混膜”作为地膜使用,可在一定程度上解决出现的问题。此膜可在自然条件下由图1中的______(填字母)产生的_______________催化分解为无机物供植物生长再利用。
Ⅱ.近年来,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严重,水体发绿发臭时有发生,对渔业和居民生活用水构成严重威胁。请回答:
(1)太湖水质恶化主要是由蓝藻引起的。为解决太湖水发绿问题,有人建议在水体发绿时投放一定量的鱼苗。常见鱼类的食性如下:
类别 |
青鱼 |
鲢鱼 |
鳙鱼 |
鲤鱼 |
食性 |
螺狮 |
浮游植物 |
浮游动物 |
杂食 |
你认为最适宜投放的鱼类是 。
(2) 养鱼的池塘经常接纳含有农药的农田水,但是在一般情况下,池塘的生态平衡不会遭到破坏,其主要原因是 。
(3)下表是对太湖生态系统营养级和能量流动情况的调查结果,表中A
、B、C.D分别表示不同的营养级,E为分解者。Pg表示生物同化作用固定能量的总量,Pn表示生物体贮存的能量(Pn=Pg—R),
R表示生物呼吸消耗的能量(单位:102千焦/ m2/年)。则该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第二营养级传递到第三营养级的效率是 。
![]() |
A |
B |
C |
D |
E |
P |
15.9 |
870.7 |
0.9 |
141.0 |
211.5 |
P |
2.8 |
369.4 |
0.3 |
61.9 |
20.1 |
R |
13.1 |
501.3 |
0.6 |
79.1 |
191.4 |
(4)有人认为太湖流域水体富营养化的原因与水质中富含N、P等矿质元素有关。为了证明水体富营养化是由氮和磷引起的,因此设计了下面实验:
从泛着绿色的池塘中取水,并进行如下处理:
A.静置4小时,倒去上清液,留下藻类,加清水。如此重复3次;
B.再加水至1000mL,混匀后分装于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
C.在甲烧杯中加0.3g洗衣粉(含P);在乙烧杯中 ;在丙烧杯中加0.15g洗衣粉和0.15g尿素;丁烧杯中 ;
D.将甲、乙、丙、丁四个烧杯置于 的窗台上培养5天,取得水样。
请补充完整以上实验过程,并回答以下问题:
①A.处理的目的是 。
②你预计甲、乙、丙、丁四个烧杯中藻类密度最大的是 。
某株多年生植物生长在弱碱性土壤中,常开白花,有时也开红花。
(1)使花呈现出一定颜色的色素存在于花瓣细胞的中,而色素的形成可能受到和环境条件的影响。
(2)有的同学认为,该株植物可能是杂合子,花色不同是性状分离的结果。你认为这种观点正确吗?,请简要说明理由:。
(3)另外一些同学认为是土壤的pH影响了花色,希望通过一个实验来加以证明。他们采集了该植物的一些种子,将其培养成幼苗。请你帮助他们完成实验设计思路:
将实验组幼苗种植在土壤中,将对照组幼苗种植在土壤中;将上述幼苗培养在适宜的环境中,保持和等无关变量的相同。植物开花后,观察植物花色,得出结论。
基因疫苗是将编码病原体蛋白的基因插到质粒上,然后将之导入人或动物体内,让其在宿主细胞求表达,诱导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其主要机制如下图9:
据图回答有关问题:
(1) 接种基因疫苗后,目的基因经过和指导合成的病原体蛋白将作为刺激人体,产生初次免疫。
(2) 构建重组质粒需要用到的酶有 ___ _ ;细胞⑦的作用是。
(3) 细胞③的功能是。
(4) 与初次免疫比较,当机体再次接触抗原时免疫的特点是,这与(填图中的编号)有关。
(16分)琥珀酰胆碱是手术前常用的全身麻醉辅助药,作用于神经肌肉接头(类似于突触),阻止兴奋传递。该药可被血液中的伪胆碱酯酶水解而失去作用,少数个体麻醉后不易苏醒而被称为琥珀酰胆碱敏感者。
(1)伪胆碱酯酶存在于血清或血浆中,可作用于胆碱类化合物,可见这种酶的作用也具有。
(2)琥珀酰胆碱敏感者麻醉后不易苏醒的直接原因是体内缺少伪胆碱酯酶,根本原因是最初的携带者发生了。由此说明基因对琥珀酰胆碱敏感这一性状的控制是由通过控制的合成来实现的。
(3)琥珀酰胆碱敏感者麻醉后不易苏醒是由于琥珀酰胆碱作用于神经肌肉突触,使得突触处(“单向的”或“双向的”)(“电信号”或“化学信号”)传递停止。
(4)在突触处,兴奋传递依靠的介质是,这些物质是由突触膜中的释放出来的。
有专家认为,染发剂会危害人类健康。目前使用最多的是无机染发剂。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们探究了染发剂对绿豆种子萌发生长的影响。其的研究实验记录如下:
不同浓度的染发剂对绿豆种子萌发的影响观察记录表
浓度 |
发芽率(%) |
长度(cm) |
长势及受损情况 |
|||
第2天 |
最后发芽率 |
第3天 |
第4天 |
第5天 |
||
0.1% |
94 |
100 |
1.2 |
6.0 |
11.5 |
叶片暗哑无光泽,子叶有点焦干 |
1% |
72 |
86 |
1.1 |
1.2 |
2.5 |
萌发的种子根部败坏,腐烂,第5天起停止发育,个体间高矮差异大 |
10% |
6 |
30 |
0.1 |
0.1 |
0.1 |
萌发的种子胚根露出后停止发育,其余种子霉变 |
⑴科学探究的一般程序为:提出问题→→设计实验→进行实验,得出结论→表达交流→进一步探究。
⑵从表中的观察记录,可以看出:。
⑶该实验的不足之处是。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⑷如果由这个实验结果推理到染发剂会危害到人体健康,是因为染发剂同样作用于。
(5)为确定染发剂对人的细胞影响,可用动物的细胞进行培养。先用___________酶将动物组织处理成单个细胞,制成的细胞悬浮液均分成4组,对照组加等量的_________________,实验组用不同浓度的染发剂处理。培养一段时间,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的畸变情况。
请回答下列有关光合作用的问题。
(1)光合作用受到温度、二氧化碳和光照强度的影响。其中,光照强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过程;二氧化碳浓度直接影响光合作用的___________过程。
(2)甲图表示在二氧化碳充足的条件下,某植物光合速度与光照强度和温度的关系。
1)在温度为10℃、光照强度大于_____________千勒克司时,光合速度不再增加。当温度为30℃、光照强度小于L3千勒克司时,光合速度的限制因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甲图,在乙图的坐标上标出光照强度为L2千勒克司,温度分别为10℃、20℃和30℃时的光合速度。
(3)丙图表示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度与光照强度的关系。
1)当在_______________千勒克司光照强度条件下,A、B两种植物的光合速度相同。
2)A植物在光照强度为9千勒克司时,2小时单位叶面积可积有机物_____________mg。(用CO2吸收量表示)
3)A植物在1天内(12小时白天,12小时黑夜),要使有机物积累量为正值,白天平均光照强度必须大于_________________千勒克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