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张君劢《史泰林治下之苏俄》载:“民国十七年春,俄国国营农场经理马克维次,有多余不用的机犁百架,召集附近村落的农民,许租给他们使用,而以他们所有的土地,共同耕种为条件。”这种做法起到的主要作用是
A.提高了农民自主经营的积极性 |
B.促进了市场经济的发展 |
C.推动了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
D.奠定了国内战争胜利的物质基础 |
罗斯福新政的农业政策:在农业方面,为摆脱危机,政府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调控市场。下列各项中不符合新政农业政策的是()
A.为减耕减产的农民提供补贴,防止农产品过剩 |
B.调整农产品结构,提高并稳定农产品价格 |
C.兴修水利,推广改良农具,引种农作物新品种 |
D.成立农业调整署,用行政手段调整农业政策 |
托马斯·潘恩把美国宪法设计的这种新型政体,概括为代表制与民主制的“嫁接”,称赞它是“目前仅有的一个在性质上和实践上都是真正共和制的政府”。这种说法只触及了问题的一个方面。实际上,1787年最终形成的共和政体方案,基于政体混合的理念,对历史上各种政体的要素进行了创造性转化和综合吸收,构建出一种历史上从未有过的新型共和政体。材料内容认为这种新型的政体()
A.是人类最完美的民主政体 |
B.是近代西方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政体 |
C.是一种既有吸收借鉴又具有创造性的新式政体 |
D.是历史上仅有的真正共和制政体 |
下图所示为蒋介石的一封信件,来源于国民政府军委会战时新闻检查局档案。由信件内容推测其背景说法正确的是()
A.国民政府正在在全力围剿红军 |
B.抗日战争的防御阶段,国民党消极抗战 |
C.国共第二次合作破裂,内战开始 |
D.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国共两党既相互合 |
作又舆论斗争
下图基本呈现了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整体变化趋势,透过这一变化趋势能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近代前期中国工人数量变化趋势图
A.洋务派兴办的企业诞生了中国的第一批无产阶级 |
B.外商企业的创办阻碍了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
C.一战直接推动了中国工人数量的迅速增加 |
D.无产阶级力量的壮大根源于资本主义的快速发展 |
其实,对王权的依附只是资产阶级的权宜之计,一旦他们的羽翼丰满起来,便会把王权当作攻击的对象而加以抛弃。下列事件符合材料观点的是()
A.文艺复兴 | B.宗教改革 | C.启蒙运动 | D.英国的光荣革命 |